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经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深刻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结合具体实例感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能正确运用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以及绘制特殊三角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a;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 【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 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且BF=CE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CD∴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MBO=∠OBC,∠NCO=∠OCB,∴∠MBO=∠BOM,∠NCO=∠CON,∴BM=OM,CN=ON,∵△AMN的周长为18,AN=AB+AC=18.∴AM+MN+AN=AM+OM+ON+AN=AM+BM+CN+【变式2】如图,在△ABC中,AB=AC,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CE.【答案】证明:∵AB=AC,AD=AE,∴∠B=∠C,∠ADE=∠AED,∵∠ADE=∠B+∠BAD,∠AED=∠C+∠EAC,∴∠BAD=∠CAE,∵AB=AC,AD=AE,∴△ABD≌△ACE,∴ BD=CE.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1)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恰为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为AB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BDE,BC=BD,当点D恰为AB的重点时,AB=2BD=2BC,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AB,可证D为AB的中点;(2)在Rt△ADE中,根据∠A及ED的值,可将AE、AD的值求出,又D为AB的中点,可得AB的长度,在Rt△ABC中,根据AB、∠A的值,可将AC和BC的值求出,代入S△ABC=AC×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点折叠后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BE平分∠CBD,∠BDE=90°,∴∠EBD=30°,∴∠EBD=∠EAB,所以EB=EA;∵ED为△EAB的高线,所以ED也是等腰△EBA的中线,∴D为AB中点.(2)∵DE=1,ED⊥AB,∠A=30°,∴AE=2.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22213,∴AB=23,∵∠A=30°,∠C=90°,∴BC=12AB=3.在Rt△ABC中,AC=22AB BC=3,∴S△ABC=12×AC×BC=332.【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N,使OM=ON,再过点M作OB的垂线,过点N作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两垂线交于点P,那么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就是∠AOB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OCM与Rt△ODN中,依据ASA得出OC=OD;在Rt△OCP与Rt△ODP中,因为OP=OP,OC=OD得出Rt△OC P≌Rt△ODP(HL),所以∠C OP=∠DOP,即OP平分∠AOB.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OCM和Rt△ODN中,COM DONOCM ODNOM ON∴△OCM≌△ODN(AAS),∴OC=OD,在△OCP与△ODP中,∵,OC OD OP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 △OCE 与Rt △OD E 中,∵OC OD OEOE,∴Rt △OCE ≌Rt △ODE (HL ),∴∠EOC=∠EOD ,∴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 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BC ,AB=AC ,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交AC 于E .(1)若∠ABE=50°,求∠EBC 的度数;(2)若△ABC 的周长为41cm ,边长为15cm ,△BCE 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 ,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 ,即可求得∠ABC 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 的周长=AC+BC ,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 与底边等于15cm 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2016秋?兴化市期中)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E、CF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思路点拨】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PD=PM,同理可得PM=PN,从而得到PD=PN,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BE平分∠ABC,点P在BE上,∴PD=PM,同理,PM=PN,∴PD=PN,∴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熟记性质并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学问要点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学问要点总结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全部满意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3、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4、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5、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局部。

6、等式根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根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二、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转变.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若a>b,则ac>bc;、若a>b,c>0则ac>bc,若cc,则a>c四、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五、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由含有一个一样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局部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假如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局部,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局部,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局部,(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状况(a、b为实数,且a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一样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一样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全部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依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形如a+2ab+b或a-2ab+b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六、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教案

34D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学习目标】1、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

2、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难点: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

【学习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边);(角);“三线合一”的内容。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边);(角)。

3、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边);(角)。

4、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有:(边);(角)。

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逆定理:。

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性质:。

6、角的性质定理:。

逆定理:。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

7、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

8、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9、方法总结:(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可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5)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1)同角的余角相等;2)平行线性质;3)对顶角相等;4)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5)等边对等角;6)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3)证明垂直的方法:1)证邻补角相等;2)证和已知直角三角形全等;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主要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性质解题。

1、填空:(1)△ABC 中,∠A ∶∠B ∶∠C =1∶2∶3,最小边BC =4cm ,最长边AB=。

(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5cm 、12cm ,其斜边上的高是。

(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恰好是此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此三角形是三角形。

(4)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 、b 、c ,且a 2-bc =a (b -c ),则这个三角形(按边分类)一定是________2、已知:如图,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点,DE ⊥AC ,DF ⊥AB ,垂足分别是E 、F ,且DE=DF 。

专题4.14 因式分解(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八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北师大版)

专题4.14 因式分解(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八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北师大版)

专题4.14因式分解(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知识点一】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识别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知识点二】因式分解的方法(1)提取公因式法:)(c b a m mc mb ma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3)十字相乘法:))(()(2b x a x ab x b a x ++=+++(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0(02≠=++a c bx ax 的两个根是1x 、2x ,则有:))((212x x x x a c bx ax --=++【知识点三】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典型例题】类型一、因式分解的概念✭✭求参数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A .()2212x x x x+=+B .()()2111a a a -=+-C .()()2111x x x +-=-D .()222312a a a -+=-+【答案】B【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解答即可.解:A .()2212x x x x +=+不是将多项式化成整式乘积的形式,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B .()()2111a a a -=+-是将多项式化成整式乘积的形式,故B 选项符合题意;C .()()2111x x x +-=-不是将多项式化成整式乘积的形式,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222312a a a -+=-+不是将多项式化成整式乘积的形式,故D 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分解因式的定义,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分解因式.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A .()a m n am an+=+B .()()2222a b c a b a b c+-=+--C .()2221x x x x -=-D .()()2166446x x x x -+=+-+【答案】C【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去判断即可.解:A 、因为()a m n am an +=+是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不是因式分解,故A 不符合题意;B 、因为()()2222a b c a b a b c +-=+--不是因式乘积的形式,不是因式分解,故B 不符合题意;C 、因为()2221x x x x -=-是因式分解,故C 符合题意;D 、因为()()2166446x x x x -+=+-+不是因式乘积的形式,不是因式分解,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即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积的形式,熟练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三个多项式:24x y y -,22x y xy -,244x y xy y -+的最大公因式是()A .()2y x +B .()4y x -C .2(2)y x -D .()2y x -【答案】D【分析】先把三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再进行解答即可.解:∵()()2422x y y y x x -=+-,()222x y xy xy x -=-,2244(2)x y xy y y x -+=-,∴最大公因式是()2y x -.故选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最大公因式,熟练掌握最大公因式的定义,将三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各组中,没有公因式的一组是()A .ax bx -与by ay -B .ab ac -与ab bc -C .268xy x y -与43x -+D .()3a b -与()2b ya -【答案】B【分析】将每一组因式分解,找公因式即可解:A.()ax bx x a b -=-,()by ay y a b -=--,有公因式a b -,故不符合题意;B.()ab ac a b c -=-,()ab bc b a c -=-,没有公因式,符合题意;C.()268234xy x y xy x -=-,4334x x -+=-,有公因式34x -,故不符合题意;D.()3a b -与()2b y a -有公因式a b -,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拨】本题考查公因式,熟练掌握因式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类型二、公因式✭✭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3.若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23x x k -+的因式是()2x -和()1x -,则k 的值是____.【答案】2【分析】先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计算,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条件求出k 的值即可.解:由题意得:()()2232132x x k x x x x -+=--=-+,2k ∴=.故答案为:2.【点拨】此题考查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多项式相等的条件,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意义是解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多项式4x mx n ++能分解为()()2223x px q x x +++-,则p =______,q =______.【答案】2-;7.【分析】把()()2223x px q x x +++-展开,找到所有3x 和2x 的项的系数,令它们的系数分别为0,列式求解即可.解:∵()()2223x px q x x +++-432322222333x px qx x px qx x px q=+++++---()()()432223233x p x q p x q p x q=++++-+--4x mx n =++.∴展开式乘积中不含3x 、2x 项,∴20230p q p +=⎧⎨+-=⎩,解得:27p q =-⎧⎨=⎩.故答案为:2-,7.【点拨】本题考查了整式乘法的运算、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将结果式子运用整式乘法展开后,抓住“若某项不存在,即其前面的系数为0”列出式子求解即可.4.因式分解:(1)282abc bc -;(2)()()26x x y x y +-+;【答案】(1)()24bc a c -;(2)()()23x y x +-【分析】(1)用提公因式法解答;(2)用提公因式法解答.(1)解:原式()24bc a c =-(2)解:原式()()23x y x =+-【点拨】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熟练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1)2x xy x -+;(2)22m n mn mn -+;(2)33322292112x y x y x y -+;(4)()()22x x y y x y -+-.【答案】(1)()1x x y -+;(2)()1mn m n -+;(3)()223374x y xy x -+;(4)()()22x y x y-+【分析】(1)直接提取公因式x ,进而分解因式得出答案;(2)直接提取公因式mn ,进而分解因式得出答案;(3)直接提取公因式223x y ,进而分解因式得出答案;(4)直接提取公因式()x y -,进而分解因式得出答案.(1)解:()21x xy x x x y -+=-+(2)解:()221m n mn mn mn m n -+=-+(3)解:()33322222921123374x y x y x y x y xy x +--=+(4)解:()()()()2222xx y y x y x y x y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熟练掌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并会结合多项式的特征,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1)﹣2a 3+12a 2﹣18a(2)9a 2(x ﹣y )+4b 2(y ﹣x )【答案】(1)﹣2a (a ﹣3)2(2)(x ﹣y )(3a +2b )(3a ﹣2b )【分析】(1)原式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2)原式变形后,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解:(1)原式=﹣2a (a 2﹣6a +9)=﹣2a (a ﹣3)2(2)原式=(x ﹣y )(9a 2﹣4b 2)=(x ﹣y )(3a +2b )(3a ﹣2b ).【点拨】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因式分解:(1)224x y -(2)32296a a b ab -+【答案】(1)()()22x y x y +-;(2)()23a a b -.【分析】(1)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2)先提公因式,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因式分解即可.解:(1)22224(2)(2)(2)x y x y x y x y -=-=+-;(2)232222(96)(963)=-+=--+a a ab b a b a a b b a 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并会根据多项式的特征选取合适的方法,还要注意要分解彻底.6.分解因式:(1)2225()9()m n m n +--(2)22441a b a --+【答案】(1)()()444m n n m ++;(2)()()2121a b a b +---【分析】(1)将m n +和m n -看成两个整体,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得到()()8228m n m n ++,再提取公因式即可.(2)利用分组法先将原式分成2441a a -+和2b -两组,2441a a -+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再和2b -组合,由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1)解:2225()9()m n m n +--()()()()5353m n m n m n m n =++-+--⎡⎤⎡⎤⎣⎦⎣⎦()()55335533m n m n m n m n =++-+-+()()8228m n m n =++()()444m n m n =++.(2)22441a b a --+()22441a a b =-+-()2221a b =--()()2121a b a b =-+--()()2121a b a b =+---.【点拨】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分组法、公式法和提公因式法本题都涉及了,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分解因式:(1)228168ax axy ay -+-(2)()22222936x y x y +-;【答案】(1)28()a x y --;(2)22(3)(3)x y x y +-【分析】(1)先提公因式,再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2)根据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解:(1)原式228(2)a x xy y =--+28()a x y =--(2)原式2222(9)(6)x y xy =+-2222(96)(96)x y xy x y xy =+++-22(3)(3)x y x y =+-【点拨】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涉及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熟练掌握分解因式的步骤是解题的关键.类型四、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7.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56x x --;(2)21016x x -+;(3)2103x x --【答案】(1)(7)(8)x x +-;(2)(2)(8)x x --;(3)(5)(2)x x -+-【分析】(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即可;(2)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即可;(3)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即可.(1)解:∵78x x ⨯-,即78x x x -=-,∴256(7)(8)x x x x --=+-;(2)解:∵28x x ⨯--,即2810x x x --=-,∴21016(2)(8)x x x x -+=--;(3)解:22103(310)x x x x --=-+-,∵52x x ⨯-,即523x x x -=,∴原式(5)(2)x x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十字相乘法:常数项为正,分解的两个数同号;常数项为负,分解的两个数异号.二次项系数一般都化为正数,如果是负数,则提出负号,分解括号里面的二次三项式,最后结果不要忘记把提出的负号添上.举一反三:【变式】用十字相乘法解方程:(1)2560x x +-=;(2)2230x x --=.【答案】(1)6x =-或1x =;(2)3x =或=1x -【分析】根据十字相乘法可分别求解(1)(2).(1)解:2560x x +-=(6)(1)0x x +-=,60x +=或10x -=,6x =-或1x =;(2)解:2230x x --=,(3)(1)0x x -+=,30x -=或10x +=,3x =或=1x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因式分解进行求解方程,熟练掌握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8.因式分解:323412x x y x y +--.【答案】(3)(2)(2)x y x x ++-【分析】原式第一、三项结合,二、四项结合,提取公因式后再提取公因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解:原式=324312x x x y y-+-=22(4)3(4)x x y x -+-=2(3)(4)x y x +-=(3)(2)(2)x y x x ++-.【点拨】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对于多于三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先进行适当分组,再把每组因式分解,然后利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进行分解.举一反三:【变式】因式分解:(1)a 2-ab +ac -bc ;(2)x 3+6x 2-x -6.【答案】(1)(a -b)(a +c);(2)(x +1)(x -1)(x +6)试题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即可.解:(1)原式()()()()a a b c a b a b a c =-+-=-+.(2)原式()()()()()()()()()322226616116116x x x x x x x x x x x =-+-=-+-=-+=+-+类型五、因式分解综合9.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416x x -;(2)()2212a x ax +-;(3)()24a b a b --;(4)()()()()2233a b a b a b b a -+++-.【答案】(1)()()41212x x x +-;(2)()221a x x ++;(3)()22a b --;(4)()()28a b a b -+【分析】(1)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进一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2)利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即可;(3)先将括号去掉,然后移项,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4)利用提公因式法以及平方差公式综合进行因式分解即可.解:(1)3416x x -=()2414x x -=()()41212x x x +-;(2)()2212a x ax +-=()221a x x ⎡⎤+-⎣⎦=()221a x x ++;(3)()24a b a b --=2244ab a b --=()2244a ab b --+=()22a b --;(4)()()()()2233a b a b a b b a-+++-=()()()()2233a b a b a b a b -+-+-=()()()2233a b a b a b ⎡⎤-+-+⎣⎦=()()()4422a b a b a b -+-=()()28a b a 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因式分解,熟练掌握相关方法及公式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因式分解:(1)2273xy x-(2)2292a b ab+-+(3)228x x --【答案】(1)3(3+1)(31)-x y y ;(2)(3)(3)+++-a b a b ;(3)(2)(4)x x +-【分析】(1)根据提取公因式,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3)根据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即可得到答案.解:(1)2273xy x-23(91)x y =-3(31)(31)x y y =+-;(2)2292a b ab+-+2229a ab b =++-22()3a b =+-(3)(3)a b a b =+++-;(3)228x x --(2)(4)x x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分解因式,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五、因式分解的应用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若22228160m mn n n -+-+=,求m ,n 的值.解:∵22228160m mn n n -+-+=,∴222(2)(816)0m mn n n n -++-+=,即22()(4)0m n n +--=,又2()0m n -≥,2(4)0n -≥,∴2()0m n -=,2(4)0n -=,∴4n =,4m =.(1)若22440a b a +-+=,求a ,b 的值;(2)已知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2222220a b c ab ac ++--=.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2,0a b ==;(2)等边三角形,理由见分析.【分析】(1)参照例题,将等式转化为两个完全平方的和等于0的形式,进而求得a ,b 的值;(2)方法同(1).解:(1)∵22440a b a +-+=,∴()22440a a b ++-=,即2220()a b -+=,又22(2)0,0a b -≥≥,22(2)0,0a b ∴-==,2,0a b ∴==.(2)∵2222220a b c ab ac ++--=,2222(2)(2)0a ab b b ac c ∴-++-+=,即22()()0a b b c -+-=,又22()0,()0a b b c -≥-≥,∴22()0,()0a b b c -=-=,,a b b c ∴==,a b c ==∴.ABC ∴ 是等边三角形.【点拨】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已知:1a b +=,154ab =-(1)求22ab a b +的值(2)求22a b +的值(3)若22a b k -=-,求非负数k 的值【答案】(1)154-;(2)172;(3)k =【分析】(1)将代数式22ab a b +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为()ab a b +,再将1a b +=,154ab =-代入计算即可;(2)将22a b +变形为()22a b ab +-,再将1a b +=,154ab =-代入计算即可;(3)类似的方法将()2a b -变形为()24a b ab +-,代入计算后求出a b -的值,继而根据22a b k -=-计算出符合条件的k 的值即可.(1)解:∵1a b +=,154ab =-,∴()221515144ab a b ab a b +=+=-⨯=-;(2)解:∵1a b +=,154ab =-,∴()2222a b a b ab+=+-15124⎛⎫=-- ⎪⎝⎭1512=+172=;(3)解:∵()()224a b a b ab-=+-1514164⎛⎫=--= ⎪⎝⎭,∴4a b -=±当4a b -=时,224k -=,k =∵k 为非负数,∴k =当4a b -=-时,224k -=-,22k =-(舍去),∴k =【点拨】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能够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1.阅读材料:()()()2222244454529232322x x x x x x x ⎛⎫⎛⎫+-=++--=+-=+++- ⎪ ⎪⎝⎭⎝⎭()()51x x =+-上面的方法称为多项式的配方法,运用多项式的配方法及平方差公式能对一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根据以上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因式分解:223x x +-;(2)求多项式2610x x +-的最小值;(3)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222506810a b c a b c +++=++,求△ABC 的周长.【答案】(1)()()31x x +-;(2)19-;(3)12【分析】(1)先配方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2)配方后根据平方的非负性求最小值;(3)配方后根据非负性求出a ,b ,c 的值即可.(1)解:223x x +-222113x x =++--2(1)4x =+-(12)(12)x x =+++-;(3)(1)x x =+-;(2)2226106919(3)19x x x x x +-=++-=+-,∵2(3)0x +≥,∴多项式2610x x +-的最小值为19-;(3)由题意得:2226810500a b c a b c ++---+=,∴2226981610250a a b b c c +++++--=-.∴222(3)4)(0(5)a b c -+-+-=.又∵2(3)0a -≥,2(04)b -≥,2(05)c -≥,∴30a -=,40b -=,50c -=,∴3a =,4b =,5c =,∴ABC 的周长为34512++=.【点拨】本题考查了配方法因式分解以及因式分解的应用,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先阅读下面的内容,再解决问题,例题:若2222690m mn n n ++-+=,求m 和n 的值.解:因为2222690m mn n n ++-+=,所以2222690m mn n n n +++-+=.所以22()(3)0m n n ++-=.所以0,30m n n +=-=.所以3,3m n =-=.问题:(1)若224212120++-+=x y xy y ,求xy 的值;(2)已知a ,b ,c 是等腰ABC 的三边长,且a ,b 满足2210841a b a b +=+-,求ABC 的周长.【答案】(1)-4;(2)13或14【分析】(1)仿照例题的思路,配成两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偶次方的非负性,进行计算即可解答;(2)仿照例题的思路,配成两个完全平方式,再利用偶次方的非负性,先求出a ,b 的值,然后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1)∵22421212x y xy y ++-+222231212x xy y y xy =+++-+2()3x y =++2(2)y -,=∴0x y +=,20y -=,∴2x =-,2y =,∴2(2)4=⨯-=-xy .(2)∵2210841a b a b +=+-,∴2210258160a a b b -+++=-,∴22(5)(4)0a b -+-=,∴50a -=,40b -=,∴5a =,4b =.由于ABC 是等腰三角形,所以5c =或4.①若5c =,则ABC 的周长为55414++=;②若4c =,则ABC 的周长为54413++=.所以ABC 的周长为13或14.【点拨】本题考查了配方法的应用,偶次方的非负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计算总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计算总复习

11.( 2015 桂林)先化简,再求值:
x2 6x 9 x 3
x2 9
2 ,其中 x
2 3.
12.( 2015 资阳)先化简,再求值:
(1 x1
1) x1
x2 x 2 1 ,其中 x 满足 2 x 6 0 .
13.( 2015 凉山州)先化简:
(x x
1 1
1)
x2 x x2 2x 1
2 2x x2 1 ,然后从
三、因式分解
18.( 2015 北海)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x2 4 ( x 4)( x 4)
B. x2 2x 1 x(x 2) 1
C. 3mx 6my 3m(x 6 y)
D. 2x 4 2( x 2)
19.( 2015 烟台)下列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 b
a (b 0)
b
a3 a 5
14.( 20XX届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模拟) 某新建火车站站前广场需要绿化的面积为
46000 米 2,
施工队在绿化了 22000 米 2 后, 将每天的工作量增加为原来的 1.5 倍, 结果提前 4 天完成了
该项绿化工程.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1)该项绿化工程原计划每天完成多少米 2? (2)该项绿化工程中有一块长为 20 米, 宽为 8 米的矩形空地, 计划在其中修建两块相同的 矩形绿地,它们的面积之和为 56 米 2,两块绿地之间及周边留有宽度相等的人行通道(如 图所示),问人行通道的宽度是多少米?
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 . 1.1111111 × 1016 D. 1.1111111 × 1017 28.把 a﹣ 4ab2 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B . 1.1111111 × 1027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课件(共206张PPT)精选全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课件(共206张PPT)精选全文

第一章 | 复习
针对第8题训练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为a,另一条边长为2a,那么
它的三个内角之比为( D ) A.1∶2∶3 B.2∶2∶1 C.1∶1∶2 D.以上都不对
2.如图1-10,△ABC中,∠ACB=90°,BA的垂直平分线交
CB边于点D,若AB=10,AC=5,则图中等于60°的角的个数为
第一章 | 复习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一__半____; 性质(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7.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__平__方___.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_直__角______三角形.
第二章 | 复习
考点攻略
►考点一 不等式的性质 例1 >

< <
[易错地带]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复数时,不等号的 方向要改变。
第二章 | 复习
►考点二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例2
第二章 | 复习 [技巧总结]
第二章 | 复习
难易度

1,2,3,4,5,6,7,8,11,12,13,14, 15,17,18,19,20

9,10,21,22

16,23,24
第一章 | 复习
知识与 技能
全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及直角三角

直角三角形 和勾股定理
及逆定理
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及角
平分线
逆命题
反证法
2,16,17,22,24 1,4,10,14,20,21,23,24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必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必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分式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2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第二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图像:双曲线表达式:y=k/x(k不为0)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典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典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下册复习提纲典型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八年级数学(下)总复习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4、其他:若a>b, 则a+c>b+c ; 若a>b, c>0 则ac>bc 若c<0, 则ac<bc ; 若a>b,且b>c,则a>c二、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三、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五、常考题型:1.若代数式2151--+t t 的值不小于-3,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 1312523-+≥-x x ; 3(1)5123x x x x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如图,1l 反映的是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2l 反映的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象判断该公司盈利时销售量为( )(A)小于4件 (B)等于4件 (C)大于4件 (D)大于或等于4件4.若m >-1,则多项式123+--m m m 的值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5.某超市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超市可以自行定价,但物价局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售价的20%,则这批商品的售价不能超过____________元.第二章 分解因式一、公式:1、 ma+mb+mc=m (a+b+c )2、a 2-b 2=(a+b )(a -b )3、a 2±2ab+b 2=(a±b)2二、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a 2+2ab+b 2或a 2-2ab+b 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三、常考题型:1.把多项式-8a 2b 3c +16a 2b 2c 2-24a 3bc 3分解因式,应提的公因式是( ),A.-8a 2bcB. 2a 2b 2c 3C.-4abcD. 24a 3b 3c 32.若16)3(22+-+x m x 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 )(A)-1 (B)7 (C)7或-1 (D)5或1.3、分解因式 1222-+-y xy x ; 第三章 分式一、注意: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知识点及例题相结合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知识点及例题相结合

一. 不等关系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一般地,用符号“<”(或“ ≥”), “>”(或“ ≤”)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非正数⇔ 大于等于0( ≥ 0) ⇔小于等于0( ≤ 0) ⇔0 和正数0 和负数⇔不小于0⇔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a >b .c c(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a <bc c2.比较大小:(a、b 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如果a>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如果a<b,那么a-b 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即:a>b ⇔ a-b>0 a=b ⇔ a-b=0 a<b ⇔ a-b<0(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作差即可)例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A.7a﹥4a B. a﹥-a C. a+1﹥a-1 D. a≤a2例若a﹥b,且a、b 同号,以下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有①a2﹥b2 ②a3<b3 ③1/a<1/b ④a/b﹥1A. 0B. 1C. 2D. 3三. 不等式的解集: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4.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b)①当a>0 时,解为x >b;②当a=0 时,且b<0,则x 取一切实数;当a=0 时,且b≥0,则a无解;③当a<0 时, 解为x <b ;a5.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例不等式mx﹥n(m≠0)的解集是( )A.x﹥n/m B.当m﹥0 时,x﹥n/m,当m<0 时,x<-n/mC.x<n/m D.当m﹥0 时,x﹥n/m,当m<0 时,x<n/m例如果不等式(a+1) x﹥(a+1)的解集为x<1,则a 必须满足的的条件是:A. a<0B. a≤-1C. a﹥-1D. a<-1例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2a-b)x+a-5b ﹥0 的解集为x<10/7,则ax+b﹥0 的解集为例若不等式组x﹥a 无解,则不等式组x﹥2-a 的解集是例水果店进了某中水果1t,进价是7 元/kg。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下册数学考试知识点复第一章证明(二)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相等,即对应的角相等,对应的边相等。

判定全等三角形有五种方法:SSS(分别相等的三边)、SAS(分别相等的两边和它们夹角的正弦值相等)、ASA(分别相等的两角和夹角中间的边)、AAS(分别相等的两角和它们夹角的正弦值相等)、HL(分别相等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判定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另一个角,即等角对等边。

等腰三角形还有一个推论是互相重合,即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边相等,两个等腰角也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三个角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度,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判定等边三角形有两个方法: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是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是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是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斜边等于另一条直角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是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中垂线上。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判定角平分线的方法是到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叫做内心。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关系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四种形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形如ax+b>c的不等式,其中a、b、c都是实数,且a不等于0.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用图像法或代数法,将不等式变形为x>或x<的形式。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六) 平行四边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六) 平行四边形

期末复习(六) 平行四边形01 各个击破)命题点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例1】 (桂林中考)如图,在▱ABCD 中,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EBFD 为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AC 分别与DE ,BF 交于点M ,N ,求证:△ABN≌△CDM.【思路点拨】 (1)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AB∥CD,AB =CD ,再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证;(2)因为AB =CD ,∠CAB =∠ACD 已知,则只需要再证明一组对应角相等即可. 【解答】 证明:(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D.∵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BE =12AB ,DF =12DC. ∴BEDF.∴四边形EBFD 为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D.∴∠CAB =∠ACD.∵四边形EBFD 为平行四边形, ∴∠ABN =∠CDM. 又∵AB=CD ,∴△ABN ≌△CDM(ASA).【方法归纳】 1.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思路:(1)若已知一组对边平行,可以证这一组对边相等或另一组对边平行;(2)若已知一组对边相等,可以证这一组对边平行或另一组对边相等;(3)若已知一组对角相等,可以证另一组对角相等;(4)若已知条件与对角线有关,可以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的方法:(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角度或线段之间的等量转化进行相应的计算;(2)找出所求线段或角所在的三角形,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通过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或勾股定理求解;若三角形为任意三角形,可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进行求解.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CD ,AD =BC ,AC ,BD 相交于点O ,若AC =6,则AO 的长度等于3.2.如图,已知D 是△ABC 的边AB 上一点,CE ∥AB ,DE 交AC 于点O ,且OA =OC ,猜想线段CD 与线段AE 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线段CD 与线段AE 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是相等且平行. 理由:∵CE∥AB, ∴∠DAO =∠ECO.∵OA =OC ,∠AOD =∠COE, ∴△ADO ≌△CEO.∴AD =CE. 又∵AD∥CE,∴四边形ADCE 是平行四边形. ∴CD ∥AE ,CD =AE.3.如图,E 是▱ABCD 的边CD 的中点,延长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ADE≌△FCE;(2)若∠BAF=90°,BC =5,EF =3,求CD 的长.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BC ,AB ∥CD.∴∠DAE =∠F,∠D =∠ECF. ∵E 是▱ABCD 的边CD 的中点, ∴DE =CE.在△ADE 和△FCE 中,⎩⎨⎧∠DAF=∠F,∠D =∠ECF,DE =CE ,∴△ADE ≌△FCE(AAS). (2)∵△ADE≌△FCE, ∴AE =EF =3. ∵AB ∥CD ,∴∠AED =∠BAF=90°. 在▱ABCD 中,AD =BC =5, ∴DE =AD 2-AE 2=52-32=4. ∴CD =2DE =8.命题点2 三角形的中位线【例2】 (邵阳中考)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是2,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延长BC 至点F ,使CF =12BC ,连接CD 和EF. (1)求证:DE =CF ; (2)求EF 的长.【思路点拨】 (1)欲证DE =CF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DE =12BC ,而条件中有CF =12BC 故易证得;(2)欲求EF 的长,可证四边形DEFC 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只需求出CD 的长.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是AB 的中点,因此运用勾股定理可求出,问题获解.【解答】 (1)证明:∵D,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DE =12BC ,且DE∥BC. ∵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F =12BC ,∴DE ∥CF ,且DE =CF.(2)由(1)知DE∥CF,且DE =CF , ∴四边形DEFC 为平行四边形.∵△ABC 是等边三角形,边长是2,点D 是AB 的中点,AB =BC =2, ∴CD ⊥AB ,∠BDC =90°,BD =12AB =1. ∴CD =BC 2-BD 2=22-12= 3. ∵四边形DEFC 为平行四边形, ∴EF =CD = 3.【方法归纳】 若题中有中点通常考虑到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而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中线同时也是高和角平分线.4.如图,CD 是△ABC 的中线,点E ,F 分别是AC ,DC 的中点,EF =2,则BD =4.5.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M ,N ,P 分别是AD ,BC ,BD 的中点,∠ABD =20°,∠BDC =70°,求∠PMN 的度数.解:∵M,N ,P 分别是AD ,BC ,BD 的中点,∴MP ,PN 分别是△ABD,△BCD 的中位线, ∴MP12AB, PN12CD.∴∠MPD =∠ABD=20°,∠BPN =∠BDC=70°. ∴∠DPN =110°.∴∠MPN =∠MPD+∠DPN=20°+110°=130°. 又∵AB=CD ,∴MP =PN. ∴∠PMN =∠PNM. ∴∠PMN =25°.命题点3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例3】(泰安中考)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CD,∠1,∠2,∠3分别是∠BAE,∠AED,∠EDC的外角,则∠1+∠2+∠3等于(B)A.90°B.180°C.210°D.270°【思路点拨】由AB∥CD,推导∠B+∠C=180°,故∠B,∠C两角的外角和是180°,根据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可计算∠1+∠2+∠3度数.【方法归纳】对于求多边形的外角和或部分外角的和的问题,都要根据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以及邻角和其补角的互补关系这两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6.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恰好等于它的外角的度数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8.7.如图,在六边形ABCDEF中,AB⊥AF,BC⊥DC,∠E+∠F=260°,求两外角和α+β的度数.解:∵AB⊥AF,BC⊥DC,∴∠A=∠C=90°.又∵∠E+∠F=260°,∴∠EDC+∠ABC=(6-2)×180°-90°×2-260°=280°.∴β+α=(180°-∠EDC)+(180°-∠ABC)=360°-(∠EDC+∠ABC)=80°.故两外角和α+β的度数为80°.02整合集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2 cm,AB=4 cm,则BC的长为(B)A.4 cm B.12 cmD.16 cm D.24 cm2.(西宁中考)如果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那么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长为(A)A.2 B.4 C.6 D.83.(临沂中考)将一个n边形变成n+1边形,内角和将(C)A.减少180°B.增加90°C.增加180°D.增加360°4.(乐山中考)如图,点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AD,B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DF=3,DE=2,则▱ABCD 的周长为(D)A.5B.7C.10D.145.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为x,y,一边长为6,则x与y的值可能是(C)A.4和7 B.5和7C.5和8 D.4和176.(葫芦岛中考)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E=300°,DP,CP分别平分∠EDC,∠BCD,则∠P 的度数是(A)A.60°B.65°C.55°D.50°7.如图,在▱ABCD中,AB=4,∠BAD的平分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与DC交于点F,且点F为边DC的中点,DG⊥AE,垂足为G,若DG=1,则AE的长为(B)A.2 3 B.43C.4 D.88.已知在正方形的网格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相等,A,B两点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位置如图所示,则以A,B 为顶点的网格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D)A.6个B.8个C.10个D.12个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9.(陕西中考)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为45°,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8.10.如图所示,在▱ABCD中,E,F分别为AD,BC边上的一点,若添加一个条件AE=FC或∠ABE=∠CDF,则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11.(娄底中考)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AD的中点,△BCD的周长为18,则△DEO 的周长是9.12.(泉州中考)如图,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E,F,G,H,则四边形EFGH的形状一定是平行四边形.13.如图,在▱ABCD中,∠ABC=60°,E,F分别在CD,BC的延长线上,AE∥BD,EF⊥BC,CF=3,则AB 的长为3.14.在某张三角形纸片上,取其一边的中点,沿着过这点的两条中位线分别剪去两个三角形,剩下的部分就是如图所示的四边形;经测量这个四边形的相邻两边长为10 cm ,6 cm ,一条对角线的长为8 cm ;则原三角形纸片的周长是48_cm 或(32+813)cm .三、解答题(共52分)15.(6分)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差为1 260度,求它的边数. 解: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 ,则(n -2)·180-360=1 260.解得n =11. 答:它的边数为11.16.(8分)(陕西中考)如图,在▱ABCD 中,连接BD ,在BD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在D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 ,使BF =DE ,连接AF ,CE ,求证:AF∥CE.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BC ,AD =BC. ∴∠ADB =∠CBD. ∵BF =DE ,∴BF +BD =DE +BD , 即DF =BE.在△ADF 和△CBE 中,⎩⎨⎧AD =CB ,∠ADF =∠CBE,DF =BE ,∴△ADF ≌△CBE(SAS). ∴∠AFD =∠CEB. ∴AF ∥CE.17.(8分)(永州中考)如图,M 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AN 平分∠BAC,BN ⊥AN 于点N ,延长BN 交AC 于点D ,已知AB =10,BC =15,MN =3. (1)求证:BN =DN ; (2)求△ABC 的周长.解:(1)证明:∵AN 平分∠BAC, ∴∠BAN =∠DAN. ∵BN ⊥AN ,∴∠ANB =∠AND=90°. 又∵AN=AN ,∴△ABN ≌△ADN(ASA).∴BN=DN. (2)∵△ABN≌△ADN, ∴AD =AB =10,DN =NB. 又∵点M 是BC 中点,∴MN 是△BDC 的中位线. ∴CD =2MN =6.∴△ABC 的周长为AB +AC +BC =AB +AD +CD +BC =10+10+6+15=41.18.(10分)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连接DE 并延长到点F ,使EF =ED ,连接CF.(1)四边形DBCF 是平行四边形吗?说明理由;(2)DE 与BC 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解:(1)四边形DBCF 是平行四边形. 理由:∵E 是AC 的中点, ∴AE =CE.又∵EF=ED ,∠CEF =∠AED, ∴△AED ≌△CEF(SAS). ∴AD =CF ,∠A =∠ECF. ∴AD ∥CF ,即CF∥BD.又∵D 为AB 的中点,∴BD =AD.∴BD=CF. ∴四边形DBCF 是平行四边形. (2)DE∥BC,DE =12BC. 理由:∵EF=ED ,∴DE =12DF. 又∵四边形DBCF 是平行四边形, ∴DF =BC ,DF ∥BC. ∴DE ∥BC ,DE =12BC.19.(10分)(怀化中考)已知:如图,在△ABC 中,DE ,DF 是△ABC 的中位线,连接EF ,AD ,其交点为点O.求证: (1)△CDE≌△DBF; (2)OA =OD.证明:(1)∵DE,DF 是△ABC 的中位线, ∴DF =CE ,DF ∥CE ,DB =DC. ∵DF ∥CE , ∴∠C =∠BDF.在△CDE 和△DBF 中,⎩⎨⎧DC =BD ,∠C =∠BDF,CE =DF ,∴△CDE ≌△DBF(SAS).(2)∵DE,DF 是△ABC 的中位线, ∴DF =AE ,DF ∥AE.∴四边形DEAF 是平行四边形. ∵EF 与AD 交于点O , ∴OA =OD.20.(10分)(扬州中考改编)如图,AC 为长方形ABCD 的对角线,将边AB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AC 上的点M 处,将边CD 沿CF 折叠,使点D 落在AC 上的点N 处. (1)求证: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2)若AB =6,AC =10,求四边形AECF 的面积.解:(1)证明: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M =AB ,CN =CD ,∠FNC =∠D=90°,∠AME =∠B=90°, ∴∠ANF =90°,∠CME =90°. ∵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 ∴AB =CD ,AD ∥BC.∴AM =CN ,∠FAN =∠ECM. ∴AM -MN =CN -MN , 即AN =CM.在△ANF 和△CME 中,∠FAN =∠ECM,AN =CM ,∠ANF =∠CME, ∴△ANF ≌△CME(ASA). ∴AF =CE. 又∵AF∥CE,∴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 (2)∵AB=6,AC =10,∴BC =8.设CE =x ,则EM =8-x ,CM =10-6=4. 在Rt △CEM 中,(8-x)2+42=x 2, 解得x =5.∴S 四边形AECF =EC·AB=5×6=3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利用数轴正确表示出解集;3.会利用不等式组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不等式组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要点梳理】要点一、不等式组的概念定义: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如2562010xx->⎧⎨-<⎩,7021163159xxx->⎧⎪+>⎨⎪+<⎩等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要点诠释:(1)这里的“几个”不等式是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2)这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必须含有同一个未知数.要点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要点诠释:(1)找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的方法是先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找出它们重叠的部分.(2)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各不等式的解集可能没有公共部分,也就是说有的不等式组可能出现无解的情况.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要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为:审题→设未知数→找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检验→答.要点诠释:(1)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不等关系.(2)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后,要结合问题的实际背景,从解集中联系实际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比如求人数或物品的数目、产品的件数等,只能取非负整数.【典型例题】类型一、不等式组的概念1.某小区前坪有一块空地,现想建成一块面积大于48平方米,周长小于34米的矩形绿化草地,已知一边长为8米,设其邻边为x ,请你根据题意写出x 必须满足的不等式.【思路点拨】由题意知,x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面积大于48平方米.②周长小于34米.故必须构建不等式组来体现其不等关系.【答案与解析】解:依题意得:8482(8)34.x x >⎧⎨+<⎩【总结升华】建立不等式组的条件是:当感知所求的量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关系时,要建立不等式组,建立不等式组的意义与建立方程组的意义类似.举一反三:【变式】直接写出解集:(1)2,3x x >⎧⎨>-⎩的解集是______; (2)2,3x x <⎧⎨<-⎩的解集是______; (3)2,3x x <⎧⎨>-⎩的解集是_______;(4)2,3x x >⎧⎨<-⎩的解集是_______. 【答案】(1)2x >;(2)3x <-;(3)32x -<<;(4)空集.类型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2016•莆田)解不等式组:. 【思路点拨】解不等式组时,要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画数轴,找它们解集的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答案与解析】 解:解:.由①得x ≤1;由②得x <4;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 ≤1.【总结升华】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常用方法有两种:(1)数轴法:运用数轴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将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就是此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这种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既直观又明了,易于掌握.(2)口诀法:为了便于快速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结合数轴将其总结为朗朗上口的四句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举一反三: 【变式】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答案】 解:,∵解不等式①得:x≤1,解不等式②得:x >﹣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1.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类型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部分少先队员去植树.学校领到一批树苗,若每人植4棵树,还剩37棵;若每人植6棵树,则最后一人有树植,但不足3棵,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思路点拨】设有x 名学生,则由第一种植树法,知道一共有(4x +37)棵树; 第二种植树法中,前(x-1)名学生中共植6(x-1)棵树;最后一名学生植树的数量是:[(4x +37)- 6(x-1)]棵,这样,我们就探求到第一个不等量关系:最后一人有树植,说明第二种植树法中前(x-1)名学生植树的数量要比树木总数少,即(4x +37)>6(x-1);第二种植树法中,最后一名学生植树的数量不到3棵,也就是说[(4x +37)- 6(x-1)]<3,或者理解为:[(3x +8)- 5(x-1)]≤2,这样,我们就又找到了第二个不等量关系式. 到此,不等式组即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解不等式组.【答案与解析】解:设有x 名学生,根据题意,得:4376114376132x x x x +>-⎧⎨+--<⎩()()()()(), 不等式(1)的解集是:x <2121;不等式(2)的解集是:x >20,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20<x <2121,因为x 是整数,所以,x=21,4×21+37=121(棵)答:这批树苗共有121棵.【总结升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进而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一件商品的成本价是30元,若按原价的八八折销售,至少可获得10%的利润;若按原价的九折销售,可获得不足20%的利润,此商品原价在什么范围内?【答案】解:设这件商品原价为x 元,根据题意可得:88%303010%90%303020%x x ≥+⨯⎧⎨<+⨯⎩解得:37.540x ≤< 答:此商品的原价在37.5元(包括37.5元)至40元范围内.4. “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好读书,读好书,让人终身受益.为满足同学们的读书需求,学校图书馆准备到新华书店采购文学名著和动漫书两类图书.经了解,20本文学名著和40本动漫书共需1520元,20本文学名著比20本动漫书多440元(注:所采购的文学名著价格都一样,所采购的动漫书价格都一样).(1)求每本文学名著和动漫书各多少元?(2)若学校要求购买动漫书比文学名著多20本,动漫书和文学名著总数不低于72本,总费用不超过2000元,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购书方案.【思路点拨】(1)设每本文学名著x 元,动漫书y 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解答即可;(2)根据学校要求购买动漫书比文学名著多20本,动漫书和文学名著总数不低于72本,总费用不超过2000元,列出不等式组,解答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设每本文学名著x 元,动漫书y 元,可得:,解得:,答:每本文学名著和动漫书各为40元和18元; (2)设学校要求购买文学名著x 本,动漫书为(x+20)本,根据题意可得:,解得:,因为取整数,所以x 取26,27,28;方案一:文学名著26本,动漫书46本;方案二:文学名著27本,动漫书47本;方案三:文学名著28本,动漫书48本.【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不等式组的应用,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与不等关系,列出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举一反三:【变式】A 地果农收获荔枝30吨,香蕉13吨,现计划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10辆,将这批水果全部运往B 地. 已知甲种货车可装荔枝4吨和香蕉1吨,乙种货车可装荔枝香蕉各2吨.(1)若要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时有几种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2)若甲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2000元,乙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1300元,那么选择哪种方案使运费最少?运费最少是多少?【答案】解:(1)设租甲种货车x 辆,则租乙种货车(10x -)辆,依题意得:42(10)302(10)13x x x x +-≥⎧⎨+-≥⎩,解得57x ≤≤, 又x 为整数,所以5x =或6或7,∴有三种方案:方案1:租甲种货车5辆,乙种货车5辆;方案2:租甲种货车6辆,乙种货车4辆;方案3:租甲种货车7辆,乙种货车3辆.(2)运输费用:方案1:2000×5+1300×5=16500(元);方案2:2000×6+1300×4=17200(元);方案3:2000×7+1300×3=17900(元).∴方案1运费最少,应选方案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一、等腰三角形含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常见题:已知两边长和第三边,求周长。

例题: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求周长,注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例如:已知AB=AC ,∠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注意:只有等腰三角形才有三线合一。

[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BC 上,且BD=DC=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D CAB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 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4. [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 求证:AB=AC . 证明:∵AD ∥BC ,∴∠1=∠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练习: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 求证:AB=AD .证明:∵AD ∥BC ,∴∠ADB=∠DB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 平分∠ABC , ∴∠ABD=∠DBC , ∴∠ABD=∠ADB , ∴AB=AD (等角对等边).[例3]如图(1),标杆AB 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 距离相等21EDABDCAB的D 、E 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 、B 、E 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 和CE 要多长?(1)EDCA B (2)分析: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一、复习知识要点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2.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性质是: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二、例题例:如图,五边形ABCDE 中AB=AE ,BC=DE ,∠ABC=∠AED ,点F 是CD 的中点.•求证:AF ⊥CD.分析:要证明AF ⊥CD ,而点F 是CD 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 、AD ,证明AC=AD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证明:连接AC 、AD 在△ABC 和△AED 中()()()AB AE ABC AED BC ED =⎧⎪∠=∠⎨⎪=⎩已知已知已知 ∴△ABC ≌△AED (SAD )∴AC=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 中AF 是CD 边的中线(已知)EDCABF ∴AF ⊥CD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三、练习 (一)、选择题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A .顶角的平分线B .底边上的高C .底边上的中线D .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cm 和7cm ,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17cm B .22cm C .18cm 或15cm D .18cm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30° B .50° C .60° D .40°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5.如图1,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A .80°B .90°C .100°D .108°E DCABHFG如图1答案:1.D 2.C 3.D 4.C 5.B 如图2 (二)、填空题6.等腰△ABC 的底角是60°,则顶角是________度. 7.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是指___________.8.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n °,则两个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是_________.9.如图2,△ABC 中AB=AC ,EB=BD=DC=CF ,∠A=40°,则∠EDF•的度数是_____. 10.△ABC 中,AB=AC .点D 在BC 边上(1)∵AD 平分∠BA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D 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ABC 中,∠A=65°,∠B=50°,则AB :BC=_________.12.已知AD 是△ABC 的外角∠EAC 的平分线,要使AD•∥BC ,•则△ABC•的边一定满足________. 13.△ABC 中,∠C=∠B ,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AE=•2cm ,•且DE•∥BC ,•则AD=________. 答案:6.60 7.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8.(90+12n )° 9.70° 10.略 11.1 12.AB=AC 13.2cm 14.30海里 (三)、解答题15.如图,CD 是△ABC 的中线,且CD=12AB ,你知道∠ACB 的度数是多少吗?由 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请叙述出来与你的同伴交流.DCAB1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CB=CD ,求证:∠ABC=∠ADC.DCAB17.如图,△ABC 中BA=BC ,点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DF ⊥AC 于F 交BC 于E ,• 求证:△DBE 是等腰三角形.ED CABF答案:15.∠ACB=90°.结论:若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6.连接BD ,∵AB=AD ,∴∠ABD=∠ADB .∵CB=CD ,∴∠CBD=∠CDB . ∴∠ABC=∠ADC 17.证明∠D=∠BED等边三角形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AC=30°.求证:BC=12AB . ABDC AB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 至D ,使CD=BC ,连接AD .[例5]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7.4m ,∠A=30°,立柱BD 、DE 要多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 求:CD 的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DC 中,AC=2a ,而∠DAC 是△ABC的一个外角,则∠DAC=15°×2=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等边三角形一、复习知识要点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D C AEBDCA二、练习(一)、选择题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A.60°B.90°C.120°D.150°2.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DA B F21EDCAB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AD=2cm,则AB的长度是()A.2cm B.4cm C.8cm D.16cm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对△ADE的形状最准备的判断是()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D.不能确定形状答案:1.C 2.D 3.A 4.C 5.B(二)、填空题6.△ABC中,AB=AC,∠A=∠C,则∠B=_______.7.已知AD是等边△ABC的高,BE是AC边的中线,AD与BE交于点F,则∠AFE=______.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9.△ABC中,∠B=∠C=15°,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则CD•的长度是_______.答案:6.60° 7.60°8.三;三边的垂直平分线 9.1cm (三)、解答题10.已知D 、E 分别是等边△ABC 中AB 、AC 上的点,且AE=BD ,求BE 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 11.如图,△ABC 中,AB=AC ,∠BAC=120°,AD ⊥AC 交BC•于点D , •求证:•BC=3AD.D CAB12.如图,已知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 于F ,AD 交CE 于H ,①求证:△BCE ≌△ACD ;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EDABHF13.如图,点E 是等边△ABC 内一点,且EA=EB ,△ABC 外一点D 满足BD=AC ,且BE 平分∠DBC ,求∠BDE 的度数.(提示:连接CE )EDCA答案:10.60°或120°11.∵AB=AC ,∠BAC=120°,∴∠B=∠C=30°,∴在Rt △ADC 中CD=•2AD ,•∵∠BAC=120°,∴∠BAD=120°-90°=30°, ∴∠B=∠BAD ,∴AD=BD ,∴BC=3AD 12.①∵∠ACB=∠DCE=60°,∴∠BCE=∠ACD . 又∵BC=AC ,CE=CD , ∴△BCE ≌△ACD ; ②证明△BCF ≌△ACH ; ③△CFH 是等边三角形.13.连接CE ,先证明△BCE ≌△ACE 得到∠BCE=∠ACE=30°,再证明△BDE•≌△BCE 得到∠BDE=∠BCE=30° Ⅲ、随堂练习,变式训练练习1:请同学们做课本51页的练习第一题,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补充一下题目: 求等腰三角形个角度数:(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为36°. (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为110°.学生思考,练习,教师指导,并给出答案,之后引导学生对以上这种类型的题目存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北师大最新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最新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考试大纲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探1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探2判定:①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 SSS SAS ASA AAS).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方法: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二.等腰三角形探1.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探2.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探3.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探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 条对称轴.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2 . 2 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关系a b =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常见的勾股数有:( 1) 3, 4,5;(2) 5,12,13; (3) 6,8,10; (4) 8,15,17 (5) 7,24,25 (6) 9, 40, 41探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探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 —共有5种判定方法.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探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探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五. 角平分线探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探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这个点叫内心六•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探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欢迎阅读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1.判定(SSS) (SAS) (ASA) (AAS) (HL直角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推论21.推论1推论22.1231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外心)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平分线。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内心)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 a-c>b-c.(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b c a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说明: 比较大小:作差法a>b <===> a-b>0 a=b <===> a-b=0 a<b <===> a-b<0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本文将介绍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平面图形、三角形、线段比例、线性方程组和二次根式等内容。

一、平面图形1.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2.三角形:根据三边关系,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根据角的关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3.多边形:指定端点后依次连线连接起来的图形。

常见的多边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4.正方形:具有四个边相等,四个角相等的特殊四边形。

二、三角形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90度的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小于90度的三角形。

4.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大于90度的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具有三个边相等的三角形。

6.等腰三角形:具有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

三、线段比例1.相似三角形:具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

2.线段的比例:给定线段AB和CD,若存在点E使得AE/EB =CE/ED成立,则称线段AB和CD成比例。

四、线性方程组1.一元一次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形如ax+b=0。

2.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或以上未知数、最高次数分别为1的多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3.边量:方程中不含未知数,只有常数项的项。

4.逐次消去法:通过将两给定方程之一的一个变量消去,使它变成一个新的方程组,在应用逐次消去法时,我们可以消去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变量。

5.唯一解:方程组中,未知数的取值只有一个,能使所有的方程都成立。

6.无解:方程组中不存在任何一个解。

7.有无穷多个解:方程组中,未知数的取值有无穷多个,能使所有的方程都成立。

五、二次根式1.平方根:非负数a的平方根是满足b²=a的非负数b。

2.平方根性质:非负数a和b的平方根满足:平方根的积等于非负数的平方根,即√(a*b)=√a * √b。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研讨教学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研讨教学复习课件
解:设至多可买X支笔,则有:
3×4 + 2X ≤ 30
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你能用什么办法把不等式 x>5的解集和 不等式x-5≤-1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x>5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x≤4
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时,要注意:
1)指示线的方向,“>”向右,“<”向左. 2)有“=”用实心点,没有“=”用空心圈.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思考: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x>2的解集呢? 先在数轴上标出表示2的点A; 则点A右边所有的点表示的数都大于2,而点A左边 所有的点表示的数都小于2;
因此可以像图那样表示不等式的解集x>2.
A -1 0 1 2 3 4 5 6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确定不等式2-x<1的解集,并把解集表
示在数轴上. 解: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得-x<-1;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1得x>1.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课堂检测
拓广探索题
1、不等式2x-3≥-1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A )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
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1)x-2≥ -4
(2)2x ≤ 8
解:两边同时加2得:
解:两边同时除以2得:
x ≥ -2
x ≤4
-3 -2 -1 0 1 2
(3)-2x-2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2、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3、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4、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5、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6、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 则a c>b 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b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a; 传递性:若a>b,且b>c,则a>c三、解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

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 (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1、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2、已知3(x-a)=x-a+1的解适合2(x-5) < 8a,求a的范围.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分解因式一、公式:1、ma+mb+mc=m(a+b+c) 2、完全平方式3、平方差公式4、十字相乘法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 (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 (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 (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形如222a b ab +±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六、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 分式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 AB 中B ≠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A B 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 ≠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

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 相似图形一、 比例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1、如果a 与b 的比值和c 与d 的比值相等,那么 ac =bd 或a ∶b=c ∶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 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 、d 为外项,c 、b 为内项.2、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 (ratio )AB ∶CD=m ∶n ,或写成ABm =CDn ,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3、如果把mn 表示成比值k ,则 AB =CD k 或AB=k •CD.4、四条线段a,b,c,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ac =bd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 简称比例线段.5、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 上,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如果 ACBC=ABAC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 ),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AC ∶AB ≈0.618.6、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相似三角形: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 (a,b,c,d 都不等于0),那么 ac=bd 。

如果ac =bd (b,d 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ac=bd,那么abcb =bd 。

3、等比性质:如果acm== bdn (b+d+ +n ≠0),那么 a+b+=b+d+bma n4、更比性质:若ac=bd ,那么ab =cd 。

5、反比性质:若ac=bd ,那么bd =ac 。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七、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八、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九、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6)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8)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要求:识记其计算公式。

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还要知道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

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

4、频率,样本的定义第六章证明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 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时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3)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常考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

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判定。

3、命题及其条件和结论,真假命题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