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积极心理资本是超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

本文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职称和学历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积极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水平有正向的预测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开发希望、增强韧性和保持积极乐观等方式,提升积极心理资本,增强工作投入水平,促进有效管理,从而由积极和个体发展成积极的组织,最终形成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

一、引言
心理资本是管理学家Luthans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延展到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的领域所提出的新概念。

它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是状态类的可测量的心理特征[1]。

Luthans指出心理资本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超越,它既是员工高绩效和个人成功的必要保证,也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1]。

Schaufeli等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个体的一种持久的、充满着积极情绪与动机的完满状态。

它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体现了个体对其工作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爱迷恋程度。

[2]Maslach等把消极心理状态的工作倦怠转向积极对立面,将工作投入描述为工作倦怠的销蚀。

他们认为个人与工作情境的匹配包含有相对的两极: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是一个三维连续体的两个极端点,工作倦怠的三个纬度分别是衰竭、玩世不恭和降低的职业成就感。

[3]
在不断加快的高校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的工作日益复杂、角色模糊、稳定感降低、归属感弱化等诸多原因降低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热情,使得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和离职倾向[4]。

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教师的创新精神,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降低了工作绩效。

高校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一支特殊群体,肩负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服务社会诸多社会责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

因此高校在改革的进程中,加强教师的积极心理素质管理,提高教师在改革背景下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新角度探讨影响高校教师积极心理资本的因素及两者间的关系。

旨在一方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帮助高校教师避免工作倦怠的消极影响,有意识地提升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工作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引入工作投入这一积极的结果变量,探讨其与积极资本的关系,为高校关注教师积极心理资源开发、提高教师工作投入提供实证依据,使高校能够利用教师的积极心理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为高校改革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4所大学中随机抽取了28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发放问卷。

有效问卷为262份,其中男性占120名,女性142名;教授42名,副教授89名,讲师73名,讲师以下职称58名;博士63名,硕士142名,硕士以下为57人。

(二)研究工具
1.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本文采用弗雷德·卢森斯等编的心理资本问卷。

问卷涉及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6题,共24题。

被试者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问卷采用Likert六分计分标准,正向记分项目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有点不同意;4表示有点同意;5表示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项目13、20、23为反向记分项目,记分方式为反向记分。

2.工作投入量表
本文采用Schaufeli等开发,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张轶文和甘怡群修订的“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

该量表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分量表,共15个项目。

活力分量表含6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7,奉献分量表含4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5,专注分量表含5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0.753。

量表采用7点评分,“0”表示“从来没有过”,“6”表示“总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1.积极心理资本的整体水平与各维度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结果
对总体的统计结果中,高校教师积极心理资本的平均得分为118.820,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也在30左右,先后顺序为乐观>韧性>希望>自我效能。

这说明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高,各维度的一致性水平较好。

表1是以性别、学历和职称为自变量,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及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为因变量来考察高校教师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可以看出,男教师在自我效能、韧性因子和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上要高于女教师,这说明男教师比女教师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具有更高的积极心理态势,更容易在工作中建立自信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迅速复原,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而在乐观因子上,女教师的分值比男教师要高得多。

说明对待动荡的现实,她们更可能接受变化,产生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看到未来的机会。

方差分析的检测结果也显示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乐观与积极心理资本在学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在职称变量上希望与韧性因子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

2.积极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在学历与职称方面差异性的多重比较分析
表2是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及各因子在个体因素上存在差异的多重比较结果。

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随着教师学历的提高,自我效能因子也相应升高。

具有学历的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硕士,硕士显著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

在韧性因子和积极心理资本水平上,博士学历教师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硕士和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而硕士与本科及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高学历教师的自信水平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相对要高些。

同时,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希望和韧性因子也出现了不同的差异。

讲师职称的教师的希望水平要高于教授。

希望是一种达到预定目标、对成功的强烈意愿。

年轻老师由于进入学校的时间不长,可能比教龄长的教师对成功有更强烈的渴求,因此希望水平也更为明显。

高校教师在韧性水平的显著性差异顺序是:教授最高,副教授次之,讲师最低。

这表明人生经历的相关过程会影响心理资本状态,个体的人生经历越丰富,越容易从逆境中恢复。

多次经历失败和挫折可以增强教师的韧性,因此高职称教师在面对困难时较从容镇定。

(二)工作投入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1.工作投入的整体水平与各维度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结果
高校教师工作投入的总体水平较高(71.838±14.120)。

三因子的项目平均得分也都远远高于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