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长恨歌-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和杨贵妃。
概述内容
李杨相爱 杨妃受宠
长 (乐极) 明皇迷色
政 治 悲
恨 安史之乱
马嵬死别,蜀中伤心
剧
歌
李思 还都断肠,回宫相思
爱
李杨共恨 (悲极)
情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悲
杨思:玉环送钗,遥寄誓词
剧
行文线索:
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盟誓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 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 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 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 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 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 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青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昼课赋,夜 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 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赏析示例
长 恨 白歌
居 易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出身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俱为官。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 写诗,九岁能辨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 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 《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 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 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 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 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 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 封为贵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玄宗对杨贵 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 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 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 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 秦中吟》,三十 五岁 写《长恨歌 》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 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 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 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 现实主义的高潮。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用
意象及主 观感受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①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 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 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 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 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 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 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 《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 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 歌》则是其中翘楚。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 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 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 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 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 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单纯, 并最终敌不过政治:755年安史之 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 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 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 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 乃杀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前行,谓 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 妹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杨贵妃 赐死,而他自己则痛苦万分。他们 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 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 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 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 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 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 篇传奇《长恨歌传》。
理解题目
长恨 歌
长久 遗憾
古诗体的一种 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琵生了什么故事?
朗读,概括故事内容
学习目标一
梳理结构
结
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 宗和杨贵妃。
构
总 括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
概述内容
李杨相爱 杨妃受宠
长 (乐极) 明皇迷色
政 治 悲
恨 安史之乱
马嵬死别,蜀中伤心
剧
歌
李思 还都断肠,回宫相思
爱
李杨共恨 (悲极)
情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悲
杨思:玉环送钗,遥寄誓词
剧
行文线索:
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盟誓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 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 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 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 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 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 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青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昼课赋,夜 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 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赏析示例
长 恨 白歌
居 易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出身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俱为官。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 写诗,九岁能辨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 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 《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 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 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 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 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 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 封为贵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玄宗对杨贵 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 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 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 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 秦中吟》,三十 五岁 写《长恨歌 》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 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 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 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 现实主义的高潮。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用
意象及主 观感受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①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 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 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 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 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 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 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 《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 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 歌》则是其中翘楚。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 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 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 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 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 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单纯, 并最终敌不过政治:755年安史之 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 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 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 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 乃杀杨国忠。六军仍不肯前行,谓 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 妹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杨贵妃 赐死,而他自己则痛苦万分。他们 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 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 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 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 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 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 篇传奇《长恨歌传》。
理解题目
长恨 歌
长久 遗憾
古诗体的一种 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琵生了什么故事?
朗读,概括故事内容
学习目标一
梳理结构
结
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 宗和杨贵妃。
构
总 括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