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角度下欧亨利小说中的冷与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学角度下欧亨利小说中的冷与暖
1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原因:个人和社会
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苦命且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与妥协。
他在幼年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辛酸,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就因为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罪名过早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他没赶上看爱妻的最后一面,就被抓进了牢狱,在牢狱里体验到了最恶劣的生活状态并为他小女儿的抚养费而尝试写作;提前出狱后,他隐姓埋名继续写作,那个时期堪称他写作的丰产期,优秀作品如泉涌出;他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
因此他在四十八岁病逝于纽约,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和悲壮旋律的一生。
正因为欧亨利的生活经历是如此丰富曲折,所以他对人事、社会、情感的思考就比别人更深一层,更广阔些。
他对求生的理解,远远高于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对家庭的理解,远远高于沉浸在柔情蜜意里的青年;对社会阴暗面的透视,远远高于煞有介事的政府官员。
2欧亨利小说鲜明的冷暖表现:作品中的人情和作者的感情
作为一个有着不幸童年和坎坷成年经历的传奇作家,其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情的渴望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他的带有残缺感的心理在写作中寻求一种满足和皈依,因此他寄予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给他们些许的希望和安慰。
在温暖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是充满人情美的悲剧,几年过后,那个曾经被人误解实际上却是杀匪英雄的年轻人的骷髅和骷髅上唱着哀歌的忠诚的角蟾构成了一幅让人心碎又感动的画面;《双料骗子》中的骗子原本冷酷无情的心在母爱的感召下究竟是软化了,骗子珍视自己骗来的亲情,并下定决心好好改造自己,赎回良心上的罪过;《婚姻手册》讲了一个怎样凭一本《婚姻手册》就能征服一个女人芳心的故事,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获得爱情的真正法宝是一颗关爱的心和真诚的态度,有了这些,闹点“把亚麻籽放在外眼角”的小错误又何妨呢;《爱的奉献》和《麦琪的礼物》也都是悲剧化的人情“暖”剧,在漫漫的人生的旅程中,饥饿和贫贱给人刺骨的寒冷,但彼此的爱的关照和心的相印却能驱走严寒带来
温暖;《剪亮的灯盏》是写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两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姑娘,一个终于钓到了“真爱”的大鱼,另一个只是钓到了“金钱”的大鱼,在爱神面前,一个是富翁一个是乞丐;《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友情的可贵,苏艾和琼珊的友情,老贝尔曼和这两个女孩的“忘年交”,它们在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是多么的宝贵,故事最末的一曲生命的绝响亦是唱给友情的。
当然有温暖的感觉就会有寒冷的感觉与之相对。
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欧亨利必然要对当时那个严酷的冰冷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痛快淋漓地揭露,因此其作品必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揭露阴暗面的,辛辣挖苦的,愤怒痛斥的。
他留恋与幻想完温暖之后,纠正了自己的这种倾向,开始了严肃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在寒冷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感恩节的两个绅士》那凄苦又心酸的虚荣,老绅士风光不再,但还要忍饥挨饿地请穷人在感恩节吃大餐,皮特酒足饭饱之后仍无法拒绝老绅士的盛邀最终胀得一命呜呼,贫寒和奢侈可以如此完美包容又如此尖锐抵触;《汽车等候的时候》和《华而不实》都写出了小人物对上流社会的滑稽而漏洞百出的模仿,揭露了他们的劣根性和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尤其是当爱情遇到金钱后,往往不堪一击;《精确的婚姻学》更是把结婚的商业价值挖掘到家,两千块钱在转手间已经把爱情的神圣意味摧残无余;《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房租主人对租房者的态度的冷漠令人发指,生命在他们看来远没有金钱那么实在,那么有用,因此生命纯粹就是一种可以淡忘的谈资。
3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调制方式:语言
如果说温度的冷和暖是由温度来调制的,色彩的冷和暖是由颜料调制的,那么欧亨利小说中的冷和暖则是由语言调制的。
欧亨利喜欢用幽默作为其语言的特色标志。
卓别林曾经语出惊人:“幽默是从戏谑性的痛楚中产生的”。
因此我感受到作者能在作品中随意地将痛楚和欢笑随意转换,将冷和热随意调制,用的就是幽默的手段,且运用得炉火纯青。
如他在《感恩节的两个绅士》中写到“他的感恩节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位占有优先权的慈祥的老先生,因为即使不根据实际的起诉期限法,也得考虑到既定习俗的全部神圣权利,不错,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可是为了建立传统,总得有人当循环小数呀。
”调侃中已经把美国社会的“传统”揭露得一览无余;“他那坚定、明亮的棕色的眼睛里有一种清澈的吸引力,和蔼的面相非常适合担任知己和安慰者的角色,
冷静而近似牧师的安宁带着潜在的威严。
(《剪亮的灯盏》)看似是捡了便宜的欢愉,实则包含了困窘的无奈,在明朗的暖的背后是丝丝的寒意。
欧亨利的语言除了非常幽默外,也能写得非常优美,在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冷或者暖。
“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羞怯的光辉,她的眼睛梦也似的晶莹,她的脸颊桃花般的娇艳,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神色和追怀的情调。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流淌的是人在悲观绝望时心灵的寒流;“在往后的年月里,凶手的假话像一颗小星星,在爱情的坟墓上空闪烁,给她慰藉,争取她的原谅,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提线木偶》)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凄冷的,但其中却隐藏着很深沉的温暖的感情,值得珍藏一辈子。
4小结
欧亨利小说像童年的多棱镜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对欧亨利小说的理解、阐释。
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小说给人的感觉差异:冷和暖。
冷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而暖是其抒情性的体现;冷是作者面对严酷社会的铠甲,暖是作者为自己的生命采摘的鲜花;冷是现实的揭露,暖是理想的期待。
当然,冷和暖也会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冷时而侵袭暖,暖时而感化冷,两者矛盾而痛苦地共存,因为当时那个社会是如此让作者既失望又希望。
参考文献
[1][美]欧亨利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作者:李艳云、欧阳友珍,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