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探究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

探究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作者:王尚洁来源:《南北桥》2019年第14期【摘; ;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在学生脑中勾勒数学知识网络雏形。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计量单位相比于其他内容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小学生认知水平停留在五官感知层面上,故计量单位教学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开展计量单位教学需要学生从视觉感知、认知过渡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存的状态。
本文将从计量单位教学这个主题出发,从多角度阐述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量单位教学; 策略中图分类号:G4;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4.007所谓计量单位是根据约定定义和使用的标量,是具有普适性的名称和符号。
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整个阶段都有广泛应用,譬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计量单位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之一,能很大程度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感官认知和单位间转化比例的掌握,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量单位进行测量。
一、通过实物直接感知计量单位含义捷克教育家美纽斯认为“直观性”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并沿用至今。
以实物道具为载体,学生通过感官认知、获得信息,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深受教育工作者青睐。
实物演示可以被学生直接感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性。
学生借此形成表象认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为日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的过程中,教师利用PPT展示1cm与1cm2的图形,学生能直接观察到1cm是一条线段,1cm2一般是边长为1cm正方形的面积。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刻度尺动手画1cm线段和1cm2正方形。
如此过后,学生学习到量的本质,能够分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从而避免日后解答书写错误。
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更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将由4个边长为1.5cm正方形构成的图形与9个边长为1cm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进行比较。
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分析及策略

() 2 多角度多方法 , 发展单位观念
人 的感 觉会受环境 、 状态 , 所用 的工具 的 时, 感到有一定的缺漏 。 多方法通过不断的比较来发展 。
进率 。对核心单位的成 因是也较少研究 , 学生 不 同而发生变化 ,感知 的精确度还需多角度 ,:
: 的正方大小 , 与其他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定义有
构建 。 现象之四 : 重方法轻感悟 还缺 了平方十米 , 此时教师介绍 , 确实有 体积相同的铁块 、 塑料和纸 团 , 让学生称一称 , ’ 观察 , 感受不同质的物体 ,相 同体积质量是不 同的。 这么一个单位平方十米 , 叫公亩 。那么长度单
计量单位化骤重视方法 的教学 , 忽视对单 因此发展单位观念, 以采 用不 同的工具测量 位也 补上单位十米 , 可 长度 和面积单位补充完整
师 : 太厉害了 ! 你
计算等的一个辅助部分。教师在教 学中会更多 量 , 为学生建立起各个计量单位 的大小观念。
地从计 量单位的 实用 性 出发 , 出现 了“ 重计量 轻感受、 重进率轻成 因、 重分 块轻整体、 重方 法 学 生感 性积 累, 展学 生直 觉思维 ; 发 通过追本 维障碍 ; 通过 简化换算方法 , 构建 单位进 率整 如: 体验 1 厘米
《 新课程 》
21年4 8 00 月2 日
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分析及策略
⑩杭 州市三墩镇 中心小学
摘 : 用眼看 , 分发动全 身感官 , 实践与测 充 进行 要: 计量单位是用为测量 、 面积、 积 走, 体
一
杨建坤
师: 只差一点点呀, 相信下次一定行 ! 生 :我的一样长。 :
因此我国 目前公制市制并存 。教材在 学生在操场上测量 l ,0 米 , O米 10 然后走一走 , :留使 用 ,
一年级学生如何理解和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如何理解和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计量单位是数学和科学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可能会有些挑战。
然而,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年轻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计量单位。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和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
1. 引入计量单位首先,我们应该以一个简单而直观的方式引入计量单位的概念。
我们可以使用实物来展示各种常见的计量单位,例如:米、千克、秒等。
通过展示和讨论这些建筑、物品和事件与计量单位的关系,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不同计量单位的含义和用途。
2. 制作计量单位图表在理解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计量单位图表。
这个图表可以列出不同的计量单位,例如长度、容量和时间,并在相应的列中记录不同物品或事件的计量单位。
在制作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并开始认识到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通过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学生最好学习计量单位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实践应用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与计量单位相关的活动和问题,例如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容量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他们对计量单位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解决计量单位问题的技能。
4. 利用游戏和互动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游戏和互动学习是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计量单位相关的游戏,例如记忆游戏、卡片配对游戏等。
通过这些游戏,学生可以在趣味中学习和巩固计量单位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应用计量单位的能力。
5. 融入实际生活最后,我们应该将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他们周围的物体和事件,并帮助他们将所学的计量单位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估计家庭用电量、分辨不同大小的食物份量等。
通过将计量单位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总结起来,一年级学生理解和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需要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兴趣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数学中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这些单位在数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些知识,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教学策略。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1.引入贴近生活的例子。
教师可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出发,比如说纸张、手机、电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计量单位的深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互动教学。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设计一个旅游景点的平面图,并计算其面积,以此来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3.使用故事叙述法。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叙述法,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讲解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及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建立图像化思维。
数学计量单位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例如:面积单位涉及到平面图形,体积单位则与立体图形有关,等等。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化的思维来引导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解体积单位时,可以利用教学PPT来展示立体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图像化思维来理解学习。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计量单位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与应用。
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

泉1褊媸hsjsjy l t@ < => ?学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杨冬菊摘要:量感是人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估测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缩短数学检验的时间, 增进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量感+估测能力+体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 623.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 (2018) 04-0076-03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 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 的大吻合的一种感觉。
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 性。
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 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
[1]: 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编写时,教材编写者均增加了让学生感 验、活动、估测的内容,意借 观图形与实际操作,学生理解量的、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进学生在生活中学的意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因此,开展“计量单位”教学时,教师应采取 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 量知识体系通观人教版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材不难发现,教 材中凡涉及 单位的教学 都为三#第一部分是教给学生计量单位产生的相关知识,其标学生理的含义,即某一类量代表的是什么;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具体感知某一个计量 单位的意义以及同一类的 之间的关系(进率)及换算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量的大 ;第三是让学生的知识题,形成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验性原则,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体验某一类量产生的必要性;在精心设计的操作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量 的大小、量与量之间的 ;在生活实践与理论推算的对比体验中让学生形成量感这一重要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 师在测量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 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 要性。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数学是以数及其符号为基础的科学,计量单位是数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计量单位的熟练掌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一、概念讲解法采用概念讲解法,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介绍计量单位的意义,如米、千米、克、千克等。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配合图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
二、比较对照法通过比较对照法,教师可以对学生介绍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千米和米的关系、克和千克的关系等。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具体例子进行比较,如1千克等于1000克,1毫米等于0.001米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实验法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差异。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1千克和1克的物品用秤称重,让学生感受到两者重量的巨大差异。
同时,学生可以用尺子量取不同长度的物品,感受不同长度计量单位的细微区别。
四、图例解析法除了通过文字讲解,教师还可以通过配合图例进行讲解,如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现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这样设计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应用实践法针对数学中常见的问题,如物体重量和长度的计算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训练。
例如,在做生活题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量单位理论进行实际计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上几种教学策略仅供参考,具体根据自身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运用。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4)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理解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更是生活实用的基本概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策略被提出并得到实践。
本文将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策略1. 观察实物,引入单位在小学二年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把小学生熟悉的物品按照大小进行排列。
然后用规则和尺子对它们进行测量,并引入厘米和米两个单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测量物品,将测量的结果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即介绍“大”和“小”的概念。
2. 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组员发放纸牌、直尺、卡尺等测量工具。
然后教师将一个物品指定给一组,让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接着,组内学生要协商一个数值,并跟其他组比较。
比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按照数值大小进行排列,而且让学生算出数值之间的差异和倍数关系,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和抽象思维。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策略1. 自然景观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到邻近的公园或操场上与同学一起感性的了解面积单位。
首先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力强的事物,比如一块大草地,然后教师会让孩子们步测其中的一段大约一米左右,适量捏起草来,示范把扎好的草条摆放到九宫格里,让学生算出被摆小草所覆盖的面积(即一个网格大小)。
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画出 36 个九宫格,并记录下面积的大小以及单位,慢慢的了解什么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理解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2. 小组合作,团队协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拿到一份普通的大纸片,教师要求同学在上面画出一些规格不一致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再用比例尺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测量出来的数字报告出来,并与其他组成员进行比较。
最后,学生将记录所有测量数字,并讨论各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比较、单位换算、规则整改等等。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3-03-28T04:31:04.42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1期作者:刘艳[导读] 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较为抽象,针对长度、重量等知识点,仅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很难使学生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理解。
如果没有良好的量感,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感知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理解深刻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512026摘要:在小学数学中,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的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教授,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量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量感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小学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要更多地接受新的知识,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发展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培养其综合素质。
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从多个角度探索了提高学生量感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意义1.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较为抽象,针对长度、重量等知识点,仅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很难使学生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理解。
如果没有良好的量感,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感知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理解深刻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生接受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具体的数量、重量等,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其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大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大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作者:李小娟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120期【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计量单位由于“大”的特殊性,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实在地”去感受其大小,较难建立表象。
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表象,理解大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突出必要性,教学与需要同在;借助参照物,知识与体验共生;循推理想象,应用与深化递进,都是能有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并熟练运用大计量单位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计量单位;建立表象;教学策略2017学年四年级质量抽测中有一道关于计量单位的选择题,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A.10米 B.100分米 C.100米 D.1千米。
我校的误选率为23.3%,全卷平均分为81.3。
从近年区抽测有关计量单位的内容来看,错误率是比较高的。
为了解其中的原因,改进大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我采用后测的方式,以五年级学生为对象,根据四年级学的面积单位为内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校不同老师任教的三个班进行了调查。
一、原因分析基于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1.学生没有理解公顷是面积单位。
2.学生没有真正形成1公顷究竟有多大的观念。
3.在学习大计量单位时,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体验(包括观察、调查、测量等)活动较少,或者说体验只留于图片或视频上,体验空泛。
4.学生忘记所学过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大小和进率。
5.学习公顷时,没有借助熟悉的参照物建立1公顷的表象。
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不到位;对所学的计量单位与生活模型相脱离,没有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
这些差错是谁造成的呢?毋庸置疑,学生是直接的当事人,但深入分析还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问题。
二、教学建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计量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实在地”去感受其大小,要建立大计量单位的表象很困难。
那么,如何提高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认识公顷”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活学巧用改学为用—谈小学数学“计数单位”教学的策略

活学巧用改学为用—谈小学数学“ 计数单位” 教学的策略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进行“计算单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更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条件。
加强对“计算单位”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计算教学是教学重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提升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数学教师而言,在进行计算单位教学内容开展时应该改进教学形式,需要积极采取教学手段,活学巧用并改学为用,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单位;教学问题;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单位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促使学生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打好基础,对数学计量单位有明确的认知和应用。
尤其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对计数单位等数学知识加强学习和训练很有必要。
但是目前来看,当下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计数单位内容学习时依旧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清晰的认知,有目的的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帮助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促使其数学素养全面提升。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问题分析1.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化,学生数学计算兴趣低落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比较小并且处于贪玩的阶段,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这一时期学生对单纯的知识传输以及知识训练不感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比较容易走神。
比如,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或者学生之间偷偷打闹,不认真听教师讲课。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阶段学生来说,教学课堂上注意力老是不集中,所以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这种形式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兴趣,并且也会使学生效率大打折扣。
小学数学计数单位教学中,需要学生加强知识的训练,并且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有很好的掌握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数学教师课堂讲解方式缺乏趣味性,那么学生听讲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作者:于水根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44期摘要:根据约定使用标量以及约定的符号、名称等定义,作为计量单位,其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最初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存的方向发展,其主要通过直观感知等思维学习不断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
因此,在小学生的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抽象性較难理解,使计量单位教学的难度大幅度提高,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
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计量单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数学;计量单位;策略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09-02引言计量单位如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等,覆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因此,计量单位的学习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对计量单位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把握教学重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概念、含义进行感知,培养学生对单位进率的掌握能力,并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进行引导。
一、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难度分析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难度主要源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计量单位所具有的抽象性。
计量单位的应用领域及覆盖范围较广,且目前计量单位教学缺乏固定的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经验,再加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主动观察和思考的意识,缺乏经验的积累,在无实物的情况下缺乏认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活动简单且缺乏深入的挖掘,学生对计量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等。
课堂教学中,因为缺乏实际操作以及直观呈现,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感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单位进率关系进行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1]。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常用的计量单位。
教学这些计量单位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单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
1. 渐进式教学: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的方法。
首先从最基本的计量单位开始,例如长度的米、重量的千克,然后逐渐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如分米、厘米、毫米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计量单位。
2. 实际应用: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际场景中,让他们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然后将结果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表示。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的计量单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 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5. 游戏化教学: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可以准备一些计量单位的卡片或道具,让学生进行配对游戏或竞赛,以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记忆。
6.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可以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一些图像或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计量单位的概念和用法。
教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单位。
渐进式教学、实际应用、比较法、探究式学习、游戏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都是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活体验 操作表达——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37一、问题的提出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计量单位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即量感的培养,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
计量单位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长大成人之后进入社会基本能力的强弱。
纵观小学阶段的教材,笔者将计量单位的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一年级认识钟表;认识人民币二年级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克与千克三年级时、分、秒,测量;面积;年、月、日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如表所示,计量单位的内容十分丰富,但现实生活中对它的研究并不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的地方。
比如:(一)计量单位教学没有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学生对于计量单位都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了解,因此,课堂上引用的教学材料往往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偏差,学生不能较好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在理解上有困难。
(二)课堂中常出现教师讲授多学生操作实践少的现象计量单位的学习,学生需要从体验中去培养“量感”,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刻体会形成“量感”具有很高的难度。
教师需要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普遍较少。
此外,“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摘 要: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计量单位教学的实效,笔者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整体设计,以求通过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的课前生活体验,组织与学生实际生活衔接的课堂操作与交流活动,设计促进学生计量单位概念理解的课后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对计量单位概念的深刻理解,初步形成“量感”。
关键词:计量单位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 操作表达生活体验 操作表达——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俞佳庆(浙江省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38在教学中不易引起教师的重视,因而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
(三)相关实践活动不够,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整体把握。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5)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起点之一。
由于它极具实用性,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一些计量单位,比如说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等。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理解、掌握,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重点探讨如何采用有趣的实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计量单位。
同时,希望能够为老师们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指导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供一些建议。
计量单位的基本知识计量单位是用来度量物体某一方面的具体数值的量度单位,也可以由复数个物理量的比例所组成。
计算机数学基础,更多信息请查看计算机数学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有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
这些量的单位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查看。
表1:常见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单位秒、分、小时、日、周、月、年厘米、米、千米克、千克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毫升、升、立方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计量单位,可以通过朗读单元的档案学习表、观察学习示例,相互比较的方式来深化他们的理解。
教学策略一:采用问题式的授课小学生对新学科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时间计量单位的授课中,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下:1. 1分钟有多少秒?2. 1小时有多少分钟和秒?3. 1天有多少小时和分钟?4. 如果老师要教1个小时的课,那么需要多长时间?5. 如果我们放学要等40分钟,请问到几点钟?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记忆时间单位,还可以让他们构建时间的概念框架。
通过用问题式的方式讲解,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可以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计量单位。
类似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时间计量单位,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计量单位中去。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摘要:为了定量表示同一种量的大小,从而出现了计量单位,可以对各种物理量进行量定,计量单位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存在不足,在学习计量单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对计量单位教学策略的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结合小学数学生学习计量单位存在的难度,探讨了提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1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难度分析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主要困难在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足,而计量单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而造成学生理解困难。
计量单位在很多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当前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而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效率不理想等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学生课堂的思考意识和观察意识不足,在没有实物让学生感受感知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在计量单位学习中,对这些计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课堂实际中,整体较为枯燥,学生积极性不强。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计量单位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尤其是对单位进率等进行强化记忆,而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缺乏等现象的出现。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发掘计量单位内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提升计量单位教学的效率。
2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2.1利用实物举例,直观感觉更强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直观的感觉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因此在计量单位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符号,还要通过举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在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对实物摸一摸、量一量,将计量单位和实物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这种概念和内涵,从而对计量单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知。
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

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学生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了教学重点。
在小学教育中,特别是数学教育中,“计量单位”的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更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
量感是学生对数量、度量、单位等数学概念的整体感知和理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期望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促进学生量感的全面发展。
二、量感培养的理论基础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实施教学提供了指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认知阶段,其中就包括了对数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因此,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计量单位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应着重于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性质、关系和应用,使他们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即新的学习内容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将新的计量单位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量感培养的深入洞见。
例如,关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将关于计量单位的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结合这些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计量单位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下小学生计量单位“量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下小学生计量单位“量感”的培养策略研究摘要:量感和数感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小学教师常常忽视了量感的重要性,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这对小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在关注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小学教师应该加强对“量”概念的全面把握,并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于“量感”的重视,从而推动他们在量感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从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量感认知与掌握的积极作用以及计量单位“量感”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寻找课程模式的最优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1引言“量感”是对量的感知和体验,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很多与量有关的知识,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以及发展量感从直观认知到理性推理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常常忽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将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用于灌输教材内容,这限制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影响整体课堂水平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自身认知规律,设计全新的教学环节。
不仅要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给小学生,还应该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助推工具,帮助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2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量感认知与掌握的积极作用2.1助力学生建立明确的数学思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为小学生的数量感认知与掌握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积极作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助力学生建立明确的数学思维。
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应用软件,小学生可以以更直观、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方式接触数学概念和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举例来说,使用计算机软件或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趣且可视化的数学操作和解题过程,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在数量感认知方面的表现。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量感认知与掌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摘要:“量感”是数学教学里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通过实感、实境、等具体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形成从“生活量感”到“数学量感”的转变,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培养策略;量感量感是在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1]在小学数学中,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但由于量感是一种感觉,没有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量感的有效培养,因此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容易被忽略。
一、小学生关于量感学习的现状在数学教学中,从厘米、分米、米等单位的开始,量感就一直出现在我们的数学中,但因为教师更多着重的是单位量的应用,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与理解,脱离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一直在讲应用,学生就只是流于表面地学习了一下,并没有真正地有所收获与感受,这样学生就根本没有理解到单位量的意义,甚至是存在教师要求学生死记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情况,也就有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单位转换的题目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准确率较低的情况,由此看来,学生更不可能学以致用,更是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量感。
同时,教师常常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或学校学具资源的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展示,直接就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如千克、千米和平方米等等的计量单位时,只是在电脑屏幕前匆匆看了一眼教师的展示,缺少让学生去“掂一掂”和“量一量”等必要的体验过程和感悟“量”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加之某些“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如“吨”、“公顷”等,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缺少了学生对单位量的实际感觉,从而没办法进行对比感知,因此学生在常常会无从下手,阻碍了量感的发展。
试分析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试分析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作者:田产辉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4期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计量单位”的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关工作。
本文从直观感知、寻找参照物、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实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单位,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和日常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直观感知教学所谓直观感知,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所表征的意义形成直接的认识,比如长度单位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一个物体的长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用粉笔、数学书、铅笔等物体,向学生直观比较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长度,同时也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内涵形成基本认识。
整体说来,利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应该对所要教学计量单位进行分解剖析,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能够对其进行表征的对象。
其次,教师需要结合找到的计量单位表征对象,对其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设计,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到该表征对象当中。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该表征对象逐步展开教学,深化相关计量单位的意义内涵,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以面积这一计量单位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平面物体作为面积的表征对象,例如数学书的封面、作业本的纸张以及三角尺等。
通过对比分析这三个物体的面积大小,让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形成理解,并对面积的计算方法形成掌握。
二、参照教学参照教学从其字面意思上可以明确是通过寻找参照物,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点形成深入的理解。
运用这一方式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
第一,参照物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必须是生活中十分常见且学生能够理解的对象。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作者:姚泽琳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24期摘要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的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被称作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可以量定各种物理量,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但是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概括思维能力还存在着不足,对计量单位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针对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了广大教师探究实践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T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03-02计量单位在小学的学习中具有很大的用处,例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行程问题、时间问题等等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用到计量单位。
因此,计量单位的学习对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计量单位的学习对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慢慢形成逐漸提升的。
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将计量单位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加强小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的把握。
一、小学的计量单位教学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小学生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使其对计量单位有更加牢固的掌握,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通过对计量单位的感知与换算简化题目,便于学生对题目与知识的理解。
而且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缺乏系统而清晰的数学思维和科学适当的数学方法,会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学习几何图形、应用计算等问题时,由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很难轻松地解答题目。
而计量单位的学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学习计量单位的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想象、感知对计量单位进行认识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锻炼,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研究指出数学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立足计量单位的
讲解提高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也能逐渐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基
于小学生体现出的认知能力与思维逻辑特点,数学教师需要进行概念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们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
所以本文分析数学教师怎样对小学生开展高
水准的计量单位教学,立足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强化学生们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也能在生活中合理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践问题以强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关键词:计量单位;数学教师;教学策略;思维逻辑;数学素养
前言:计量单位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又不具备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
未能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与实践运用。
数学教师未能结合小学生的实
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与能力培养方案,没有引导班级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
方式获得更高层面的知识体验,限制计量单位知识讲解的实际效率。
所以数学教
师应该改变陈旧的知识教育方式与能力培养思维,立足小学生的课程基础与生活
经验实施多个方面的知识讲解,有助于强化计量单位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直观感知,利于班级学生对计量单位表象的认知程
度
基于计量单位知识体现出的特色与运用魅力,数学教师应该立足小学生的认
知特点与逻辑思维实施多样化的知识讲解,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强化班级学生的
理解程度。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直观感知,利于班级学生对计量单位表
象的认知程度。
这样能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们对计量单位的了解,对概
念知识进行准确地表达。
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计量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单位实物模
型的运用引导班级学生对概念进行准确地表达与思考,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知识的
实践运用能力。
数学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标准的立方体模型,让班级学生掌握
到一立方厘米与立方米之间的区别,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得直观体验;也能通过感
官认知在脑海中建立一定的计量单位标准,提升他们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1]。
通过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数学教师能引导学生们对课程知识进行直观感知以强
化他们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
二、数学教师通过参照物的合理运用提高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
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认知能力与思维逻辑特点,数学教师需要进行概念知识
的讲解,加深学生们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
虽然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是他们未能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合理运用,影响课程知识的实际讲解
效率。
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未能对计量单位表象进行深度的思考,在客体形象观察
与概念理解的过程中遇到多种问题,没有树立清晰的概念知识与印象[2]。
所以本
文认为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参照物的合理运用提高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
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认知特点与实际运用能力,数学教师需要将学生比较熟
悉的生活事物作为课程知识的参照物,立足参照物的运用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点的
理解程度,强化学科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例如以红绿灯的数字变化对小学生
进行时间的讲解,增加学生们对秒的认知程度;以手指盖为参照物对班级学生进
行平方厘米的知识讲解,强化小学生对平方厘米的认知程度;运用食盐对学生们
进行千克知识的讲解,立足参照物的运用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运
用程度。
三、立足活动体验提升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运用程度
在对小学生开展计量单位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目标,重视立足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们对计量单位知识的认知以及实践运用能力。
除了开展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探索,数学教师也应该立足活动体验提升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运用程度。
单一化的理论知识不能指导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知识进行探索,数学教师需要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强化班级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提升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3]。
以体积单位课程知识讲解为例,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实物模型比较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知识体验与理解程度,通过猜测与知识交流的方式获得正确的知识体验与实践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结论:数学教师应该立足小学生的课程基础与认知能力开展多样化的计量单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重视培养班级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实践运用能力。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直观感知,这样能利于班级学生对计量单位表象的认知程度。
同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参照物的合理运用提高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知程度,保障计量单位知识讲解的实际效果。
此外,数学教师也应该立足活动体验提升小学生对计量单位知识的认知与实践运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卫.从“感悟过程”到“构建体系”——小学数学中大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1):66-67.
[2]于水根.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9(44):9-10.
[3]葛余刚.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