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顾颉刚的古史辩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史辨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是关于孔子 与“六经”的关系、经今古文学、专经的研究。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 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对传统易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研究的结论 都有待考证,但你必须认同古史辨派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方法, 而古史辨派易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古史辨派的许多研 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 价值的学术文献。“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 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 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当然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顾颉刚在古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核 心观点,也是他从事古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学说, 虽然有着 某种不足,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一, 区别了客观历史和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历史。顾颉刚通过这些古 史观点说明以往传说的古史是不可信的,这就为建立新的古史研究观 打下了思想基础。依顾颉刚所说,文献记载的历史和客观的历史是不 同的;时代不同,习俗文化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常根据时代的需 要改写历史;旧的古史系统之所以能“层累地造成”,是记载者对客 观历史事实的附会和创造的结果。其二,指出研究古史要着重考察古 史在传说中的经历,这就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 拓宽了中国古史研究的领域。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他对考辨古史有 一种深入和辨证的认识。其三,顾颉刚在推翻以往古史观的同时,实 际上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提出了怀疑,因为他所否定的内容都是《六 经》中记载的。这一古史观打破了史学界以往盛行的迷信圣贤之言。
至此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新学理的输入已推进到具有历史意义 的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李大钊、陈独秀、鲁 迅、蔡元培、钱玄同、胡适等人即是其中最为出色者,他们原本 学有根抵,眼光敏锐,将西方新的学说和科学方法带回中国,并 针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病根,发动了一场声势巨大的思想革命, 西方学理的传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二十世纪中西学 术交融由此达到了新的飞跃。他直接处在几位传播新思想、新学 术的出色人物影响之下,他们是:任北大校长、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开创新风气的蔡元培,主编《新青年》并担任北 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以西方学理治中国哲学史、勇于“截断众 流”的胡适,激烈地批判旧传统的钱玄同,发起创办《新潮》杂 志、与《新青年》相呼应、大力鼓动新思潮的傅斯年。
2、“五四”时期中西学术交融出现高潮的产物
“古史辨派”的兴起,又是“五四”时期西方新思想迅猛传入, 中西学术交融出现高潮的产物。1916年至1920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 本科学习,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思 想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高举 “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形成了时代的狂飚。而从学术观点言,五四时期正 是西方科学理论和方法强劲传入的时期,因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学 近代化达到新阶段。在此之前,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史学已经出现 了反映救亡图强的时代要求和开始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以此划分为 近代史学的起点,但那时还谈不到吸收和运用西方新学理。至十九世 纪末、二十世纪初年,以进化论传播为中心内容,是西方近代学理第 一次集中的输入,其直接影响,为梁启超《新史学》和夏曾佑《中国 古代史》的撰成,以此标志着史学近代化的正式展开。
3、顾颉刚对传统学术的继承
顾颉刚成长于晚清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最早接触到的时代思想 便是戊戌维新思潮。五四以降引进的西方近代科学的怀疑论观点对 于顾颉刚的早年学术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催生了一个以顾颉 刚为代表的批判的反传统的古史辨派。 一是对清代学术及朴学家考证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顾颉刚 的学术工作, 实际上是把乾嘉严密考证的方法运用到古史辨伪上面。 二是继承、发展了宋代以来辨伪学者的主张。顾氏对辨伪学者思 想及方法的吸收、运用。他大学毕业后,极重视历史上辨伪学者的 着作,通过整理加以表彰。两年多时间内,他先后标点清代姚际恒 的《古今伪书考》、明代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 并编辑《辨伪丛刊》。又整理、辑录宋代郑樵《诗辨妄》,撰写了 《郑樵传》和《郑樵着述考》,并受郑樵启发研究了《诗经》,写 了几篇扫除传笺尘障,考辨《诗经》原貌的论文。再加上受到《考 信录》深刻的启发,他下决心自己从事辨伪史。
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 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
中央委员等职。
古史辩派
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 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 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 “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 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 ,共七巨册,是 “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经十年拓展,五四运动以 后,顾颉刚等史学家为探索古史做了不少工作,从1926年 至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册,包罗了三百五十篇文 章,三百二十五万余字。
具体内容: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 中最古的人是禹 , 到孔子时有尧、舜 , 到战国时有黄帝、 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 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 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 子的模范了。 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 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 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2、提出了“四原则”说和“四偶像”说
“四原则”说和“四偶像”说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的进一步发展。 他提出考订古史真伪的四条原则: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 的观念”。中国民族本是多元的,各民族有各自的祖先。顾颉刚 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依照各民族的分合为分合,寻出他们各自民 族系统的异同状况。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各时 代的地域是不同的,顾颉刚说,对于古史,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 地域。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古人人与神混,人与兽 混,兽与神混。春秋以后,人性发达,于是神话中的神被“人化”。 顾颉刚指出,应当分清历史真实与宗教、神话及传说的区别。第 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顾颉刚认为,五帝三王的 黄金世界不过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当代君王看的谎言,不能 受他们欺骗。
1933年,顾颉刚在《古史辨》第4册中说,古史在演变中,逐渐形成 了四个偶像,即:“帝系所代表的是种族的偶像”,“王制为政治的偶 像”,“道统是伦理的偶像”,“经学是学术的偶像”。“这四种偶像 都建立在不自然的一元论上”。本来语言风俗不同,祖宗姓氏有别的 民族,归于黄帝的一元论;本来随时改易的礼制,归于五德或三统的一 元论;本来救世蔽、应世变的纷纷之说,归于尧舜传心的一元论;本来 性质思想不一致的典籍,归于孔子编撰的一元论。而“这四种一元论 又归于一,就是拿道统来统一一切,使古代的帝王莫不传此道统,古代 的礼制莫非古帝王的道的表现,而孔子的经更是这个道的记载”。 “有了这样坚实的一元论,于是我们的历史一切被其搅乱,我们的思想 一切受其统治”。因此顾颉刚提出,必须打破这四种偶像,“拆去其伪 造的体系和装点的形态而恢复其多元的真面目,使人晓然于古代的真 像不过如此。”
主张
1、层累地造成古史说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古史说”观点的形成 , 有其深刻的学术渊源 和理论来源.中国传统学术中一向有疑古辨伪的精神 ,并留下了大量的 辨伪成果。早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指出许多古事讹伪不可信。 唐朝以后 , 用纸张抄写的书籍增多 ,一般读书人有了见到文献的机会 ,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者就很容易发现文献间相互歧异的地方 . 所以唐 代的刘知几、柳宗元等人都提出辨伪事或伪书的意见。宋代的学问由 于和汉学对立,更易对汉以来所传的古书、古事发生疑间,于是形成了 一代富于怀疑的学风.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就大量吸收了 宋代疑辨的成果。明代也‘出现了宋镰、梅隽、胡应麟等人的辨伪名 著。疑辨精神发展到清初,有遍疑群经的姚际恒,他著有《九经通论》、 《庸言录》 ( 今已不存 ) 。顾领刚的学术生涯 , 正是从研习传统的学术 开始的。顾颉刚把《诗》、《书》和《论语》的上古观念整理后发现 了尧、舜、禹的地位问题。尧是西周时就有的,舜、禹是到春秋末年 的文献中才有记载。他发现“越是起得后的,越是排在前面”。
古史辨派产生的原因
1、传统学术中疑古风气的发展 二十世纪“古史辩”学派的兴起,其深刻的根源存在于传统 学术之中,所以它首先是传统学术中疑古风气在五四时代条件下 的产物。 秦汉以后,中国学术中存在两种对立的风气。一是以司马迁 为代表的“考信”作风。他在《史记· 伯夷列传》中明确说: “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他发扬孔子“多闻阙疑,慎 言其余”、重视文献徵验考核的精神,做到“疑则传疑,盖其慎 也”。(注:《史记· 三代世表· 序》。)司马迁的“考信”态度 和方法,是儒学朴素理性精神在史料考辨上的体现和发扬,对于 后世学者有深远的影响。另一种是俗儒“嗜古成癖”的风气,喜 欢附会、铺张上古传说,总想把历史拉得越远越好。针对这种附 会、杜撰的说法,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辨伪史、辨伪书的论点。
比较突出的,宋代学者欧阳修、郑樵、朱熹、吴棫 都对伪古籍或杜撰的古史说法提出怀疑,开始出现 疑古风气。明以后,出现王应麟、姚际恒、阎若璩 、崔述等人,都有辨伪、考信的着作。其中,崔述 着《考信录》,所致力的是上古史范围,上起远古 传说时代,下至春秋、战国。他对古史记载采取审 查态度,不盲目相信,而要“考而后信”。他以毕 生精力着成《考信录》,此书的命名,即明确揭示 出要实践司马迁的名言。他以儒家经书为标准,对 于战国秦汉以后关于上古历史的各种说法,一概要 细加考查,立志要廓清其中的大量附会和谬误。其 古史考辨工作对顾颉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产 生的原因、主张、治史方法、 影响及评价
第三组
顾颉刚的简介
顾颉刚( 1893.5.8-1980.12.25 ),汉族,名诵坤, 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 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思想营养。经今古文学派长期互相对立,顾 颉刚却能分别从中得到启发,不陷入门户之见。但对于章太炎固守古文经学的藩篱, 不相信金文和甲骨文,则明显持批评态度。对于今文学派康有为, 顾颉刚十分佩 服他勇于疑古的“敏锐的观察力”。读了《孔子改制考》第一篇,论文古史事茫昧 无稽,说孔子时夏、殷文献已苦于不足,何况三皇五帝的史事,最早地启发了他产 生古史辨伪的动机。但对康有为利用学术作为政治的手段,却极为反感。 总之,顾颉刚古史辨伪学说,不仅是传统学术中疑古风气的发展,而且是在五 四时期中西学术交融这一意义重大的思想文化思潮的有力推动下而兴起的。它是当 时西方强劲传入的新学理,尤其是科学理性精神,批判、审查史料的方法,重视逻 辑、系统和“历史演进”的方法,与传统学术中乾嘉严密考证方法,今文学派猛烈 批判千百年来禁锢人们头脑的泥古、守旧、僵化思想体系的怀疑和进取精神,互相 结合的产物。 因此,把握中西学术交融这一视角,正是审视古史辨派兴起和评价其历史地位 的关键。从整个二十世纪来说,“中西学术交融”也是贯穿始终的,有力地推动了 史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路向,展望未来世纪史学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大大发 扬这一基本经验,因此我们把握中西学术交融这一真谛来回顾古史辨派的兴起,实 具有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