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考试出错,别来找我!谢谢!_(:з)∠ )_ By 塌饼
如有发现错误,及时找我!!!╮ (╯▽╰ )╭
免疫学局部:
名词解释 :
1、抗原:能与T、B 细胞受体〔 TCR、 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
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 段与巨噬细胞或中
性粒细胞外表相应Fc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称为调理作
用。

3、超抗原:是一种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在极微量的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免
疫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4、 APC:是抗原提呈细胞,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
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

5、佐剂: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
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6、细胞因子:是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
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自身或临近细胞。

7、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 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外表相
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其Fc 段可与 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Fc 受体结
合,促使上述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简称ADCC效应。

8、补体:补体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外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
性的不耐热的球蛋白。

9、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根本构造单位,可与抗原受体及抗体形成
空间互补。

10、超敏反响:机体承受持续抗原刺激或同一抗原的再次刺激所产生的应答,以机体生理功
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1、MHC/HLA:a.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系位于脊柱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严密连
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 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b.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
分子为跨膜糖蛋白。

因其首
先自人白细胞中发现故名。

HLA 的主要功能是提呈抗原肽,启动和调控免疫应答。

HLA 分子
也是决定人类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响的主要抗原。

12、 CD:指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细胞膜抗原/ 膜分子。

是用单克隆抗体鉴定
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简称CD〕
称为 CD分子或 CD 抗原。

13、疫苗:疫苗是指病原体变异或经灭活后,毒力减低或消失,免疫原性保持,或者制备有
效亚单位抗原,或者选择带有一样抗原的低毒或无毒生物,接种机体后能预防相应感染性疾
病发生的生物制品。

14、 MHC 限制性:MHC限制性指T 细胞的 TCR在识别特异性抗原肽的同时,必须识别自身
的MHC 分子。

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 MHC 的限制,故 Th-APC、Tc-靶细胞间只有 MHC 表型一样,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

15、人工主动免疫:指给机体接种疫苗,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建立有效免疫保护的措
施。

16、人工被动免疫:指给机体输注免疫效应物质,使之获得短暂免疫保护的措施。

问答 :
1、试述机体免疫力如何实现?〔练习册P211〕
答:机体免疫力主要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的。

其中固有免疫的实现主
要通过屏障系统的机械性防御机制和固有免疫应答机制。

固有免疫应答那么分别由固有免疫细
胞和一些分泌性分子共同来介导。

固有免疫细胞经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后,可通过吞噬、细胞内杀灭及细胞毒性作用等方式
去除病原体以及自身凋亡细胞。

各类体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如补体系统、干扰素、肿
瘤坏死因子、细胞趋化因子、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碱性蛋白与多肽,具有溶解、杀
伤及抑制病原体作用,均可直接杀灭病原体或以激活炎症过程方式,参与病原体的去除。

适应性免疫那么由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介导。

二者以抗原受体对抗原进展特异识别,
在激活后增殖分化,继之才形成各种免疫功能。

B 细胞介导的免疫是通过其活化和分化为浆
细胞后,所分泌的抗体来加速抗原去除。

T 细胞介导的免疫,那么由激活后形成效应 T 细胞〔细胞
毒性 T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与炎症作用。

2、试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和消极表现。

〔练习册p212〕
答: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而其消极意义那么是造
成机体的免疫损伤。

○1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及去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
有害物质的能力,或称抗感染免疫。

这是机体维护自身生存、与致病因子斗争和保持物种独
立的生理机制。

相反,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导致超敏反响,过低导致免疫缺陷病;○2 免疫自稳是机
体识别和去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也是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效应作用适度与相互平衡的能力。

此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3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去除体内异常突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机体借此可发现和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与开展或
去除病毒。

此功能异常那么机体易罹患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

3、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练习册p211〕
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大体特点单个细胞为根底多种细胞参与
选择针对性不严格严格
识别对象分子模式抗原表位细胞克隆扩增无有
免疫记忆无有
免疫效应迅速且效应恒定而短暂缓慢且效应递增而持久
4、试述固有免疫的屏障系统。

〔练习册p212〕
答:屏障系统由机体特定部位的组织构造及其特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的防御结
构。

人体重要的屏障系统有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血 -胎盘屏障等。

构成屏障的因素包
括机械阻挡与冲洗、化学杀菌作用、更新作用、微生物群拮抗作用等。

5、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练习册p215〕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1抗原的构造域生物学特性,包括〞异物“性、分子量大小、
构造的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及物理状态;○2 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包括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与XX状态;○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包括剂量、途径、次数及免疫佐剂
的使用。

6、试述免疫球蛋白的调理作用和ADCC。

〔练习册p220 〕
答:○1调理作用: IgG 类抗体与相应的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
或中性粒细胞外表相应Fc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

○2 ADCC作用:当IgG 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外表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
其Fc 段可与 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 Fc 受体结合促使上述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作用。

7、何谓 T 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p229,书 P25〕
答:阳性选择:经 TCR基因重排后的TCR+DP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外表MHCⅡ类或Ⅰ类分子
以适当的亲和力结合,继续分化为CD4+或 CD8+SP细胞,此即阳性选择。

阳性选择时,DP
细胞如与 MHCⅠ类分子相互作用,那么 CD8 分子表达上调,而 CD4 分子表达下调直至丧失,最终
分化为 CD8+T 细胞;如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那么 CD4 分子表达上调,而 CD8 分子表达下调至
丧失,分化为 CD4+T细胞。

假设 DP 细胞与 MHCⅠ类或 MHCⅡ类分子不能结合,那么在
胸腺皮质中发生细胞凋亡而被去除。

阳性选择使T 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 限制性。

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SP细胞如能以其TCR识别自身肽 - MHCⅠ或自身肽 -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并与之高亲和力结合,即发生凋亡而被去除,不能识别该复合物的T 细胞才能
继续发育,此即阴性选择。

通过阴性选择,T 细胞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8、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比较。

〔p232〕
答:初次免疫应答是初始淋巴细胞受抗原激活后活化为短寿命效应细胞所形成的免疫应答格
局。

其特点是: 1 细胞活化的阈值较高。

2 细胞活化所需的时间较长。

3 细胞活化后的效应
水平较低。

4 细胞活化后效应延续的时间较短。

与此相反,再次免疫应答是由记忆淋巴细胞对抗原形成的回忆反响。

其特点是: 1 细胞活化的阈值较低。

2 细胞活化所需的时间较短。

3
细胞活化后的效应水平较高。

4 细胞活化后效应延续的时间较长。

这些规律在抗体形成的过
程中得以很好地表达。

如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在诱导期长短、形成类别、效
价、持续时间、亲和力等方面的差异即是例证。

微生物学局部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与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的分类〔掌握〕
微生物的定义〔一群体积微小、构造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小,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仪器
分类的标准:核酸DNA/RNA酶 Ezyme细胞器 +核膜
DNA/RNA酶系统 /Ezyme细胞器核膜细胞构造
非细胞型生物单一 /无简单无无无
原核细胞型生物Both不完善简单无有
真核细胞型生物Both完善完整有有
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二、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了解〕
第二节微生物学开展简史〔略〕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布〔掌握〕
一、分布的位置:空气、土壤、水域、人体
分布的特点及意义
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病原生物的数量主要分布病原
空气少 / 少少呼吸道病原,如结核杆菌
水源较多 /较多多消化道病原,如轮状病毒
土壤多 / 多较多创伤类病原,如破伤风梭菌
人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微生物分布的意义: 1.为无菌操作提供理论根底; 2.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排查方向; 3.一般情况下促进机体免疫力的增强; 4.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
二、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正常菌群的定义、特点;
正常菌群的定义:在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类型。

正常菌群的特点:1.长期进化而来; 2.动态平衡; 3.大多有益〔营养、免疫、拮抗、抗衰老〕;
4.条件致病
条件致病的条件:宿主免疫力下降/ 低下;寄生部位改变;菌种间比例或数量改变;滥用抗
生素、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P134-P135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 :指宿主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X围的状态,特
别是原籍菌的种类和数量下降,外籍菌或环境菌的种类和数量升高。

菌群失调症:指严重的菌群失调可使宿主产生一系列临床病症,称菌群失调症。

第四节微生物与中医药学〔略〕
第十三章细菌学总论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构造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熟悉〕
大小:一般以微米〔μ m〕作为测量单位。

形态主要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二、细菌的根本构造〔掌握〕
细胞壁〔掌握〕
细胞膜〔略〕
细胞质〔掌握质粒〕
细胞核〔略〕
质粒〔 plasmid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能进展独
立复制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或DNA。

与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耐药性等有关。

可通过接合、转
导作用等方式传递。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细胞壁特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共同组分肽聚糖
特殊组分磷壁酸、特殊的外表蛋白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内毒素、 LPS〕
〔脂质 A、核心多糖、特异
多糖〕
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厚度厚, 20-80nm薄, 5-10nm
肽聚糖层数多, 15-50 层少, 1-3 层
构造三维立体构造〔聚糖骨架、二维平面构造〔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四肽侧链〕
外膜无有
三、细菌的特殊构造〔掌握〕〔P113-P115〕
鞭毛、菌毛、荚膜、芽胞
鞭毛:附着于菌体上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长5-20 μm,比菌毛长,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单毛菌、双毛菌、周毛菌〕。

鞭毛蛋白〔有较强抗原性,H 抗原〕菌毛:许多 G-菌和少数G+菌附着于菌体外表的比鞭毛细、短而直的蛋白丝状物。

与细菌的动力无关,分普通菌毛〔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和性菌毛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黏性、胶冻样物质。

〔与细菌的致病力有
关,可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

荚膜具有抗原性。


芽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
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内芽胞,简称芽胞。

〔生成条件:当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或磷酸
盐等缺乏时,容易形成芽胞。

不同细菌形成芽胞需要不同的条件,炭疽杆菌与破伤风梭菌
需要在有氧条件下形成芽胞。

注意:芽胞并非细菌的繁殖体,而是处于代谢相对静止的休眠体。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当进展消毒灭菌时往往以芽胞是否被
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四、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实验课,了解〕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掌握〕
一、细菌的营养〔掌握〕
1、细菌的营养物质〔掌握〕:水〔细菌细胞必需成分〕、碳源〔用于合成菌体的寒含
碳物质及其骨架,也是主要能量来源〕、氮源〔氮是组成细菌蛋白质、酶和合核
酸的成分,主要用于合成菌体细胞质及其他构造成分〕、无机盐〔主要构成菌体
成分,调节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氧化复原电位等,维持酶的活性,并可作为某些细菌的能源〕、生长因子〔指细菌本身不能合成,而其生长又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包括氨基酸、嘌呤、嘧啶和维生素三大类〕〔P117〕
2、细菌的营养类型〔略- 生理〕
3 、细菌吸收营养的机制〔略- 生理〕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熟悉〕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个
别如噬乳酸杆菌:C、
温度〔最适温度:〔掌握〕:A、营养物质〔见上面〕 B 、PH 〔多数为 7.2-7.6,5.8-6.6,结核杆菌也在酸性环境下易生长;霍乱弧菌:8.4-9.2 37℃〕 D 、气体〔氧气与二氧化碳〕〔P118〕

根据细菌对氧气的不同需求,可分为:
○1 专性需氧菌: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如:结核杆菌
○2 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氧压增高〔大于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 兼性厌氧菌:不管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
○4 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条件生长繁殖,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
2、细菌的繁殖方式〔了解〕
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与速度〔了解〕:缓慢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熟悉〕
1、细菌的酶〔略〕
2、细菌的生物氧化与能量的获得〔略〕
3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药学意义〔掌握〕:〔 P121-122 〕
A、热原质〔 LPS〕〔注意,可能考名解〕: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如细菌的
内毒素〕,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响,称为热原质。

B、毒素〔重点〕:病原菌合成的对人和动物有毒性的物质。

分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之类A 局部,当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革兰阳性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称外毒素。

C、侵袭性酶:某些细菌分泌的对人体有损伤作用的侵袭酶,能够损伤机体组织,
促进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因素。

D、色素: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各种颜色的色素,可用于鉴别细菌。

E、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或肿瘤
细胞的物质。

天然来源:放线菌、真菌、细菌。

F、细菌素〔重点〕: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
白质。

G、维生素〔重点〕:细菌可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所需外,还能分泌至周围
环境中。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了解〕
五、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了解〕
第三节消毒与灭菌
一、概念〔掌握〕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芽胞
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
防腐:防、抑微生物繁殖---防腐剂
无菌:无活微生

消毒剂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

二、机理〔简〕
三、方法〔熟悉〕〔 P124-128 〕
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灭菌法:干热/ 湿热
干热法〔一般细菌繁殖体在枯燥状态下,80- 100℃经1h 被杀死,芽胞那么需
160- 170℃经 2h 才死亡〕:燃烧、烧烤、干烤、红外线〔1-10 μ m波长的热效
应最强〕
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适用于奶类和酒类,分为○1 低温维持法:加热至
61.1- 62.8 ℃, 30min;○2高温瞬间法,加热至71.7 ℃经 15-30s ,现广泛使用
后法。

〕、煮沸法〔一般细菌繁殖体5min 能被杀死,芽胞那么需煮沸1-2h 才被
杀灭〕、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最有效的灭菌
方法,杀死芽胞的最正确方法。

103.4kPa 蒸汽压下,温度到达121.3 ℃,维持
15-20min ,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现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
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2、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穿透力弱,其中以265-266nm 最
强,与DNA吸收光谱X围一致。

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
亡。

用于桌面与空气的消毒。

3、滤过除菌法:滤菌器
滤菌器含有细微小孔,只允许液体或气体通过,而大于孔径的细菌等颗粒不
能通过。

不耐热、血清等。

4、枯燥与低温抑菌法:冷冻真空枯燥法〔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乙醇〔最常用,浓度为 70%-75%时杀菌能力最强,更高浓度因能使菌体外表蛋白质迅速凝固,杀菌效力反而降低〕
1. 高效消毒剂:杀芽胞
2. 中效消毒剂:杀繁殖体+真菌+病毒
3. 低效消毒剂:杀繁殖体
第四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熟悉)
一.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根底( 简 )(P129.细菌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噬菌体)
质粒 (P129)的主要特征: 1.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是一个复制子; 2. 质
粒能编码细菌某些特定性状,如致育性、耐药性、致病性及某些生化特性等;
3. 质粒并
非是细菌生长繁殖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4. 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等方式从一个细菌转
移到另一个细菌,其携带的性状也随之转移;5.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


种不同的质粒同时共存于一个细菌内称相容性,其反之称不相容性。

二.细菌变异类型及发生机制( 略 )
三.细菌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掌握 ) 〔 P132-133 〕
变异的现象 :
根底构造:细胞壁L型菌
细胞质质粒
细胞核突变
特殊构造:鞭毛H-O变异〔H表示有鞭毛,O表示无鞭毛〕
菌毛质粒
荚膜S-R变异〔S:光滑型菌落;R:粗糙型菌落〕
细菌功能:毒力BCG〔卡介苗〕
应用:
〔一〕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变异导致金葡菌耐药菌株产生的色素由金黄变为灰白色;伤寒沙
门菌 10%的菌株无鞭毛,故肥达试验不出现H 凝集或 H凝集效价很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耐压菌株日益增多,对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必须在药
物敏感试验的指导下正确选择用药,不能滥用抗生素。

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诱变成保存原有抗原性的减毒株或无毒株,
制备成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如BCG等〕
〔二〕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基因工程根本过程及步骤; 1 从供体细胞DNA上切取需要一段表达的基因;
2 将目的基因结合在适宜的载体〔细菌或噬菌体〕上;
3 通过载体将目的
基因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表达出目的基因的性状。

随着细菌的大量
生长,可表达出大量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三〕新药研发( 补 )
〔四〕检测致癌物( 补 )
第五节细菌感染与免疫( 熟悉 )
一. 细菌感染 ( 简)
感染的概念 : 病原进入机体,定居和或繁殖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病理组织损伤。

物质根底:毒力 =侵袭力 +毒素〔重点〕
侵袭力:
1. 黏附素〔细菌粘附于宿主体表或粘膜上皮细胞是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G-菌〕 +非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G+菌〕
2.荚膜: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阻碍体液中杀菌物质如补体和抗体等的
作用
3.侵袭性物质 : 侵袭性酶〔 A 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多扩散性的病灶;
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病灶多局限性〕
4.细菌生物被膜〔简称生物膜,是细菌附着于活体组织或非活体组织外
表、由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有一定构造和功能的细菌细胞群体。

生物膜状
态菌因受生物被膜的保护,被膜内菌能够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和药物的杀伤,且
能在体内播散,从而易造成慢性、难治性感染〕
毒素:〔掌握〕
外毒素内毒素
+-
G -菌
多为 G菌,少数 G菌
细菌体外细菌细胞壁构造
蛋白质脂多糖 LPS
毒性强毒性相对弱
抗原性强抗原性不强
组织选择性强无组织选择性
不稳定稳定
可制成类毒素及抗毒素不能制成类毒素内毒素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1. 发热内源性致热原
2. 白细胞反响〔中性粒细胞数先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后增加。

〕中性粒细
胞释放因子→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增加〔注意:伤寒杆菌是例外:始终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总数减少,机制不明〕
3. 休克生物活性物质〔G-菌释放LPS大量入血,导致内毒素血症,
产生内毒素休克〕
4.DIC 〔大量 LPS 直接活化凝血系统,也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间接活化
凝血系统〕
细菌感染:
( 一 ) 感染发生的因素
1、病原 2 、宿主 3 、环境因素
( 二 ) 细菌致病机制〔小练习册
p150简答题
2〕
1 、毒力
2 、
数量
3 、部

细菌的致病机制与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的毒性作用有关。

1 侵袭力:细菌突破
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构成侵袭力的
主要物质有:黏附素、荚膜和侵袭性酶。

2 黏附素:主要包括菌毛和非菌毛性黏附素。

可以
介导细菌有效黏附于宿主体表或黏膜上皮细胞,是其引起感染的先决条件,与致病性密切
相关。

细菌的黏附构造还有利于微菌落和生物膜的形成,与细菌致病性相关。

3 荚膜:是细
菌的重要毒力因素,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保护菌体免受抗体中和等作用,从
而有利于致病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

4 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胞外酶,具有溶解细胞、破
坏组织等作用。

5 毒素:致病菌可产生具有毒性作用的大分子物质,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
引起细胞、组织器官损伤,或造成生理功能障碍。

细菌可合成外毒素和内毒素,产生毒性作
用。

前者通常是致病菌分泌的具有酶活性的毒性蛋白,具有特异的组织亲和性,能选择性作
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异性病症和体征;后者系致病菌非分泌性的毒性物质,在活菌
状态下无毒性作用,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到菌体外方可造成对宿主细胞的损
伤或功能障碍。

( 三 ) 感染的途径和类型〔P138〕:
1、来源〔外源性,内源性〔正常菌群〕〕2 、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
消化道、创伤伤口、性接触、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多途径感染〕3 、感染类型〔隐
性感染、显性感染〕
二.抗细菌免疫(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