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公开课)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1)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
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3)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4)教学难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4)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引入新课】通过“天空二号”与“地下开发工作困难漫画”图片引入“上天容易入地难”。

探究上天容易入地难的原因,引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的工具----地震波。

一、地震波(板书)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完成震波的定义、分类、特征。

并完成小表,教师指导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
完成表后对答案并探究: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板书
学生通过自主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明确地震波在什么位置变大、变小,并组内讨论变化的原因?明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位置并会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组内合作完成)
(1)在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S:横波,标出a、b、名称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这界面为__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__;横波经过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这界面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

3、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

莫霍界面地下平均千米。

4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

5、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和三个圈层。

学生完成上面习题,教师根据下图进行讲解和总结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板书)
学生通过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
题,并思考下列思考题,(组内讨论完成)
1、在图上标出地壳、岩石圈、地幔(上、下)、地核(外、内)及深度。

2、看课本P22页图1.26右侧的文字明确地球内部圈层的个特点
3、
和,有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学生讨论完成上面题目,教师据图进行讲解总结。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学生自主通过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读图,地球的
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
(1)填图:在图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
圈 D.生物圈
讨论研究: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
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
生在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
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
_______圈传播。

学生学习完,教师讲解总结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动设计】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后作业:《课时跟踪训练》
四、板书提纲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纵波(P) 快固态、液态、气态
1、划分依据:地震波
横波(S)慢固态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