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口译译前准备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议口译译前准备研究
作者:王晶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8期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之下,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口译作为一种翻译形式,在实现即时性原语到译语转换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递,为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会议口译即席性强、信息面广,如何做好译前准备工作,为口译实践打下伏笔,就成为影响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会议口译译前准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24-02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确切完善地重新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以口头形式表达的翻译方式则称之为口译。

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议口译一般有连续翻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

所谓连续翻译,是指译员在讲话者用原语讲完一部分或全部讲完后,再用译语以口头形式重新表述给听众的翻译形式,这种情况下,译员要利用讲话者讲话的自然停顿进行翻译,期间,讲话与翻译交替进行。

相比较于连续传译,同声传译的难度更大,是指译员要用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在对原语听辨理解的同时,以口头形式重新表述给听众的翻译形式,期间,讲话者连贯发言,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步进行。

一、译前准备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会议口译形式的了解,我们应注意到,无论是连续翻译还是同声传译,口译工作因其口头表达的特点,存在时效性和即席性;更因讲话者发言的随机性,存在不可预测性和独立性,以及讲话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同,会议现场的严肃氛围等因素,都给译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脑力负担。

口译工作者是联系讲话者与听者的纽带与桥梁,翻译工作的成败、翻译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交流的有效性。

一句错译或是口误,就有可能造成误解,更有可能影响所代表国家和地区的声誉和形象,可谓重任在肩。

口译不是简单地听懂一种语言,更要“有进有出”,既要听得明白,又要表达得清晰,更要跨越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让听者理解讲话者的思想和情感。

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的译员,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将任何领域、任何场合下的会议口译都做得游刃有余、面面俱到。

那么,怎样在会议口译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既能适当降低译员压力,又能有效提高口译质量?其根本在于有效的译前准备工作。

二、译前准备要素
根据Daniel Gil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s),口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三个方面,即听辨理解、语言表达和记忆,口译过程中所需要的认知负荷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提供的认知负荷量,如果译员无法承受所需要的认知负荷量,必然会在翻译过程中不堪重负,产生错译或是漏译,影响翻译质量,译前准备的作用由此凸显。

根据准备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会议口译的译前准备可以分为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

长期准备主要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口译技巧的掌握及运用,这里的知识积累不单单包括双语应用及转换能力的提升,更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百科知识的积累。

而短期准备主要指自接受翻译任务开始的准备工作,也是针对具体口译任务更行之有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会议主题和背景
要想做好会议口译工作,首当其冲的要数对会议主题和背景的掌握和了解。

会议的主题涉及到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如医疗、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会议主题不同,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自然不相同。

在确定主题之后,译员应对涉及到的产业或行业做一般性了解。

除此之外,会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记者招待会、圆桌会议、洽谈对接会,会议形式与场合不同,对译员的着装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接到口译任务之后,应通过期刊、报纸、互联网等手段多方面了解会议产生的背景和会议主题,如会议设有官方网站或曾发行过会刊、会议演讲文集的,更要积极查阅,对以往会议的主题和参与人员做好充分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译员应对会议举办地的基础信息和特色产业等做以了解,以笔者的口译经历为例,会后礼品互赠环节中提到当地特有珍稀树种“杉树”,以示礼品之珍贵,如译前准备不到位,有所遗漏,很有可能使整个环节冷场。

因此,译员应做到“大方向上不跑题,基础信息胸中有数”。

(二)精心制作词汇表
在充分了解会议主题和背景之后,就应进行词汇表的整理和制作。

对于译员而言,术语的识记是译前准备中的重要一环,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专业领域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如“green”一词,有“绿色”之意,然而在高尔夫运动中“green”则为“果岭”。

词汇的积累虽重在平时,但会议前期有针对性的术语搜集,并对术语的定义有所了解,对译员会议过程中的听辨和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译前术语的准备不到位,有可能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不仅延误翻译时间,对译员的心理和翻译流畅度产生影响,更使得听众一头雾水,难以理解讲话者的实际意图。

(三)多方了解讲话者
在会议翻译过程中,译员的翻译是以讲话者的发言为中心的,发言人讲话要听得懂,才能译得出。

因此,如可以通过事前沟通得知讲话人的具体信息,一定要在译前准备过程中深入了
解发言者的背景,尤其是其语音语调方面更要尽可能多地提前熟悉,如印度英语的语音,初听起来会给译员造成很大的听力负担,分散译员可贵的精力。

为此,译前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寻找讲话人的讲话录音,以减轻现场翻译过程中语音适应所耗费的时间,以求会议翻译过程中,尽早进入状态。

(四)认真准备文具、入场证件并熟悉场地设备
对于口译译员来说,无论是连续传译或是同声传译,书写流畅的笔和笔记本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翻译过程中切不可完全依赖笔记本,但笔记的有效记录会适时减轻译员在高强度翻译下的记忆负担,以利于更合适的精力分配。

为避免任何突发状况,笔和笔记本更要本着适量的原则有所备份,如需要,应携带事先准备的词汇表,以便于随时参考。

除此之外,特定级别的会议需要进场证件,这些细节更要注意到,以防因缺少证件而无法进场、延误工作等尴尬情况的出现。

会议开始前,译员要提前到场,熟悉设备,调整好耳机音量,从容地进行会议口译的翻译工作。

(五)正确调适心理压力
口译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译者在整个过程中处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议口译的译员,有可能会出现过度紧张,以致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对此,在译前准备过程中,译员要调整心态,释放心理压力,在平时练习中不断提高抗压能力,力争在会议口译过程中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既能提高注意力,又不至于造成心理负担。

口译工作是一项基于经验积累和知识扩充的高强度脑力劳动,由于场地、讲话者等诸多不确定性,会议口译更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口译工作的研究和学习是无止境的,“好的译前准备是会议口译成功的一半”,作为翻译工作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在译前准备过程中,拓展学习新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保持谦虚心态,才能在越发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鲍刚.译前准备“术语强记”的方法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03):42-45.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张吉良.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J].中国科技翻译,2003
(03):13-17.
[4]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武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