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诠释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诠释浅析
一、劳动与休闲的关系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逻辑起点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当中,虽然没有对休闲思想进行直接的论述,但从他对异化劳动、自由时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论中可以找寻其丰富的休闲思想,对于劳动与休闲关系的论述,则是其休闲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
一方面,劳动为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是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
”对此,恩格斯也进一步强调:“正如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所发现的是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强调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只有吃、喝、住、穿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事务。
”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维度,它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件,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前提。
基于生存需要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析理论,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带来较高层次需要的提出,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
这里所说的新的需要即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性活动的需求,这是人作为社会人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内容。
如果这一活动基于人们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开展,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归为休闲活动的范畴。
与此同时,劳动也为休闲提供了实践的重要物质媒介,如:休闲娱乐设施、休闲场馆等。
不仅如此,劳动还拓展了休闲的范围,催生了新的休闲方式,如:海底探险、有氧运动、高空蹦极等。
而这些新型休闲方式的出现正是劳动推进的结果,可以说,劳动为休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劳动实现着自由时间的节约,为休闲实践提供着必要条件。
对此,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反思中做出了相应的思考。
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并非作为人的类本质存在,劳动不过只是维系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劳动生产出的是一个同劳动疏远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劳动的关系。
在异化的劳动关系中,人们感受到的更多不是统一性而是劳动与休闲关系的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因为劳动意味着为他人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劳动对象的生产变现为劳动对象的丧失,即劳动产品的异己化存在,资本家拥有了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利并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成果,也享受着自由时间的拥有。
这一现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以了规避,物质生产在占有人们自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每一个人留下了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
尤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满足生理需求的时间和自由时间都得到了满足。
在我国,自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日以来,到当下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人们所拥有的节假日时间几乎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这是劳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休闲实践落实的重要体现。
第三,劳动和休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内在逻辑点,二者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工作和休闲才能实现融合,实现合二为一,劳动即休闲。
对此,恩格斯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即强调只又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个体生存斗争的停止,人从自然界中挣脱出来才能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人才有机会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也只有从这时起,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等客观的异己力量,并且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并改造客观的异己力量,人类才能更好地从必然王国过度到自由王国,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不再为生存而奔波可以有更多闲情和闲钱以及闲时追求发展和进步。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而的情况下,完全抛开劳动享受休闲并不现实,但要真正地实现休闲,需要劳动为之提供必要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实践的重要保障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而自由时间和满足人生理所需要的时间又是非劳动时间的重要构成,是休闲的休息和修整功能得以展现的重要前提。
作为“非劳动时间”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可以说,自由时间摆脱了各种社会责任之后所剩余的那部分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做用于生产劳动,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创造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书也有体现。
然而,自由时间并非与生俱来,它的获得依赖于正常工作日规定的出台,源于几个世纪以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
什么是资本家眼中的工作日,在资本家看来一昼夜24小时减去几小时休息时间就是工作日时间,因为没有这几小时休息时间工人完全不能工作,至于个人受教育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这些都是废话。
所以,在资本家眼里,工人的生命时间就只包括劳动时间和满足正常生理需要的时间,而对于自由时间的获得,则需要工人长期不懈的抗争和争取,这种抗争尤其在工业文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十分明显,资本家占有着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也占有着工人的劳动成果,工人仅作为“单向度的个人”而存在,资本家不劳动但成为了
有闲阶级,而工人不断劳动创造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却成为了无闲阶级,在这样的异化状态下,工人仅作为供资本家创造有闲条件的工具,如何改变这种扭曲人性的现象,如何改变人的异化状态,需要争取获得人之为人的时间前提,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牲畜。
”
可以说,在马克思把现实的自由时间看成是人们拥有的真实人权,并致力于为无产阶级获得这一基本人权而抗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也开始关注这一被我们忽视和误读的休闲领域,世界休闲组织在《休闲宪章》里已经明确规定了休闲同健康、教育一样同等重要,休闲是人的基本权利。
同时,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我们拥有了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我们才能更好地分享人类成果,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学习、艺术欣赏、社交等活动,在休闲中不断历练和提升自己,并推进个人个性的发展,因为就自由时间本质来讲,就在于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在诉求
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蕴含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也就是说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已初步形成了这一价值诉求。
作为“成为人”和实现对本真自我回归的另一种表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价值表达和归依。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斗争实践,“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确实是其一生的重要任务,而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则是其“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内在诉求和价值体现。
一方面,拥有休闲权是成为人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资本对剩余劳动地无限追逐,这种追逐可以达到超越道德极限和身体极限,并对工人维持正常生理的时间进行剥夺,导致工人每天最大的消耗以决定工人的休息时间。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剩余价值的拥有,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工人的寿命得以实现,休闲权在资本家那里只是自我的独奏,而并非是工人所能享受的权利。
可以说,资本家关注的并非工人本身,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才是其唯一关心的内容。
对此,马克思亲眼目睹了资本家压榨工人的现实图景,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专门研究了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作日”问题,认为资本家无偿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从本质上说是无偿的占有了工人的自由时间,并侵犯了工人所拥有的休闲权,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其实就是为了争取自由时间和休闲权,以获得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在恩格斯看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能够生产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时候,人们之间的
生存斗争就会过渡到为享受而斗争,这种抗争也不再局限在生存资料层面,而是集中在发展资料上,到这个阶段人类就能实现对动物界的突破。
而这里所讲的享受和发展权蕴含着休闲这一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人权。
可以看出,马克思致力于呼吁工人起来为争取自由时间而战,为获取休闲权而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多和人们休闲权保障机制的完善,立足于休闲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在被不断接近。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应实现生产力发展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在他看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保障人们休闲生活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休闲思想中,也直接内涵了对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强调对人本质的关注与回归,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回归人本质的方式和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休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的获得,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时间准备。
“对于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作为必要的基础。
”
其次,休闲能激活人的生理潜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休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休息,是身体能量的再造,是过度消耗的精力的补偿。
人们在休闲实践中,能充分地实现对自我心境的关照,并在平和和宁静中遇见真实的自己,并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
再次,休闲能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在流水线工作中,人作为一种机器运转着,正如电影《摩登时代》折射的残酷现实一样,工人成了流水线上的无血无肉也无思想的“三无”机器,同时也是无闲时、无闲钱、无闲情的“三无”工具,而在闲暇时光中,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对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与此同时,“成为人”和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这一目标将在休闲实践中得以靠近,在共产主义社会将得以最终实现,因为这个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有助于实现对本真自我的回归。
四、幸福实践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最终归宿休闲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构成。
在这个具有层次的系统构成中,基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幸福状态是其最终的价值归属。
休闲作为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表达,是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回应,也是对人存在的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真切关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体验人类的精神生
活,唤起人类的良知,净化人的心灵。
休闲的精神性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休闲的非功利性,不仅能帮助自我实现休息和修整,也能给人所处了外围环境带来修整的机会。
作为真善美价值的构成,休闲不仅体现着对自我的善,也体现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的善,这种善的表达其实正是其真和美的重要内容。
正如马惠娣所说,休闲能帮助人养成坚韧、开朗和坦荡的品格,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真诚和友善,并能给自己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帮助人们理性休闲。
可以说,休闲是幸福的重要内容,同时,幸福也是休闲的最终归宿。
休闲作为对幸福的内在诉求,强调的是对人性的回归,是自我心灵和谐美好的重要体现,同“知识、美德、愉快与幸福”不可分离。
同时,休闲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不言而喻,随着雇主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对立的消灭等等,劳动时间本身⋯.将作为真正的社会劳动,最后,作为自由时间的基础,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更自由的性质,这种同时作为拥有自由时间的人的劳动时间,必将比役畜的劳动时间具有高得多的质量。
”事实上,当劳动成为自由自主选择的活动时,人们的幸福诉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
与此同时,休闲实现着幸福,也表现在休闲推进着人所处环境的和谐。
一方面,休闲具有生态价值,强调人类向自然的回归,强调生态休闲方式的实现,生态休闲不仅是人类亲近自然的行为,更是人类关爱自然的表现,正如李春生教授所言,“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休闲也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存在,并强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可以说社会的进步推进着个人休闲的实现,正如马惠娣在《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一文中所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不足20年时间里,我国实现了其他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才拥有的自由时间量,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休闲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也标志着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的模式。
与此同时,个人的发展也为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社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可以说,休闲关注着精神生态,调整着人们的休闲观念,并坚持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推进休闲实践的进程,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也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构,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着良好的外部环境。
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休闲的实现,而休闲的倡导与落实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外部生存环境,正如马惠娣在《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一书中所说,休闲使人以欣然的态度做心爱之事,并帮助人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伦理秩序,自觉维护社会系统中
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有利于自身又有助于社会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
在这样和谐安宁的环境中,追求幸福,实现幸福,这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