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生活十三:旧警察的武器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活⼗三:旧警察的武器装备
民国⽣活⼗三:
在⽬前⽹传的⼀些照⽚⾥⾯,过去的警察多数都背着长长的步枪,适合的警⽤⼿枪配备的⽐例⽐较少,有不少作者还对此情况,发⽂从各种⾓度进⾏了解释。
不过其实呢,这些⽂章的说法是有些⽚⾯的。
过去的旧警察装备是五花⼋门的。
基本上就是有什么就⽤什么、需要⽤什么就⽤什么。
在过去的警⽤武器中,既有冷兵器时代的佩⼑和铁尺,也有适合处置低烈度冲突的警棍和短剑,刑事警察更有撸⼦、转轮甚⾄盒⼦炮等各种短枪,⽽⼀些特殊的警察则配备步枪和冲锋枪,甚⾄还有拥有⽐正规军更精锐武器的特殊警察部队。
下⾯⼏天,⼩编就分别介绍⼀下:
⼀、佩⼑和铁尺
在旧警察刚刚设⽴的时候,其实就是过去的捕快转职。
⽽晚清的警察不但需要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缉拿罪犯,⽽且还要承担起城管的职责,负责维护街道卫⽣,清理占道经营,甚⾄还要承担街道社区负责的⼈⼝统计,政策宣讲等职责。
⽽他们所使⽤的,其实就是过去捕快们所常⽤的武器。
这⾥⾯最多的,就是我们平时电视剧⾥看到的佩⼑。
这种单⼿佩⼑⼑尖似⽜尾,因此⼜叫“清⽜尾⼑”。
该⼑⼑型合理、制作简易、⽅便耐⽤,因此在当时的清军和捕快中⼤量使⽤。
⽽除此之外,当时的捕快还⼤量使⽤铁尺。
这种所谓的铁尺外形更像铁叉,⼜名“点⽳尺”,既可以击打和捅刺,旁边的⼩⽀还可以卡住敌⼈的武器,是⼀种攻守⼀体的武器。
这种东西最⼤的优点是制作简易、成本低廉,⽽且易于携带,可以很⽅便地插在腰的两边,因此是从唐宋以来中国捕快所惯⽤的兵器。
值得⼀提的是,“铁尺”后来传⼊了⽇本,并将之改造成了“⼗⼿”,主要是增加了铁尺的长度,并把两个插尖缩减为⼀个插尖,使其防御⼒强于攻击⼒,专门⽤以克制锋利的武⼠⼑——它的⽤法是卡⼑--断⼑--攻喉,当敌⼈举⼑下劈的时候,使⽤者会主动⽤⼩插卡住敌⼈的⼑剑,然后再攻击敌⼈的⼿腕、或是绞缠敌⼈的兵器将其缴械。
⽽即使没有成功,也可以在磕碰中损坏⽇本⼑的⼑刃,降低其杀伤性。
这东西针对性如此之强,就成为当时⽇本江户时代的“官差”(町奉⾏所)最常⽤的武器,那时候⽇本官差经常在腰间插上⼀把。
从这个⾓度来说,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倭⼑,其实是⼀种优点和缺陷都⾮常明显的兵器。
这⽇本⼑不仅在战场上被鞭锏锤斧等重武器克制,就连官差的⼗⼿,它也是挡不住的。
这玩意⼉的实战损毁率极⾼,在和重甲厚盾、特别是敌⼈的钝器磕碰的时候⾮常容易损坏,更是被戚家军
的“狼羌”和鸳鸯阵所完败,准确来说,影视剧⾥⾯威风⼋⾯的倭⼑,其实只是⼀种适合街头⽆甲混混群殴⽤的兵器。
⼆、警棍和短剑、西洋佩⼑
题外话说得多了些,赶紧拉回来。
到了民国时期,警察也是什么事都得管,经常⼀⼈⾝兼多职,要做的事很多很杂,⽐如保安执勤,街道巡查、城市卫⽣、⼩贩管理、港⼝检查、搜查抓捕等等,什么事都得去做,⽽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警察,还得负责扫⼤街呢。
这过去的佩⼑和铁尺虽然⽅便好⽤,毕竟是⼀些中古时代的旧兵器,带着浓浓的封建时代捕快的风格。
因此在近代警察系统正式建⽴以后,就创新式地使⽤了⼀些更有现代风范的警⽤兵器。
1.警棍
这其中最多的,就是警棍了。
过去的警棍因为价格低廉、来源⼴泛、杀伤性可控等原因,装备的数量极⼤,是真正的旧警察最常⽤的武器。
当年多数地⽅的警察特别是交通警察,⽇常都是没有杀伤性武器的,他们最常⽤的就是⼿⾥的警棍,不仅⽤于指挥交通还⽤于惩戒不法——我们现在在新闻报道⾥,经常看到的印度警察抡起⽊棍打⼈的场⾯,其实在民国时期也是经常见到的。
当年可没有什么警民⼀家,⽼百姓⼀⾔不合就被警棍打得头破⾎流,那才是常见的事。
2.短剑
⽽除了警棍以外,旧警察还经常佩戴短剑。
这个习惯其实是来⾃于西⽅,是⼀种仪仗式兵器。
在1902年,清政府军机⼤⾂奕昕设⽴了警务学堂,⽤以培训专业的警务⼈才,这⾥的毕业⽣就配发短剑。
后来的黄埔军校也延续了这⼀传统,合格毕业⽣都配发⼀把“中正剑”,⽤于加强对⽼蒋的效忠、并在最后时刻⽤于“杀⾝成仁”。
当然了,据说也没什么真正的“忠义之⼠”拿它⾃裁也就是了。
另外值得⼀提的是,民国的⼥警察也是佩发短剑的,那时候⼥警上街执勤,你经常能在她们腰⾥看到短剑。
不过这玩意⼉在⼥警⼿⾥,究竟有多⼤作⽤,就是⾮常值得商榷的事了。
3.佩⼑
⽽除此之外的常见警⽤武器,就是西洋佩⼑了。
警察作为⼀个从西洋引进的新式职业,其装备西式化也是必然的。
和新式陆军⼀样,那时候的警察各级官佐都有西洋式佩⼑,另外还穿着⽪鞋甚⾄马靴。
⼿下⼈犯了错误,那是毫不犹豫⼤脚乱踹、抡起⼑鞘就打的。
⽽电视剧⾥⾯⽇军指挥官持⼑在后⾯指挥,动不动就拔⼑“亚西给给”的场⾯,其实在旧军警系统⾥⾯也不少。
那时候的⾼级警官也是经常会拔出佩⼑,⾼喊“弟兄们、给我冲”的。
三、步枪
不过前⾯说了这⼀堆,其实都是辅助武器。
那时候在正式的警察部队建⽴之初,⼀开始最主要使⽤的警⽤武器,其实却是步枪。
当年的⽼照⽚⾥最经常看到的,就是旧警察们背着长长的步枪、⾐冠不整地四处溜达的场⾯,这也是后来⼈们认为,旧警察多数都是装备步枪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是为啥呢?
话说起来,这其实是个有点⽆奈的开始。
1900年庚⼦国变,⼋国联军占领了天津,直到1902年8⽉15⽇才还了回来。
不过其中附带的最重要⼀条,就是天津卫有各国部队,却不让中国⼈⾃⼰驻军。
这地⽅离北京这么近,⼜驻扎了洋⼈那么多部队,没有点基本的防御怎么⾏?当时的袁⼤头就听了某些⾼⼈的指点,把军队换了张⽪,改名为”警察“上街,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警察部队。
这些警察原来都是正规军,那么使⽤的就是过去军⼈常⽤的曼利夏、⽼套筒、汉阳造等长步枪,这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这⼀传统,在其后就发扬光⼤了。
那时候的很多警察部队,都是现役部队转职过去的,⾃然就带去了原来的步枪。
⽐如这晚清1909年时的铁路护卫队,虽然拖着长辫⼦,但⼈⼈⼿持长枪,军姿也不错,⼀看就是参照正规军队管理的。
⽽除了直接转职之外,当年很多警察部队资⾦并不宽裕,因此所⽤的武器,也是七拼⼋凑过来的,除了⾃购⼀些以外,主要途径就是部队淘汰下来的⽼旧武器,这其中最多的,⾃然就是步枪了。
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在警察队伍当中,步枪数量远远多于⼿枪的状况。
五、旧警察的⼿枪
不过呢,民国时期的警察虽然⼤多数配发的是步枪,其⼿枪的装备⽐例较少,但绝不是没有。
当时的旧警察只要资⾦允许,还是千⽅百计采购了各式的短枪,⽤于装备需要隐蔽携枪的刑事警察的。
1.转轮⼿枪
当时民国警察装备最多的短枪,其实是各式各样的“转轮⼿枪”。
这⾥⾯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唯⼀的理由就是转轮⼿枪⽐较便宜——当年的转轮⼿枪售价,只有撸⼦⼿枪的⼀半甚⾄更少。
这主要是因为在弹匣装弹的⾃动⼿枪⼤量出现以后,容弹量少、装填慢的转轮⼿枪逐渐落后,再加上转轮枪结构简单、⽣产容易、库存量⼤,所以就以⽐较便宜的价格⼤量进⼊中国,这装备量⾃然就⼤了。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就收藏着当年上海警察使⽤的⼀些转轮⼿枪,包括:
美国史密斯-韦森M10.22英⼨转轮⼿枪
美国柯尔特M1873⽐斯利0.38英⼨单动转轮⼿枪
英国韦伯利·斯科特Mk.VI0.455英⼨转轮⼿枪
苏联纳⽢M18957.62mm转轮⼿枪
美国哈林顿·理查德森“运动员”型0.22英⼨转轮⼿枪
美国史密斯-韦森胜利型0.38英⼨转轮⼿枪
巴西陶鲁斯9mm转轮⼿枪
史密斯-韦森公司M1902军⽤制式0.38英⼨转轮⼿枪、
艾弗·强⽣公司⽣产的⼥⼠⽤0.32英⼨转轮⼿枪、
西班⽛爱司近夫公司的SF型 0.32英⼨转轮⼿枪
波洛克0.32英⼨转轮⼿枪等少见的转轮⼿枪
可以说林林总总,包括了当时市⾯上能见到的多数主流转轮⼿枪。
2.撸⼦⼿枪
⽽除了转轮⼿枪以外,当年警察还尽可能采购了⼀些撸⼦⼿枪。
当年的“⼀枪⼆马三花⼝、四蛇五狗张嘴蹬”,在警察系统中都有装备。
其中特别是所谓的“枪牌撸⼦”和“花⼝撸⼦”,因为使⽤的是威⼒适中的7.65*17勃朗宁⼿枪弹,加上外形美观⼩巧便于携带,成为当时军官和警察都⾮常喜爱的武器。
⽽在1919年,上海兵⼯⼚仿制成功了勃朗宁M1900型“枪牌撸⼦”,制造出了中国第⼀种⾃制⾃动⼿枪,并命名为“8年式”⼿枪,在当年也⾮常畅销。
除此之外,当时沿海发达地区的警察,还⼤量进⼝⼤威⼒的撸⼦⼿枪。
⽐如财⼤⽓粗的上海市,就曾经⼀次性购买了2000⽀9毫⽶的“马牌撸⼦”,⽤于装备警察——当然了,当年的撸⼦⼿枪很贵,⼀⽀上海⼚的枪牌撸⼦售价⾼达40块⼤洋,已经相当于当年上海⽩领两三个⽉的⼯资了,所以除了发达地区之外的,当年⼤部分警察⼿⾥,仍然是部队淘汰下来的⽼步枪和便宜的转轮⼿枪。
3.驳壳枪
除此之外,当年的警察最重要的⼀种短枪,就是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该枪⼤多数采⽤威⼒较⼤的7.63*25或者9*19⼿枪弹(晋造“⼤眼盒⼦”甚⾄使⽤11.43⼿枪弹),容弹量⼜⾼达10-20发,是那时的军警都⾮常喜欢的武器。
⽽最关键的⼀点,是盒⼦炮根本就不贵!当年的德国、意⼤利等国⼤量对中国倾销该枪,其运到中国的带附件的零售价也不过是五六⼗块⼤洋,还是当年的军官和警官能负担得起的。
⽽且当时多家⼯⼚都能仿造驳壳枪,这国产货出⼚价更是仅仅只有30块⼤洋,只⽐20块的撸⼦略贵,⽽⽐40块的步枪造价便宜多了。
当年的军官武器都需要⾃购,据记载⼀个少尉⽤分期付款的⽅式,每个⽉从⼯资⾥扣去五块钱,⽤半年时间就以成本价买回了⼀⽀驳壳枪。
所以所谓⽹传的驳壳枪很贵,甚⾄造价等于三⽀步枪什么的,其实都是误传。
那时候的警⽤驳壳枪,很多都是军官转业以后带去的。
⽐如朱德元帅在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当时的职务是南昌市的公安局长,他的随⾝武器,就是⼀⽀枪管长99毫⽶的警⽤“三号盒⼦”。
⽽当时的官场尔虞我诈、动不动就是“鸿门宴”,所以警官也和军官⼀样,尽可能给⾃⼰的精锐⼿下购买驳壳枪。
当年警界⾼官卫兵斜挎盒⼦炮、腰间⽪制九龙带的画⾯,其实也并不少见。
所以,当年的警⽤武器其实是五花⼋门的,既有警棍短剑和佩⼑,也有各种长短枪。
虽然步枪的数量是最多的,但是其实各种短枪和其他武器也不少。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警察史》
《中国近代⽣活史》
《上海轶事⼤观》
《中国近代兵⼯史》
《上海⼯⼈阶级运动史》
《民国中产阶级账本》
《银元时代⽣活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媒体平台“⽹易号”⽤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