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南阳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南阳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参考答案:
A
2. 十九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A.鸦片战争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参考答案:
B
3.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

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

”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参考答案:
D
一届人大制定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正确;其他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对后人有深刻启迪,如“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分别是
A.老子陆九渊黄宗羲
B.庄子陆九渊黄宗羲
C.庄子王阳明顾炎武
D.庄子陆九渊顾炎武
参考答案:
B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体现出的是到家的思想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庄子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体现出的是陆王心学的内容,因此这一人物是陆九渊;“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出的是是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人物是黄宗羲,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 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分别是_________。

A.鸦片战争和新中国成立
B.洋务运动和一五计划
C.洋务运动和三大改造
D.鸦片战争和三大改造
参考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兴建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运动以前中国尚未开始进行工业化,故排除A、D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的开端,故排除C项,故选B 项。

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3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得力于
A.赋税征收制度的完善
B.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地方官员
C.“重农抑商”政策的有效实施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
D
【详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实现了中央对于地方有效控制,这是政府可以向农户收税的
直接原因,D正确;赋税制度完善不是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原因,A错误;地方官员的素质并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保证税收征收的主要原因,C 错误。

7. 万隆会议上大家最终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包括:
A.保卫和平
B.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C.发展民族经济
D.争取民族独立
参考答案:
B
8.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对近代列强一步步侵略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
C
9.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官员世袭制,并把"黜(罢免)为农"作为对官员的处罚,这些规定表现了
A.建立平均、平等理想社会 B.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C.形成了与清朝对峙的局面 D.向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蜕变
参考答案:
D

10.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的描述反映()
A、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参考答案:B
11. 王夫之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该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该制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
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此项制度被统治者长期实行。

分封制主要从西周开始,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行省制度从元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至清末结束,以上都不符合“二千年”这一说法。

郡县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一直是我国地方主要行政机构。

12. 如图为元世祖在1260年印发的“中统元宝交钞”。

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

东南亚许多地方直到明初仍在使用该钞。

这说明元代
A.民间纸币开始流通
B.东南沿海商业发达
C.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D.流通货币信用良好
参考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

东南亚许多地方直到明初仍在使用该钞”来看,元代准许钞银互换,并可作为纳粮税之用,反映了钞券得到市场及官方认可,代表流通货币信用良好。

故答案为D项。

A项北宋出现最早纸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东南沿海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外贸易的历史悠久,排除。

13. 17世纪后半叶的荷兰,海外贸易虽然达到极度繁荣的状态,但却因丧失国内生产根基或根基不牢而相当脆弱,经受不了竞争对手的打击。

这表明荷兰
A.海外扩张缺乏工业基础
B.是造船业最先进的国家
C.成为当时世界海上强国
D.在农业繁荣基础上崛起
参考答案:
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战胜,说明荷兰衰落的的根本原因是海外扩张缺乏工业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荷兰是造船业最先进的国家的说法不属于荷兰衰落的原因,B选项排除。

成为当时世界海上强国的说法与材料“但却因丧失国内生产根基或根基不牢而相当脆弱,经受不了竞争对手的打击。

”的说法冲突,C选项排除。

荷兰的繁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的,D选项排除。

14.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
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参考答案:
C
15. 传教士林乐知曾评价说:“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

”能说明以上观点的论据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 B.顽固派,盲目排外
C.维新派,君主立宪 D.革命派,民主共和
参考答案:
A
16.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参考答案:
C
17. 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参考答案:
B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分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令的丞相与主管军事的太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D选项是地方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

18. 欧盟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其中“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A.日元B.欧元 C.韩
元D.美元
参考答案:
B
19. 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

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

同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号召“举国人民,急起直追,实行推动”。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是经济运动又是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B.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使官僚资本迅速萎缩
D.由政府组织的、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反封建的经济建设运动
参考答案:
A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较为全面的经济运动。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来看,这场运动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又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故答案为A项。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反封建无关,排除D项。

【点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这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外则日寇侵逼,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的确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它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

其次,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直接为战争做准备的,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20. 近代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作者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洪仁玕 D.孙中山
参考答案:
C
21.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参考答案:
B
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B项正确
22.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这一认识
A.是由新中国的国情所决定
B.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C.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参考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重点是欧美国家,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的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体现的是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为了发展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的,C选项排除。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发动,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选项排除。

23. 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考生对朝贡贸易理解。

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贸易行为,其原则是“厚往薄来”,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

“朝贡贸易”的主导者是明清政府,各国朝贡的贡期也不一样,故B、C错误;
【考点定位】明朝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24. 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参考答案:
C

25. 在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

”而反
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参考答案:
B
根据材料“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可知是美国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为了协调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B项正确。

ACD三项都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无法解决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排除。

26. 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时的劳累
D.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
参考答案:
A
27. 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中的“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28. “亲爱的彼得:你在那边还好吗?……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去集市上用羊肉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肉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了……你的安娜”。

你认为这封书信应写于苏俄(联)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参考答案:
A
29.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参考答案:
D
【详解】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

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任意解释法律,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和习惯法都属于公民法的范畴,不能体现“平民阶层”的胜利;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阶层的胜利,与奴隶阶层无关;C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并未扩展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0.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线),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 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受到国家的严格限制④手工业者在越会受到歧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
40%29%7%24%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后两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新中国的哪一政策造成了这一变化?
(3)材料二与材料一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指出原因。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消失。

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

(3)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等。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1)问,依据材料一后两幅图示的经济结构组成成分的信息,可见1953年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并存,到1956年仅存在前两种工业经济成分并出现具体比例的变化,得出1953—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得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导致上述变化。

第(2)问,依据材料二的表格中1996年我国工业经济成分及其比重,可知此时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状况,对比材料一中1956年所有制结构内容得出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变化;结合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所学知识概括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中所有制结构的组成与变化的信息的理解,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2)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特征:雇佣与被雇佣。

(1)特点:根据“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2)新的生产关系:根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得出新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

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
成……富国愈富,穷国愈
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

(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3分)
(2)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分)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2分)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重视科技,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分,围绕上述几点,意思相近即可,答到任意两点得2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材料三
——列宁全集33卷
(1)材料一中提到“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法?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

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罗斯福新政。

“新”:国家干预经济。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

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和所学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中提到“新”指的是罗斯福新政。

第二小问,由材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由材料“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1921
年春天”可知答案。

第二小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可得出其主要作用。

第三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