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 平均数 北京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题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4本书,下层有6本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老师知道同学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也知道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
这是老师所在班级的图书角。
书架上层有4本书,下层有6本书,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5本书了。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同学们,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生: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预设)
师:看到这样一个课题,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了不起,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1)师:徐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
看,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收集的最少......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出示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平均的?
生:就是要使每个人收集水瓶的数量一样多。
师:怎样才能使每个人收集水瓶的数量一样多?
每人都有这副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圈一圈、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预设:两种方法。
)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同学们,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吗?13是怎么来的?
生:把小明的水瓶移给小亮2个,把小红的水瓶移给小兰1个。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水瓶移给小亮2个,把小红的水瓶移给小兰1个?
生:是为了让他们的数量一样多。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一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平均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然后,学生自己动手移水瓶,教师运用电教化手段直观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生更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此环节的设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方法二:根据总数÷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指名板演,并交流。
师追问:同学们,括号里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个人收集水瓶的总数),那么,除数4又表示什么呢?(4个人)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先把(4个人收集水瓶的数量)合并起来,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就是平均每人收集水瓶的个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后分”。
板书:先合后分
师: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
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通过计算。
(5)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先合后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持,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6)教师追问:平均数13,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水瓶数量吗?(不是)
师:在这里,平均数是一个“虚数”。
为什么说在这里平均数是一个“虚数”?生:因为它不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水瓶数量。
师:那么,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数量和平均数13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
)
师:再来观察,平均数和最大数、最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比最大数少小一些、比最小数大一些)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13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板书:最大数最小数
【设计意图: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理解有时平均数是一个虚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获胜)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四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获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2)出示表二:(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现在哪个队获胜?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生1:比总数男生队获胜。
生2: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
生:比较平均数公平。
师:下面我们分工合作!请男同学计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同学计算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学生板演)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板书:17<19 很容易看出,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好,女生队获胜。
小结: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出平均数进行比较。
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只能求出平均数来比较输赢。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我把两个队的成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我们再来观察:和平均数17比较一下,每个人踢毽的数量都趋近于平均数17,这时,我们可以用平均数17来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19能代表女生队的整体水平吗?为什么能?(因为女生队每个人踢毽的数量都趋近于平均数19)(板书: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的引向深入。
在引导学生时,突出了不公平三个字,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
师: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
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生:不是,他们有的比200厘米高,有的比200厘米低,还有的可能正好是200厘米。
师:200厘米是每个队员的实际身高吗?
生:不是。
师:看来,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怎样来求队员们的平均身高呢?
生:身高总和÷人数。
师:同学们,除了平均身高之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还有哪些呢?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通过举例,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下面我们来进行智力闯关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小脑袋转的最快。
”
请看第一关:1、辩一辩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
()
(2)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第二关:2、一次考试中,王红语文得了94分,数学得了98分,英语得了93分,她这三科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应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亮亮身高145cm,池塘平均水深110cm,亮亮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
他想的对吗?
(师出示图)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亮亮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
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
所以,亮亮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真的有危险!
师:我们能随意到池塘、水库等危险地方去游泳吗?(不能)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上到这儿,我们的学习已接近尾声。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前我们所提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呢?
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