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贝氏体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下贝氏体铁素体中溶有比上贝氏体铁素体多的过饱和 碳;形成温度越低,碳的过饱和度越大。
下B中碳化物也是θ型,但形成温度低时,最初是碳化 物,时间延长,转变为θ碳化物。在含Si钢中,由于Si能 阻止θ碳化物的析出,故B转变时主要析出ε碳化物。
随钢中碳含量的增高,下贝氏体铁素体中沉淀的碳化物 量亦增多,并随形成温度的降低而更趋弥散。当钢中含有 较多稳定奥氏体的合金元素时,在铁素体基体上也可能同 时有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存在。
(a)
(b)
图5-7 无碳化物贝氏体
a) 20CrMo,1150℃→535℃ ×800
b) 30CrMnSi,900℃→550℃ ×1000
5.2.2 上贝氏体
1. 形成温度范围 B转变温度区的较高温度区域,对中、高碳钢,
约550~350℃。又称为高温贝氏体。
2. 组织形态 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主要为渗碳体)组成的两相
5.2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一般由F和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形态受钢的化 学成分及形成温度的影响。
无碳化物贝氏体
贝氏体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
5.2.1 无碳化物贝氏体
钢中含一定量硅或铝时,B组织由板条F及富碳残A组 成,F间为富碳A,F与A内均无碳化物析出,是贝氏体 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与一般上B区别, 只能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区别。
5.2.3 下贝氏体
1. 形成温度范围 B转变区域的低温范围形成,约在350℃以下。碳
含量低时,形成温度可略高于350℃。又称为低温贝 氏体。
2. 组织形态 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两相非层片状混合物。
最显著的差异是F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 下贝氏体F的形态与M很相似,亦与奥氏体的碳含
量有关,随碳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5.2.4 粒状贝氏体
1. 形成温度 低、中碳及其合金钢在上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BS以
下。所以,粒状贝氏体是由无碳化物贝氏体演变而来 的 。稍高于上B形成温度。 2. 组织形态 组织:为铁素体和岛状物(富C奥氏体或马氏体+奥氏 体)的两相混合物,并具有浮凸效应。 特征:条状铁素体基体内沿一定方向分布一些小岛(MA岛),小岛为富碳的奥氏体,有时还少量的碳化物。
图5-6 粒状贝氏体及其表面浮凸 A区无表面浮凸,为粒状组织
5.2.5 柱状贝氏体
1. 形成温度 产生于高碳及其合金钢中,在贝氏体转变的较低
温度转变区形成。
2. 组织形态 柱状贝氏体的概念是基于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形态
提出的,其中的铁素体呈放射状,碳化物沿一定方 向排列,与下贝氏体相似。柱状贝氏体不产生表面 浮凸。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
5.1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5.2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5.3 贝氏体形成条件 5.4 贝氏体转变机理 5.5 贝氏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温度 (℃)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如下:
1. 转变有上、下限温度
B转变有上限温度BS。A须过冷到BS以下才能发生B转变,高 于该温度则不能形成。贝氏体转变也有一个下限温度,到达此 温度则转变即告终止。下限温度Bf,可高于MS,也可低于MS。
2. 转变产物为非层片状
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非层片状混合组织,F形态不同于P中的 F而类似于M。B的组织形态与转变温度密切相关,包括F相的 形态、大小以及碳化物的类型及分布等。
等温温度升高,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程度增大。未转变的 A,随后等温,可能发生P转变,称为“二次珠光体转变”。
5. 转变的扩散性
中温区, Fe及Me原子则不发生扩散,但可发生碳原子的 扩散。碳原子可在A中,也可在F中扩散。B转变的扩散性是 指碳原子的扩散。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如下:
6. 贝氏体转变的晶体学
1. 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
2. 组织形态 主要由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组成。F板条在原A晶
界形核,成束向一侧晶粒内长大,F板条较宽,板条间 距也较大。随B形成温度降低,F板条变窄,板条间距 变小。F板条间分布富碳A。
5.2.1 无碳化物贝氏体
富碳A在随后等温和冷却中会转变为P、其它类型B或M, 也可能保持A不变,故无碳化物B不能单独存在。铁素体条 形成时在抛光表面会形成表面浮凸。亚结构为位错。
(a)
(b)
中、高碳钢下贝氏体形态 a) 45钢
b) 0.9%C-1.3%Si-1.1%Cr钢
B下中碳化物均匀分布在F内。极为细小,光镜下无法分 辨,与回火M极相似的黑色针状组织,电镜下碳化物呈短 杆状,与F长轴成55~60角的方向整齐地排列。
4360钢在345℃等温形成的下贝氏体的电镜照片
2. 组织形态
5.2.2 上贝氏体
θ形态取决于A碳含量,碳含量低时,沿条间呈不 连续粒状或链珠状分布,钢中碳含量增加时,上贝 氏体中的铁素体板条增多、变薄,铁素体板条间的 渗碳体数量增多,并由粒状变为链珠状、短杆状, 直至断续条状。当含碳量达到共析浓度时, θ不仅分 布在铁素体条之间,而且也沉淀在铁素体条内。
上贝氏体组织形态与转变温度有关,随转变温度 下降,铁素体条变薄,渗碳体细化且弥散度增大。
-100 0
1
10
102
103
104 时间(s)
5.1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贝氏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介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 体转变温度区间的一种转变,又简称为中温转变。
在贝氏体转变过程中只有碳原子的扩散,而贝氏体 中的铁素体由过冷奥氏体通过与马氏体相变类似的切 变共格机制转变来的,故贝氏体相变既不是珠光体那 样的扩散型转变,也不是马氏体那样的无扩散型转变, 该转变兼有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某些特性。
条状、片状的下贝氏体F,BF内部总有细微碳化 物沉淀,为θ或碳化物。
碳化物呈极细的片状或颗粒状,排列成行,约以 55~60与下B的长轴相交,且仅分布在F内部。
钢的化学成分,A晶粒大小和均匀化程度等对下B 组织形态影响较小。
(b) (a)
低碳钢下贝氏体形态 a) 超低碳 b) Fe-0.15%C-3.0%Mn
5.2.4 粒状贝氏体
2. 组织形态 在粒B中,F碳含量很低,接近平衡,而A碳含量则较
平均碳浓度高很多,而且各个岛中的碳含量差别极大 。 F与富碳A区的合金元素含量与平均浓度相同。粒B形成 中有碳扩散而合金元素不扩散。
富碳A继续冷却中,可能转变: (1)部分或全部分解为F和碳化物; (2)部分转变为马氏体,其余部分则成为残余奥氏体。 这种M+残留A被称为M-A组织,其中M碳含量高,常常 是高碳孪晶马氏体; (3)全部保留下来成为AR。
5.2.5 柱状贝氏体
光学显微组织(×500) 电子显微组织(×5000)
5.2.6 反常贝氏体
1. 形成温度 产生于过共析钢中,形成温度在350℃以上。
2. 组织形态 过共析钢在贝氏体形成的上限温度Bs点以上,由
于先共析的析出(一般呈魏氏形态)而使其周围 奥氏体的碳含量降低,随后铁素体在其周围形核长 大,并将包围,最终形成含有渗碳体为中脊的片 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的电镜形貌
钢中还有一种组织,它由块状(等轴状)的铁素体和 分布于其中的岛状(颗粒状)富碳奥氏体(有时还有少 量碳化物)所构成,其中的块状铁素体形成时并不产生 浮凸效应,可能是由块状转变机理形成。这种复相组织 可称为粒状组织,但不是粒状贝氏体组织。
粒状组织和粒状贝氏体组织在钢中往往共存,即使在 同一个奥氏体晶粒内也可能同时出现。两者基体中的富 碳奥氏体岛没有任何区别,即使在光学显微镜下也清晰 可见,其外形一般不规则,有的近似圆形,鱼的呈不规 则的多边形,有的呈长条形。
在抛光试样表面产生表面浮凸:BF形成与母相A的宏 观切变有关,两者间维持第二类共格(切变共格)关系, BF与母相A之间存在惯习面和位向关系。
7. BF也为碳过饱和固溶体
过饱和程度随B形成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低于M过 饱和程度。
综上:B转变与P转变、M转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扩散型转变到无扩散型转变的过渡性、交叉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由于这种贝氏体是以领先形核,和一般贝氏体 以F领先形核相反,故称为反常贝氏体。
贝氏体形态小结
550℃
Bs
350℃ 230℃
反常贝氏体
无碳化物贝
氏体


粒状贝氏体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

5.3 贝氏体形成条件
5.3.1 贝氏体的转变过程
1.贝氏体转变的两个基本过程 铁素体的成长 碳化物的析出
3. 碳化物相的成分和类型
碳化物:中、高碳钢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过程析出的 一种亚稳定铁碳化合物,具有密排六方结构,通常认为 化学式为Fe2.4C的过渡型碳化物; 渗碳体:晶体点阵为正交点阵,化学式近似于Fe3C的 一种间隙式化合物。
B上中碳化物为Fe3C型,而B下中的碳化物取决于钢的 成分、形成温度及其持续时间。当钢中硅含量较高时, 由于硅具有强烈延缓渗碳体沉淀的作用,因而在B下中 难于形成渗碳体,基本上是碳化物。在其它钢的B下中, 为渗碳体与碳化物的混合物,或全部是渗碳体。
5.2.1 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中,除FB及θ外,还可能存在未转变的残 余奥氏体AR,尤其是钢中含有Si、Al等元素时,能 抑制渗碳体析出,故AR增多。
Si、Al较多时,可延缓θ的析出,使B板条间很少 或无θ析出,由富碳的稳定的奥氏体取代,并保留到 室温,形成在条状铁素体之间夹有AR的特殊贝氏体 形态,称为准上贝氏体。
己知典型的上、下贝氏体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 复相组织,因此贝氏体转变应当包含铁素体的成长和碳 化物的析出两个基本过程。它们决定了贝氏体中两个基 本组成相的形态、分布和尺寸,因而也就决定了整个贝 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性能。
2. 奥氏体中碳的再分配
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是低碳相,而碳化物是高碳相,当 贝氏体转变时,为了使领先相得以形核,在过冷奥氏体 中必须通过碳的扩散来实现其更新分布,形成富碳区和 贫碳区,以满足新相形核时所需的浓度(成分)条件。
非层片状混合物,F 板条状成束地大体上平行地自 A 晶界向晶内生长, θ呈粒状或短杆状分布于 F板 条间,光学显微镜下呈羽毛状,又称羽毛状贝氏体。 铁素体内亚结构为位错。
5.2.2 上贝氏体
图5-1上贝氏体(500×)
图5-2 上贝氏体电镜形貌
上贝氏体组织形态 (a)Fe-0.21C-8.81Ni, 500℃-3min; (b)Fe-0.41C-8.74Ni, 450℃-3min (c)Fe-0.41C-8.74Ni, 350℃-12min; (d)Fe-0.41C-8.74Ni, 220℃-150min
0
共析碳钢C曲线分析
稳定的奥氏体区
过 冷 奥 氏
+

A A向产物 转变终止线
产 物 区
体 区 A向产

Ms 物转变开始线

M+AR Mf
A1 A1~550℃;高温转变区; 扩散型转变;P 转变区。
550~230℃;中温转变 区;半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 B ) 转变区;
230~﹣50℃;低温转 变区;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 ( M ) 转变区。
3. 形核及长大
也是形核、长大过程,可等温形成,也可连续冷却形成。等 温转变需要孕育期,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呈S形,等温转变图 呈“C”字形。精确测定,是由两条C曲线合并而成,表明,贝 氏体转变很可能包含两种不同的转变机制。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如下:
4. 转变的不完全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等温转变一般不能进行到底,在B转变开始后,经过一定 时间,形成一定数量的B后,转变会停下来。换言之,A不能 全部转变为B。
在贝氏体转变的孕育期内和转变过程中,都发生碳的 再分配。但是,该过程明显地受钢中碳和合金元素含量 以及转变温度的影响。随钢中碳含量的增高,从奥氏体 中析出碳化物相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合金元素中硅、锰、 铬、镍等也依次使这种可能性增大。
在贝氏体转变时铁和合金元素原子不进行扩散,在贝 氏体转变时不会发生合金元素的再分配现象。
5.2.3 下贝氏体
在低碳钢(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呈板条状;
在高碳钢中,单独的或成堆的长成竹叶状(黑色 片状或针状),立体形态呈双凸透镜状。因此,下 贝氏体又称针叶状贝氏体。下贝氏体中的亚结构为 位错,密度约为比上贝氏体高,没有孪晶。
5.2.3 下贝氏体
2. 组织形态
由于B片间互成交角,金相显微镜下常可观察到 的“竹叶状”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