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原文及其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注释:
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同“谓”,说。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同“谓”,说。

及其日中如探汤:其,它(太阳)
之(本文所有):连词不译
作者介绍: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
《列子》被禁。

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间。

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

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有的人也说是孔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

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
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其科学知识
原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学,在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上前问缘故。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时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正午时却像盘盂那么大。

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阴冷,到正午时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做出判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
科学知识:
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是因为受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知道太阳与我们的距离关系。

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一天之中,气温的高低与太阳照射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阳光斜射地面,接受到的热量比较少。

接着太阳不断升高,更多的阳光照射到地面,地温不断上升,气温(即大气温度)也随之升高。

到了正午,太阳直射地面,这时地温达到最高。

但由于空气传播的关系,气温要到午后2点左右才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

一般说来,在一天中气温的高低与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我们肉眼所见的一天中太阳大小差异也与远近没有关系。

而主要是由光线造成的错觉导致的。

日出和日落时,阳光斜射,受大气影响,我们往往会看到比实际更大的“太阳”。

中午,太阳挂在正空中,阳光直射,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太阳。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

(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