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感想 孙建勇 201204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感想
人本主义是继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学之后心理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今天我们学习这些理论性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生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
然而这个观点也一直是我学习的一个内在动力,因为在我的观念中,无论这些知识对于其他人怎么样,只要对于我而言有价值我就会去深入的学习,因为我觉得这些知识的学习在之后的岁月中肯定会影响我的生活以及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知识架构对于他的决策而言是具有直接的影响的,我们总是依据自己既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
好了谈一下我对人本主义理论学习之后的感受。
一个很直接的感受是,人本主义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影响总是显著的,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深思。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圈中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行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没有人会在自己的观点被否决后依然是内心欣慰的。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我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需要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寻求心里融合的最佳状态。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要设法去看到别人的优点,尝试去鼓励、欣赏他们在整个过冲的亮点,因为这样内心的满足,同样的对方会给与你积极的回报。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孤独感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互联网使我们的直接的人际沟通进一步削弱,在网络的连接中其实我们是孤独的,我们的孤独感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加深,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信任成为最大的问题。
我们开始不再相信社会中的人群。
一般来讲孤独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存在的孤独,是人对自身独立性的认识;第二种是自我分离和自我拒绝的持久感受造成的神经性反应。
在这样的孤独中等待着我们需要他人需要被理解,被肯定,所以你会看到在今天的社会因为孤独的原因我们拼命的在寻找归属,寻找爱的需要,然事实上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孤独的感觉在继续。
人本主义在教育方面也是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的,与之前的行为主义不同,行为主义是通过刺激反应从而使其达到操作者本身所设想的目的,然而,人本主义强调更多的是尊重人格,知识教育,认知能力的进步以及情感的发展;另一个层面是,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因为人本主义深信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也能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结构。
其中罗杰斯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力顺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式教学范式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我们都认为学生的学习会通过自己探索,不断摸索而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人类的发展之初,本身来讲是没有规则的,在后来的发展中因为一部分人行为凸显而使其不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因此在之后我们开始慢慢制定规则使其顺应整个群体的发展,所以说规则本身来讲就是人为的制定的,在人类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我们很可能就会逐渐回归到最初没有规则的阶段,这是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对世界的衡量标准,这样的标准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
所以对于学生教育在发展的层次上升之后必然需要回归到学生自行学习,开发自我价值,因为我们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它本身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最终能够更好的发现自我认识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
学习人本主义之后,我总觉得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似乎不是那样多,即使很多人知道乃至学习过这些知识依然无法在生活中运用,似乎在知识与行动转化中总是缺些什么,当然了我们总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人,能不能够运用全在于自我的掌控上,对于我而言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我的直接反应是对比之前生活中出现过的现象,考证这种理论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这样的理论会很快的应用到我的生活中,这也是一直以来我的学习诉求,只要学习就期望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直接的价值,为我所用,对于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对或者错现
在我很难做出评价。
最后我很想说的是学习人本主义之后,我得到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人际交往中尊重的影响力;塑造开放式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理解了生活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在自我剖析上有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