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个“金手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嗛谅堂
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个“金手指”
河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赵连云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姚月华
‘‘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能让穷石变成金;探究是《科学》课的
核心学习方法,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就掌握了学习科学的技能。
真正的科
学在大千世界中。
课堂只是学生感知科学的一个小花园,只有让学生掌
握了探究的“金手指”,才能促使他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
这一点上,科学教师要始终紧紧围绕让学生探究这个核心,引领学生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解疑。
具体讲,科学教师要
把握住三个主要环节:
一、 从问题开始是科学探究最好的开始
学生是否愿意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能否积极主动
地发现问题,取决于他们对探究内容是否感兴趣,这就是常说的“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就是动力,直观、形象的现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因此一节科学课能够吸引学生探究兴趣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
知识所呈现的现象。
所以,这样可以收到更好效果:一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发现有趣的问题;二是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猜测再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验证;三是提供材料,让学
生在自由操作中发现问题。
例如《亲历科学》一课,如果只是依靠课文中的几幅图片组织观察,则较难使学生产生身在其中的感觉。
因此在上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
多媒体设计教学:首先用投影展示风雨交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在生活中观察过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然后用投
影拍摄的夏天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秋天黄色飘舞的树叶,并显示问题:“夏
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秋天的树叶会飘落?”紧接
着用投影显示过山车的动画,问:“过山车时人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人不
会掉下来?”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影片,就像身临
其境一样,就发产生强烈的兴趣,当孩子们对这些有趣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
再比如《沉和浮》一课,老师给各小组提供材料:一只水槽、一支
铝笔、一只空矿泉水瓶,若干不等的泡沬塑料、一段塑料管、一块橡皮泥、一个泡沬塑料块,然后让学生把不同的材料放在水中观察有什么现
象发生。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漂在水面上、还有的既
不上来也不下去,这时学生脑子中马上跑出:“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
的物体下沉,有的半浮半沉呢?”。
当学生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并寻找
原因时,他们的兴趣己经转变成了进行深一步探究的行动。
二、 亲身体验是教给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
的过程。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几个关键环节,从而
帮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
一是提供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学具。
学具是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同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直观形象的仪器以及能从揭示科学现象的器材。
这些材料能给学生提供宽泛的研究范围,他们能够自由选择、支配。
例如《简单电路》的设计,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导线若干、电珠两个、开关两个、电池两节;电路板一个;画有串联电路、并
联电路的图纸一张。
在学生探究时提示:如果你觉得这些材料不够用,可以到台前领取,或者前后组合作。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提供的学具中
既有实物可动手操作,又有图画可动脑思考,老师的提示还可以让学生
动口交流,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很多。
二是做学生探究的合作者而不是评论者。
指导学生探究,贵在创设
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所为”。
当学
生开始探究时,教师要从教学的“主演”角色过渡到“配角”角色,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一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创设丰富的探究环境、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不断
与学生交流感情和思想、与学生共同克服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学《秋冬星座》时,教师引导:这几天晚上天空晴朗,我们
将欣赏到冬季星座中最著名的猎户座,看哪位有心的同学最先观察到它,并且能在看到它的时候打电话给我,让我分享你的成功。
当学生兴奋的
打电话过来时,教师引导:“你看到的星座同课本上的有什么区别?”在
课堂汇报中学生就会争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有的拿出了观察图,还有
的拿出了自己查阅的资料。
每有一个新发现,教师都写在黑板上:有关
于它的形状的、有关于它的四季变化的、有关于它的传说的……。
正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掌握高层次的学习技能
大部分科学教师感受到:在探究活动之后,让他们把从活动中获得
的丰富的、凌乱的感性认识提炼为感怦认识是非常困难的,且常常使学
生本来清醒的认识又模糊了。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心理与成人逻辑,儿童是以童真童趣感觉客观事物,而成人则喜欢真实严密的推理。
因此,科学课堂要呵护儿童幼稚天真的思想,“雪化后会变成春天”,科
学真理往往与诗和远方同在。
例如《分一分》一课教学,教师先按学具的颜色、形状分类,向学
生渗透:“每次分类都要按一个统一标准去分”的思维。
然后给学生提供
若干组学具让他们独自分类。
学生在操作中可以按颜色分、按形状分,也可以按用途分,按有无手柄分,还可以把两个标准合成一个标准分。
在汇报时,只要学生分的有道理,标准明确,就是正确的,方法越多说
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对于每一种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又比如教学《平衡》,教师可以不给学生提统一要求,让学生挂出自
己理解的平衡:离支点越远挂的钩码越少;左右一样长,挂的钩码就一
样多;左长右短,那么右多左少;左边钩码数+格子数=右边的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左边的钩码数X格子数=右边钩码数X右边格子数。
这些结论中虽然不太严密,但我们应当十分注意隐藏在这些结论背后的更宝贵
的东西一那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反映了们从未知的经历,对于孩子
们而言,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而切不可用统一标准代替学生的认识。
只有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中亲
历科学,才能把一节科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
得到提高!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