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用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经用药
十二经用药
手太阴肺经: 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 栀子黄芩石膏
足太阴脾经: 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黄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 防风当归
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白芷麻仁秦艽薤白白石脂缩砂(白石脂为使) 肉豆蔻石膏
足阳明胃经: 半夏苍术升麻白芷葱白知母白术神曲葛根乌药丁香草豆蔻缩砂防风石膏
手少阳三焦经: 川芎柴胡青皮白术熟地黄黄芪地骨皮石膏细辛附子
足少阳胆经: 半夏龙胆草柴胡
手厥阴心包经: 沙参白术柴胡熟地黄牡丹皮败酱
足厥阴肝经: 青皮羌活吴茱萸白术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当归甘草龙胆草蔓荆子阿胶瞿麦桃仁
手太阳小肠经: 白术生地黄赤茯苓羌活赤石脂缩砂(赤石脂为使)
足太阳膀胱经: 泽泻桂枝黄柏羌活麻黄蔓荆子滑石茵陈白茯苓猪苓
手少阴心经: 麻黄桂心当归生地黄黄连代赭石紫石英栀子独活赤茯苓
足少阴肾经: 知母黄柏地骨皮阿胶猪肤牡丹皮玄参败酱牡蛎乌药山茱萸天门冬猪苓泽泻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茱萸益智丁香独活(或用桂) 桔梗(或用硝) 豉缩砂(黄药藁本为使) 附子沉香黄芪
十二经用药歌诀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风药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
风药,是指柴胡、升麻、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荷叶等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治疗表证作用,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

风药一方面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另外因为风药具有辛散之力,可起醒脾散滞、疏肝解郁、升阳除湿、升阳举陷之效,临床用于治疗肝胆脾胃病,疗效明显。

1、疏肝理气肝属木,其性条达而主疏泄,人身气血全赖肝气疏泄,方能和调舒畅。

如肝气拂郁,失于条达,则气机阻滞,气血失和,诸证丛生。

“春升之气”是肝胆功能的体现。

《脾胃论》亦说[1]:“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不升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

”李东垣认为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胆的疏达与否。

而肝胆的疏达,可以运用风药的升提疏散作用来实现,这与习用理气药物(如木香、陈皮等)疏肝不尽相同。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肝木妄行,胸胁满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柴胡、防风、芍药、肉桂、羌活、独活、黄柏、升麻、蒿本、川芍、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知母、滑石。

”东垣于此所用风药独多,以治肝木克土之证,亦取风药作疏肝理气之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亦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祛风之药,其味多辛,其性疏散,可疏肝理气,助脾健运。

临床多选用防风、柴胡、薄荷之类。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上行。

风药与其相类,可入肝经,疏泄气机,升发阳气,助肝胆之用,如薄荷、防风、羌活、川芎等风药皆可作疏肝药使用。

肝木抑郁、失于疏泄诸证,皆应疏之理之,务使气机
条畅,血气冲和,常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主之。

但是,如果于疏理剂中适当佐以风药,则可助肝木条顺,气血畅达,而增强方药的疏肝解郁功能。

此因风药发散通达,有条达疏木之效,与肝木疏泄之性相投,正取“木郁达之”,“结者散之”之意。

此外祛风之药,其疏散之性,又可使气机条达,有助止痛。

如治肝泻著名的代表方剂———痛泻要方,其妙在重用防风,取其即能疏肝,又能升清,还可助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使肝气得舒,气机畅达,痛泻自止。

另外如逍遥散之柴胡、薄荷,越鞠丸、酸枣仁汤之川芎等、皆取风药以疏肝理气之用。

比较而言,理气药物只疏不升,而用风药疏肝,则更强调以风药的升发作用启发肝胆的春升作用,而这正是肝胆功能的根本所在。

配用风药疏肝,并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临床上对于肝木妄行,横克脾土者,用风药疏散之性,疏理肝气,抑肝扶脾,从而使肝气畅达,脾胃升降之气,升者自升,降者自降,气机条畅,血气冲和,而病愈也。

2、升阳举陷脾虚失运,中气下陷所致的疾病很多,“陷者举之”,治疗此类病证当在健脾的基础上配用升阳举陷的药物,只有脾气升发,谷气上升,才能使元气充沛,脏腑强健,机体充满生机活力。

若脾气不升,谷气下流,则可使元气匮乏消沉,清阳下陷,脏器下垂,机体失去生机活力。

故而李东垣在治病配方时非常重视脾胃清阳的升发。

如其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一方面选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甘温之品以补中益气,另一方面用升麻、柴胡升提之品以升举清阳,开创了以甘温补气药与升举清阳药同用治疗中气下陷病证之先河,因风药轻清上行,故升阳药又以风药为主。

《医方考》认为防风味辛而气清,升药也,故
可以升阳。

可见,防风既用于湿浊中阻,浊气不降之实证,亦用于气虚不升,脾被湿困之虚证。

李东垣所拟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升阳益气诸方中,常以防风、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风药“以引元气之升”,以治清阳下陷之证。

近代医家李寿山、田维君、路志正等,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时,特别强调了风药的配伍应用和临床经验。

如步老认为:对于泄泻初期兼表证及湿盛或脾虚下陷者,均必须配伍风药,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升麻、柴胡、防风、羌活之类风药不仅可以疏表,更重要的是具有升阳除湿、升提中气之功,取其下者举之、风能胜湿之义。

目前临床多用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之气。

对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清阳不升之证,临床见纳谷运化失常,欲食不香,脘腹痞胀,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常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散风药,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

用后常可使舌苔变薄,胃纳转佳,胃胀得消,大便得止。

3、升阳除湿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后,功能虚衰,阳气不能上行,浊阴反有过盛,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被人体利用,反而滋生湿浊,湿胜之病便随之丛生。

表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常出现脾气下陷,脾被湿困之证,李东垣十分重视脾虚生湿的治疗,曾创立“升阳除湿”法以治疗此类病证,东垣尊《内经》之旨,首创升阳除湿汤治疗泄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

这一治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赵献可强调了风药升腾阳气能祛湿邪的作用,对《内经》“风能胜湿”的治则,又从临床实践上有了新的补充。

近代医家丁光迪对于运用升阳除湿法治疗泄泻曾予高度评价,他在治疗五更泄时,对部分疗效不佳的病情,改用升阳法,无论病情久暂,
凡属脾虚湿盛,清阳下陷的病情,近期远期疗效均佳。

临床多用升阳除湿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羌活苍术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汤等,治疗溃汤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肠结核等见腹痛伴腹泻糊状粪便,伴有神疲乏力,消瘦,肛门坠胀,苔薄白,脉细之证,临床疗效明显。

4、发散郁火饮食劳倦,情志失常,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火壅于中而化生郁火。

治疗此火,应补益脾胃,复其升降,因势利导,引郁火随脾胃升降而散之, 如治脾胃伏火的泻黄散,方中虽以石膏、山栀清泻脾胃之积热为主药,然脾胃既有郁热,则宜升发其火,方中风药防风为此而设.防风辛散,能疏肝脾中伏火,与石膏、山栀、藿香、甘草共凑泻脾胃伏火之效。

又如治疗脾胃阳气受抑的诸脏火郁证的升阳散火汤,采用柴胡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羌活发太阳之火;独活发少阴之火,就能起到诸风药畅通三焦发越郁热之效。

其他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火郁汤、柴胡升麻汤等,虽病机各有不同,但均用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等发散郁火。

风药在脾胃病证治中可以发挥以上功效,由于脾胃病病机是复杂的,又常相互兼夹为病,因此,风药的应用更显重要,也更为恰当。

风药用于脾胃病证治,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适合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应用得当,其效亦佳。

临床应用风药,或以为主,或以为辅,灵活通变,辨证使用,常有桴鼓相应之效。

但应注意:风药多辛香辛燥,多属辛燥之品,因此,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而且,临床应用,药味不宜多,用量不宜过,且要注意配伍佐制,以免过燥伤阴,变生它证。

十二经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3、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歌诀:/discuz/viewthread. php?tid=37550
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
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
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泻火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

3、手太阳小肠经:木通。

3、足少阴肾经: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黄柏。

5、手太阴肺经:桅子、黄芩。

6、手阳明大肠经:黄芩。

7、足太阴脾经:白芍。

8、足阳明胃经:石膏。

9、手照明心包经:黄连、黄芩。

10、手少阴三焦经:柴胡、黄芩。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黄连。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黄连。

歌诀:
十二经药泻火煮,少阴心经黄连苦,
肝胆连柴脾白芍,肺经桅芩肾知母,
心包黄芩与黄连,胃经石膏膀柏补,
小肠木通大肠芩,三焦柴芩病家舞。

百会和柴胡百会:百会穴位于巅,有“平肝熄风,升阳固脱”功效,为治肝气上逆常用穴,又是治“中气下陷”的常用穴。

柴胡:柴胡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效,即具有良好的疏肝
解郁作用,是治肝气郁结的要药,并且“柴胡药性升浮,有升举阳气的作用”。

前者用柴胡组成疏肝散,后者用柴胡组成补中益气汤。

相似点:百会和柴胡均有“升”“降”及“补”“泻”的二重性。

期门和延胡期门:期门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伤寒论》中即有论述。

延胡:延胡“活血理气”,也为疏泄肝胆的首选药物。

相似点:期门和延胡均有较好的理气止痛功效。

曲池和薄荷曲池:曲池穴以治疗热性疾病为主,主治部位以咽喉、面、口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主治“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瘌,针着即时瘳”。

薄荷:薄荷功效为“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相似点:曲池和薄荷清热利咽透疹的功效,十分接近。

鱼际和黄芩鱼际:鱼际穴为手太阴肺经荥穴,“荥主身热”,尤其有“清肺热”功效。

黄芩:“泻上焦肺火”。

相似点:鱼际和黄芩有清热,尤其是清肺热的功效
神门和酸枣仁神门:神门穴的功效是“安神,宁心”。

酸枣仁:功效“养心,安神”。

相似点:神门和酸枣仁均为不寐、心悸、健忘病症的首选。

三阴交和当归三阴交: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肝主疏泄,脾主统血,肾主藏精,这三者共同主司妇女的月经”。

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为治疗血病的要药,因其尤长于
调经,尤为妇女所重视”。

相似点:三阴交和当归均有良好的“活血调经”的功效。

奇经八脉用药
督脉用药: 附子苍耳子细辛羊脊骨鹿角霜鹿角胶藁本杞子肉桂鹿衔草黄芪
任脉,冲脉用药: 龟板王不留行巴戟天香附川芎鳖甲木香当归白术槟榔苍术吴茱萸杞子丹参甘草鹿衔草
带脉用药: 当归白芍川断龙骨艾升麻五味
阴阳跷脉用药: 肉桂防己穿山甲虎骨
阳维用药: 桂枝白芍黄芪
阴维用药: 当归川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