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电视受众分析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播电视受众分析及意义
中文摘要: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体制问题的思想观念问题,对《中美广播电视分析》主要强调中国,其次带过美国受众,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阐述。

分别从中国受众1.电视受众分类2.受众与媒体人关系3.受众与节目类型4.受众心理5.受众研究,美国受众进行受众的研究。

关键词:受众媒体人市场关系
Abstract:On the issue of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s ideology problem, for the analysis of Sino-American radio and television mainly emphasizes that China, followed by United States audience, conducted a series of analyses in this paper. From Chinese audiences 1. TV audience classification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media 3. audience and program type 4. audience 5. audience studies, United States audience research audience. Keywords: audience media market
正文
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电视地位下降。

目前中国电视观众平均每天的收视时间还不到3个小时,但经过近几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已经超过2个小时。

大背景下,电视的危险越发严重。

从媒体角度,必须分析出观众需要什么,去搜集观众信息,研究观众心理,并编导出符合市场口味的优秀作品,才是长久维护媒体发展下去的道路。

观众希望从媒体中了解信息,来拉近与社会的沟通。

希望通过媒体,拉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电视媒体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大不像五年前那样唯电视独尊,但至今依然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是观众关注度最高的第一媒体,但是其本身的问题还有不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的对策之一就是要了解受众的特征、受众的收视行为和受众的收视心理。

一、电视受众分类:
1. 电视受众的大致分类
由于传媒的快速发展,新的节目比比皆是,受众对节目的可选择性也增大,对节目的质量要求提高,使传媒市场竞争激烈。

电视节目一方面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家里构成家具的重要一部分,成为了人们的无意识活动。

很多人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例如吃东西,聊天等。

如此说来看电视只是伴随行为,除了世界杯,特别热播的节目。

从宏观角度按观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现在观众未来观众和潜在观众。

按对电视频道的重要性可划分为首要观众、次要观众、边缘观众。

按观众与电视媒体的关系可分为可得观众、实际观众、目标观众和潜在观众。

2.受众的基本特征
(1)同质性:
受众的内部并不是毫不相关的,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目的,共同愿望,通过一定利益关系把他们连结起来,媒体人必须找到共同点,划分为一类受众,进行电视节目的制作。

(2)整体性
整体性是针对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总和及收视环境而言的。

观众是社会关系的
一部分,必须从整个大环境看待,不可分割。

(3)多样性
任何一个节目的观众是多样的,包括群体,组织,团体,或者观众个人,都具有多种多样。

观众与栏目,观众与主持人,可以看做互相连接的利益群体,表现为观众存在多样性。

(4)相关性
观众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众以一定的栏目而对应存在,观众的态度和行为有一定制约力和影响力;二是反过来该栏目也对观众有一定制约力影响力。

观众可以不看电视,但是电视必须依赖观众,反过来好的节目观众也会依赖,这就是他们的相关性。

(5)变化性
电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是观众与电视的联系会变化,二是观众在不断变化。

观众的变化必将导致电视工作者目标,策略的变化,电视产品本身的变化也会导致观众环境的变化。

二、受众与媒介组织的关系
1.受众的结构层级划分与基本特征
从年龄来看,晚上八点多为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晚上九点后中,小学生睡觉,晚上十点后,老人也不看了。

白天往往是妇女或者老年人,周末上午或者是平时时间的傍晚是儿童。

所以根据以上把每天晚上八点前后两个小时,称为黄金时段,大多播放适合全家人一起收看的节目,电视剧,新闻联播等。

从性别来看女性又比男性看的多,从年龄段来看,年龄大的妇女又比年龄小的妇女看得多。

从观众的知识结构来看,大专以上的观众看电视的时间比普通观众看电视的时间较少,大专以上观众看电视偏向于知识型,高雅,后者偏向于娱乐性,趣味性。

如何科学的分析受众,必须按照受众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收视习惯,要重视这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受众结构层次划分对媒介组织的意义
根据统计,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六个小时,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数字,每个家庭的收视习惯,时间不一样。

调查还表明,在白天工作时间,主要是家庭妇女和儿童在看,全家人一起在看的节目主要集中在晚上。

每五个家庭就有三个家庭收看在晚上,当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会吸引观众的视线。

据显示55岁以上的妇女和10岁左右的孩子是电视最主要的群体。

电视观众的社会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异决定了电视层次的多样化。

了解观众的层次,需求在策划中是为频道栏目的设置提供了基本依据。

带有相同特征的观众对节目的态度也一致,因为同一层次的观众,生活经验,爱好,价值观上都有着相同点。

把观众分类,抓住同一特性,针对性的策划节目,锁定节目受众。

电视是人们追求最为平凡的大众传媒,观众的收视动机,喜好,兴趣对电视收看的内在动力提供了帮助。

遵守观众的收视行为和心理规律,实现广大观众的收视行为和心理规律,是电视节目策划的目的。

观众在电视受众中的地位很高,策划人必须了解观众的心理,追求,满足的需求。

观众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是:分散,差异,众多,喜新厌旧。

观众差异大,地区层次都不同。

划者了解观众的的特征,来策划不同的电视节目,频道,时段。

观众的构成是指特定的电视节目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的观众人口的构成。

观众的年龄,男女比例及文化层次决定他们的收视频道。

三、受众与节目类型
1.基本的节目类型分析与节目类型对受众的选择的影响
新闻及新闻评价类节目:
随着年龄增长兴趣也会增长,男性观众高于女性观众,收入高的观众高于收入低的观众,城市观众高于农村观众,随文化程度增加而增加。

经济类观众:
男性观众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高于农村观众,收入高的观众高于收入低的观众,并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观众的收视兴趣也越浓厚。

体育类观众:
青年观众普遍最多,男性观众多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多于农村观众,并随文化程度增加观众兴趣越浓厚。

戏曲类节目:
随年龄增长收视越高,一般以老年人为主,城市观众多于农村观众,北方观众多于南方观众,收入较高的观众多于收入较低的观众。

动画类及少儿节目:
分为6—12岁动画片,12—18岁青少年动漫,女性观众多余于男性观众,城市观众多于农村观众。

综合文艺类节目:
总体来说观众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降低,比较而言,年轻的观众高于年龄大的观众,文化程度高的观众高于文化程度低的观众,女性观众高于男性观众,城市观众高于农村观众。

2.影响受众选择节目类型的其他因素
电视观众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也表现在他们对于电视节目不同的收视喜好上。

总的来讲,城市观众在收看新闻、综艺类节目方面的积极性高于农村观众,农村观众则在收看影视剧方面的积极性高于城市观众。

与经济发达地区观众比较,经济不发达地区观众对农村和农业节目、影视剧和法制节目有所偏爱。

整体比较,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显露出太大的差异,这说明电视观众的收视喜好不太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即使在经济落后地区,人们收看电视的热情也并没有减弱。

四.对受众心理的分析及分析受众心里的意义
1.对受众心理分析的必要性
受众观看电视是渴望与人交流,人有感觉,触觉,听觉,视觉,嗅觉,使用最多的是视觉,其次是听觉,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画面也是立体的,有助于判断距离。

在电视与人的交流过程中,电视媒体对观众的把握实际上要比创作电视内容本身显得更为重要。

在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脱离受众却能够生存的电视频道和栏目,成功的电视频道和栏目都在于倾听和关心它们的观众。

2.受众的基本心理需求
人的需求是无限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需求是会变化的,要满足观众的出发点为研究,心理需求高于生理需求,为提高物质需求产生的更高的社会需求。

不同的观众追求不同,需求也会不同,主要有知晓,尊重,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1)满足观众的知情权。

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考虑满足观众的需求,如实传播不弄虚作假,保持事物本相。

(2)满足观众的尊重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都希望受到尊重。

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对社会满腔热血,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尊重受挫会产生自卑感。

(3)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由于民族,地位,性格,兴趣不同,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也会对节目,形式,内容有不同的审美观。

(4)满足观众不断升华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物质水平提高,对精神心理需求的水平也升华。

3.我国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从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观众的喜好则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对信息、娱乐类内容的需求量大增。

第二,对环保、公益、反腐败、廉政建设等领域特别关注。

第三,喜爱富有人性味、具有平民意识的内容。

第四,科技、财经、管理、IT、通信、网络、地理、人文、自然、历史等比较高雅和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题材成为时尚内容,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

第五,人们对获得财富、获得知识、了解世界相当渴望,对这类内容特别感兴趣。

五 .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
1.明确受众研究的意义所在
以受众为主导,媒体的所有行为满足受众需求,在这前提下,受众密切关注的与受众契合度高的,容易唤起受众的情感体验,被加以重点开发。

对受众的分类,从心理需要中寻找带来共同性的需要,加以满足。

策划者满足受众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求新,求变,求奇,寻找新的开发角度和手段。

一方面,受众正变得习惯于进行选择和注重节目的质量。

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受众青睐,传媒人必须千方百计的去引领,满足,追求他们的受众。

受众的重要性在于电视依赖受众,没有受众就不存在节目,就没有传媒人。

电视追求链中的受众,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需要和需求的满足,希望获得成功的电视频道,使受众链上的所有成员都满足,取悦他们就更好了。

栏目策划包括三方面内容,受众调查与策划、制作策划与论证和节目与栏目的营销策划。

电视机构除了满足观众需求,还要预料他们的需求,受众调查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广泛听取受众意见,提高节目质量。

二是商业性质,提高收视率,收取广告费用。

三是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科学数据,使创作更为科学化。

2.受众研究的开展领域
有效的受众研究是确保受众质量,满足观众需求,也是进行节目创作的基础。

受众研究是通过大众传播来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研究收视个体与群体的收视规律,受众的变化是客观的,为策划和编导指明方向。

可以从四个领域展开:(1)受众所需要的需求(2)受众的趣味爱好(3)当前电视提供的服务信息的满意度(4)受众对节目的看法,以及节目之间的竞争。

有效的把握信息,引导观众去思考。

3.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
(1)市场竞争分析
广播电视作为媒介产品。

对其目标市场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经济,人口,收视市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确定不同区域的收视潜力,提供恰当的市场定位,还应该考虑未来收视人口,潜力。

研究社会生活的特点,焦点,了解人们的个性,心理,把握人们的思想,需求。

受众关注的及关注点的转移,是开发的基本限制因素之一。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受众的观念比较稳定,具有稳定的关注点,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受众的关注点又在不断的变化中。

受众关注的对节目开发余地很大,受众不关注的对限制也很大。

要掌握受众的关注点,是认识开发资源的环节。

(2)动态眼光去分析受众
首先,不同的关注对象,有不同的关注特征。

对于普遍的事物社会意义重大的,关注点长,呈现线状分布,对于一些不普遍的事物,突发事件,关注时间短,呈现点状分布。

其次,关注本身也有起始,发展,高潮,落潮四个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媒体人都不应该超越,落后自己的任务。

(3)受众兴趣调查的注意事项
受众收视兴趣专题调查主要包含对整个社会可提供给节目制作的客观条件的论证
和媒体自身可提供的主观条件的论证。

客观条件如社会环境、文化、技术、体制、经济条件等;主观条件如机制、人才、经济实力、技术情况等。

只有对节目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后的节目才可能避免陷入创建上无的放矢,发展上难以为继的局面。

六、美国受众与中国受众的差异性比较
1.美国受众的基本特征
2.影响中美两国受众差异的基本因素
3.两国差异性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
美国观众选择电影的方法1.是否为新片2.他人的推荐3.电影宣传片4.大众传媒的宣传。

李安指导的《卧虎藏龙》在美国受到好评,第一,有效的营销策略,宣传效果好。

第二,激烈刺激的武打动作,武打表演和贞洁的爱情,与肉欲相结合。

第三,获得了奖,影响力提升。

在美国赢取了好的票房,融入西方元素,给观众视觉冲击的效果。

美国观众选择电影,推荐,随机选择,大众传媒宣传片,和看到场次再订阅,差别很大。

他人推荐和看到场次后订阅占的比重较大,随机选择占的比重小。

当然和中国受众一样,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农村层次差异影响。

结语:以上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受众和美国受众,主要强调中国受众,以传媒人的角度分析了受众对传媒作品的影响,以及传媒作品对受众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怎样制作出受喜欢的传媒作品,从而分析出受众与传媒作品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程宏著,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70.
[3] 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