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
词义关系是指不同的词在意义方面存在的关系。

包括:同义关系——同义词,反义关系——反义词。

一、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读音不相关的一组词,互为同义词。

特点是:
1.同义词是指在某个义位或某几个义位上同义,而不是所有义位都同义。

2.有些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如:去——往:“去”在先秦没有“到……去”的意义,与“往”不同义。

但在唐代,“去”可以表示“前往”“到……去”的意思。

3.同义词之间在语音上互不相关。

同义词祗是在一个或几个义项上相同,在语音上却没有关系。

如果语音上也相同或相近,那就是出自同一个语源的同源词。

如:震——动——振
4.同义词是相互的。

(二)同义词的差异
1.理性意义的差异
(1)范围广狭不同
如:问、询、访
在询问、征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

但“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问”“询”的对象通常没有什么限制,而“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的向臣下征求意见。

(2)性状情态不同
如:视、望、顾、睨、瞰、瞩
在“看”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看的情状方式各不相同。

“视”强调“看”的动作。

“望”是抬头向要远处看,“顾”是转头向
后看。

“睨”是斜着看。

“瞰”是从高处往下看。

“瞩”是集中视力于一点,注视。

(3)程度轻重不同
如:饥、饿
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饥”是吃不饱,腹中空。

“饿”是严重的饿,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

(4)侧重点不同
如:恭、敬
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2.组合功能的差异如:耻、辱
耻、辱在表示“侮辱”和“羞耻”义时,二者是同义词,但组合功能不同。

表示“侮辱”义时,“辱”的意义是“双向”的,即既可表示侮辱他人(使他人受辱),又可表示自己受辱。

故“辱”既可以带受事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耻”的义项是“单向的”,即只能表示使他人受辱,而不能表示自己受辱。

3.情感色彩的差异如:诛、杀、弑
在“杀死”的义位上,三者同义。

但“诛”是依法杀死不义之人,是褒义的,“杀”是中性的,“弑”则用于下犯上,带有贬义。

如:唯、诺
二者同为应答之声。

但“唯”常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诺”用于答应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或更低一些的人。

所以,“唯”更带有恭敬从命的感情色彩。

(三)同义词的辨析
1.语言环境分析法
就是把一组同义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分析,从它们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来确定他们词义上的差别。

具体又有置换法和比较法。

2.对立意义分析法
即通过甲乙两词的反义词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反义词来反衬出它们不同的特点。

3.探求本源分析法
即通过追寻同义词不同的本义,确定它们之间不同的词义特点和指向,从而把它们区分开来。

如“争”和“夺”。

(四)同义词的应用
1.连用——文言文中,为了调整音节,常有同义词连用的现象。

2.对用——文言文中,为了工整对仗,又避免字面重复,常把一对同义词用在同一句或上下句的同一个位置上。

3.同义构词——文言文中,一些同义词经常连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复合词,这种现象叫做同义构词。

二、反义词
(一)反义词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义项相对或相反的词,互为反义词。

特点:
第一、反义词是指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在某个义项或某些义项上相对或相反,并非所有的义项都相对或相反。

第二、某些反义词的反义关系祗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或某种条件下。

第三、构成反义词的双方必须表示同类的事物或概念。

第四、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必须使用于同一个历史时期。

(二)反义词的类别
1.绝对反义词
又叫互补反义词,两个词表示的意义是互补的,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中间状态。

2.相对反义词
又叫极性反义词,两个词表示的意义处于两个极端,二者之间有中间状态,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排斥和否定。

(三)反义词的应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意义相反相对的词经常并列使用,久而久之,它们便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这种现象叫反义构词。

(四)学习反义词的意义
1.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义是成体系的,古今词义的变化往往在它们的反义词上表现出来。

如:
勤:古代汉语中,“勤”的反义词是“逸”,“安逸”。

现代汉语中“勤”是“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反义词是“懒”,“懒惰”。

通过“勤”的反义词“安逸”和“懒惰”的差异,可看出“勤”古今词义的变化。

2.辨析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可以通过它们不同的反义词反映出来。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个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二、实词的分类
在古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

(一)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如
“人”“鸟”“肉”等。

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有些名词还可以做状语和谓语。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

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

动词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

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其中能够带宾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

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吃”“打”“爱”在句子中都能够带宾语,是及物动词;而“休息”“走”“死”都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动词。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模拟较特殊的动词,即能愿动词,又称助动词,是指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

如:可,克,欲。

能愿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美”“好”“大”“小”等。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

(四)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如“愈”“益”等。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形容词、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的副词根据意义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谦敬副词。

(五)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如
“我”“谁”“其”“之”等。

代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古代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

(六)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如“百”“十”“千”等。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和量词结合,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

但是古代汉语量词不发达,因此数词一般直接修饰名词和动词。

三、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古代汉语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份是相对固定的,如名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定语、谓语和状语等。

这些都是古今汉语相同地方。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刃”是名词,经常做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但在“左右欲刃相如”这一句子中,“刃”却带上了宾语,充当句子的谓语,具有动词的基本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用法,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

词的活用是临时用法,活用后的用法不是词的固有的语法属性;兼类则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并且这些语法功能已经是固定的,不是临时用法。

例如:“鼓”,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在“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中是名词,作“一种打击乐器”讲;在“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中是动词,做“击鼓”讲。

“鼓”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并不是临时的、偶然的,而是“鼓”常见的语法属性。

因此,“鼓”是一个兼类词,无论作名词还是动词都不存在活用现象。

四、虚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中,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它的基本功能是把所带的宾语介绍给谓语。

如:于、以。

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一类虚词。

例如:而、与、则。

语气词就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

如:也,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