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作者:李勇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4期
关注中、低危人群,更广泛地进行早期调脂干预
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指南称之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该指南将危险等级分为低危(10年危险性
针对不同危险人群,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层达标
目前,中国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危险人群进行尽早、广泛的调脂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
中国人血脂异常多为轻、中度,采用常规剂量适度调脂即可使大部分患者达标,仅少数极高危患者需加量或使用强效他汀类药物治疗。
因此,不提倡在所有人群中进行强化他汀治疗,应根据指南精神,按照危险分层进行积极、个体化调脂治疗。
在决定药物治疗时需全面了解患者的伴随危险因素。
不同的危险人群,开始治疗时的LDL-C水平与需达到的LDL-C目标值有很大差异。
低危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LDL-C≥190 mg/dl,治疗目标值
强调达标是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而非一味地追求达标。
尽管4S和LIPID研究结果最终都未达标,但却有效减少了不良事件,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如果LDL-C已接近达标,不能因为追求达标而盲目加大剂量,应考虑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在冠心病防治工作中,应该明确调脂治疗是一种手段,而减少临床终点才是最终目标。
对冠心病应根据危险分层,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决定治疗措施。
积极调脂的同时,还应关注药物安全性
“指南”指出,他汀类药物在减少高危患者的主要冠脉事件、冠脉手术和降低卒中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十分肯定。
他汀类药物随剂量增大降脂作用增加,但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因此不宜为片面追求提高疗效而过度加大剂量。
我国已发生个别因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的事件。
国外的统计数据和大型研究也提示,常规剂量他汀也有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报道。
例如在TNT研究中,阿托伐他汀10 mg组出现了3例横纹肌溶解病例。
中国患者往往为混合性血脂异常,单纯加大他汀用量或与贝特类联用,将进一步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因此在积极推广应用他汀的同时,要严格监测,安全使用。
理想的他汀治疗应个体化,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转氨酶和肌酸激酶(CK),病情稳定后每
6~12个月复查1次;若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联合用药,则4~8周后再复查。
如果AST或ALT 超过正常值上限(ULN)3 倍,则应暂停给药。
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
在用药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有无肌痛、肌压痛、肌无力、乏力及发热等症状,血CK升高超过5 ×ULN
应停药。
治疗期间如伴有可能引起肌溶解的其他情况,如脓毒症、创伤、大手术、低血压、抽搐等,应暂停给药。
对于以胆固醇增高为主、TG轻度增高的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可选择血脂康胶囊,它富含天然他汀及其他多种有效成分,具有综合调脂作用。
对极高危患者进行他汀类早期、强化调脂治疗,必须严密监测毒副作用,应权衡效益与风险。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须尽快减量或停药,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转用常规剂量长期用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冠心病二级预防。
血脂免费咨询电话:8008100531
血脂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