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发表时间:2013-12-27T15:04:00.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0总第134期供稿作者:姜琼
[导读]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
姜琼江西省景德镇市委机关保育院333000
人们常这么说: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今后时代所需要的。
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创造性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幼儿也不例外。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在他们的所有活动之中。
美术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充分地感知、表现、想象、创造,才会使幼儿充分地发展。
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临摹和完全的模仿。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充满自信、会思考、有创意、勇于表达自己看法与感受的自然儿童,而不是一个又一个没有自我,只会迎合老师、家长的“超级乖乖”。
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针对这个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一些探索:
一、利用观察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
以往我们在引导幼儿观察时,由教师指着图片和实物,幼儿则依着教师的指示来观察。
这种消极被动的观察方法影响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及结果。
课题实施中,我们采用了发现法来调动幼儿观察的积极性,将幼儿视为活动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看看图片和实物,适时提醒他们:“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你的眼睛真亮、真能干,发现了秘密。
”“为×××的发现鼓鼓掌。
”用发现法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对观察充满了兴趣,提高了观察的准确性,同时在观察中充满了自信感。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认知的不同特点,观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园内及社区的自然条件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
美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们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的手段。
幼儿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是幼儿绘画、表现、创作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他们进行美术活动的主要源泉。
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社区内的自然条件经常带他们参观,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形状、色彩等,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将观察与想象的东西画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创作积累经验。
2.观察发现画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让幼儿找出猫和老虎、小鸡和小鸭、黄瓜和胡萝卜、苹果和梨子、桔子和西红柿等放在一起画,请幼儿找出它们在外形上的共同之处,以便高效、灵活地掌握它们的画法。
每当幼儿作品完成后,可陈列出来,利用幼儿园同伴教育资源,让幼儿互相欣赏、借鉴,发现画面的不同,找找自己与别人画得不同的地方,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表现的理由,说说别人作品哪里表现得好、为什么好。
这样可有效地保持幼儿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
二、利用多角度思维训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指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新的探索天地,它需要摆脱固有的、单一的思维定势,思维形式为发散思维、横向思维。
这种思维训练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是开放的,都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1.添笔画:给幼儿一个图形,让幼儿添上几笔,画出一个完整的形象。
2.拼画:给幼儿提供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将它们拼合成一个形象。
3.变画:给幼儿一个图形,启发幼儿画出各种丰富而新奇的画。
4.图形结构扩散:给幼儿几个图形,让幼儿用它们变化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加以装饰。
5.图形逆向:给幼儿一个条件,让幼儿往相反的方向想并绘画。
如要求幼儿画一张没有圆的画,幼儿必须将圆形的东西改画成其它形状。
三、利用命题画和意愿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在命题画教学中,给出恰当的命题,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恰当的命题是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展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不恰当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命题时应该考虑幼儿的特点,赋予一定的情节、含义和动感,力求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愉快地、创造性地表现童真与美好,如“春天的颜色”、“大树的衣服”、“睡醒的虫子们”、“和大自然做游戏”、“大树的头发”、“无家可归的动物”、“哭泣的地球”、“跳舞的花”等等。
2.在意愿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创造的核心。
幼儿想象力是人生创造的基础,而童年是想象发展的黄金时期。
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是借助想象来创造的。
而意愿画则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在意愿画创作中,想象基于幼儿自身的情况,没有逼迫,没有压力,幼儿不加拘束地、灵活自如地运用想象。
而教师在幼儿意愿画的创作中,要尊重每一位幼儿的观点和设想,鼓励幼儿有自己的创造,标新立异,不要求幼儿以表现真实为目的,也可引导幼儿借助于音乐、制作等艺术和游戏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心理行为和创造力都得到发展。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
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我们果断地摒弃了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经验来表现不同事物。
于是,同一绘画内容,班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作品。
一个人的想象创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培养,从细微处着手。
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要,体会孩子的喜好,就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