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8届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作业:1.3 唐山大地震(节选)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些日子是苦涩的,也是温馨的。

每天早上,“五室婶”就把一天要干的活儿安排好,然后,让娃娃们去拾劈柴,让年轻女孩生火做饭。

所有的菜谱都由她安排:干力气活的人吃什么,伤员吃什么,她全计划着。

小棚子里的一切都是“大户”公有的。

人们相濡以沫,甘苦同尝。

一锅饭匀着吃,一壶水匀着喝。

有人撕开了自家的床单,司机的妻子用它缝了三条短裤,分给衣不遮体的女人。

傍晚,当男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下废墟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柱袅袅的炊烟。

那是他们的家,那是他们感情的寄托。

那小棚子是一个温暖的整体,每当下雨,身强体壮的人都争着往风口和漏雨的地方去,而把干燥处留给伤员。

这小棚子又是一个纯洁的整体。

人们挤在一个地铺上,三十多岁的司机夫妇拉起一道帘子,退休工人的儿子和未婚妻住在一起,夜晚,怕死尸的女人们就在棚里用便盆解手……一切都显得像一家人似的自然和正常。

震后第三天,就有人听见宿舍楼的废墟底下,还有敲击声。

于是,整个“大户”紧急行动起来,全心全意地去抢救那一家人。

男人们在废墟上轮番作业,“五室婶”在棚子里准备好了稀饭、鸡蛋和给幸存者的盐水。

当压在废墟下的那一对小姐弟被抬到“大户”的棚子里的时候,他们惊奇得瞪大了眼睛!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啊!
那时,“五室婶”周围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大家庭的解体。

……
“大户”的支撑物——那一根根竹竿被拆卸下来;经过日晒雨淋已变得那么陈旧的塑料布被扔到了一边;地铺也拆除了,炉灶也推倒了。

但是,废墟上留下了一个大户存在过的痕迹。

一块四方的平整过的土地,四周的排水沟、灶灰、柴屑……一切属于历史和人的活生生的痕迹。

大地震的幸存者们,背起幸存的财物,默默地离去了。

他们在这儿生活过,但他们不可能永远地这样生活下去,不可能,这是被生活无情地证明了的。

他们离去了,但几乎每一个人在远远的地方都向“大户”的遗址投去依恋的一瞥。

是的,他们不会忘记,那里曾经有过
...叫人感到温暖的“指
....躲避风雨的“家”;曾有过
令”;有过
..那块盛着剩饭的破玻璃和那一柱袅袅上升的炊烟……
1.如何理解“那些日子是苦涩的,也是温馨的”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灾难让人们痛苦不堪,生存艰难,但相互帮助又使每个人都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感到温馨。

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啊”这句话中的“羡慕”一词主要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羡慕”体现了对“大户”在困境中建立的纯真的情意以及无私、和谐的生活的赞美和眷恋。

3.自“那些日子是苦涩的”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啊”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几段文字概写“大户”在小棚子里和谐、友好、纯洁的生活。

人们同舟共济,不存在任何私利、私欲。

与下文“大户的解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4.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曾经有过”、“曾有过”、“有过”这种写法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曾经有过”、“曾有过”、“有过”,逐句递减字数,类似一位回首依依惜别的人,身影渐行渐远,但挥手作别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记忆中,令人回味无穷。

二、语言运用
5.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带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

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海底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

6.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内容。

2013年12月21日,“汉语盘点”评委会公布了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和十大网络用语。

北京语言大学杨尔弘教授介绍,该评选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从平面、有声、网络媒体约10亿字词的动态海量语料库中提取、排查和确认的,反映了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世间万象与社会变迁。

评选中,“土豪”一词横空出世,在三项年度榜单中均榜上有名。

在十大网络流行用语的评选中,中国大妈、高端大气上档次、爸爸去哪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女汉子、土豪、摊上大事儿、涨姿势成功当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抓住“汉语盘点”和流行语概括即可。

答案:“土豪”荣登201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榜。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吞噬啮齿装修熙熙嚷嚷
B.盲人养育枭雄袅袅炊烟
C.一瞥凋蔽哂笑日晒雨淋
D.窒息竹竿旗杆抗振救灾
解析:选B。

A.“熙熙嚷嚷”应改为“熙熙攘攘”;C.“凋蔽”应改为“凋敝”;D.“抗振救灾”应改为“抗震救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棚子里的一切都是“大户”公有的。

人们相敬如宾
....,甘苦同尝。

B.马路上,逃难的人流熙熙攘攘
....向城外涌去,只听到纷乱的脚步声中夹杂着哭喊,整整闹腾了半夜。

C.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份的囚犯们墨守成规
....地立着,一步也不敢挪动。

D.傍晚,当男人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下废墟的时候,首当其冲
....映入眼帘的是那柱袅袅的炊烟。

解析:选B。

A.“相敬如宾”改为“相濡以沫”;C.“墨守成规”改为“战战兢兢”;
D.“首当其冲”改为“首先”。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此刻,他们惊愕地望着已久不见的却不再是原样的一切:影影绰绰的煤矿井架、凤凰山的山顶……而熟悉的街巷、民房,已经完全不可辨认。

B.所有的菜谱都由她安排:干力气活的人吃什么、伤员吃什么,她全计划着。

C.“五室婶”立刻做出决定,酒,给扒尸体的大哥们喝;板鸭和火腿,切下来炒菜;鸡蛋,给身体虚弱的退休工人和正在闹痢疾的青年工人。

D.“别哭了,”“五室婶”走来劝他:“这是天灾,不光你一个人,家家都有难,得想开点儿!咱们还得挺住,还得好好活下去!”
解析:选A。

B.“干力气活的人吃什么”后面应该是逗号;C.“决定”后面应该是冒号;
D.“走来劝他”后面应该是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过程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蓄,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解析:选A。

B.句中“万一”和“若”重复错误;C.句中应为“针对……情况”,所以应改为“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D.“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与“工业生产”存在包含关系。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黄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

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

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

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

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

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

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
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

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

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

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

”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

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旅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

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

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

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

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

这种沉寂意味深长。

“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滑稽吧。

”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

”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

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

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

”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

”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

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

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

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

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

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

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

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

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

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

”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

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

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

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

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提到那些小人物“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是为了说明他们是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

B.年轻人讲完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意味深长的沉寂,这沉寂里有年轻人想引起对方同情、照顾的心理,也有葛尔特茨比对其故事有无破绽的思索。

C.年轻人的诡计被识破之后,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这一份高傲,是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满足。

D.本文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葛尔特茨比和年轻人的形象,而塑造老人的形象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E.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三个失意者的形象,意在通过他们之间的曲折故事,来巧妙揭示小说“坏人防不胜防”的主题。

解析:选BE。

此题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分析。

A项,不仅在说明他们是一群被人遗忘的人,更重要的是表达“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的观点,表述不够恰当。

C项,年轻人的高傲有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是对他的不屑一顾,而不是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满足。

D项,塑造老人的形象主要使用的是动作描写,而不是心理描写。

所以选BE。

6.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关于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

在叙述人称方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在答题时,可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塑造葛尔特茨比和其他人的形象,小说的主题,故事情节的构思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好处:①有利于对葛尔特茨比进行深入的心理描写,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②有利于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③从葛尔特茨比的角度去观察其他人物,有利于刻画其他人物形象,更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

7.小说中的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一般要从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即人物的言行举止。

有时还要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

分析概括诺尔曼·葛尔特茨比的性格特征时,要通过分析对他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从失意落魄、善良热心、善于自我反省几个方面来作答。

答案:①失意落魄。

因为他觉得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

②戒备心强。

年轻人的神情坦然让他产生了警觉,最终识破了年轻人的诡计。

③善良热心。

发现掉落的香皂后赶快去追赶年轻人并加以归还,还借给他钱帮他渡过难关。

④善于自我反省。

告诫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8.本篇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题目也富有深义。

请你就题目“黄昏”和情节、主题之
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换一种问法就是小说标题“黄昏”在结构和内容主题上的作用。

要通读全文,结合对小说的整体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对标题的含义进行解释,可从真实的时间和延伸意义两方面解释;在结构上,可从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作答;在内容主题方面,标题“黄昏”为老人找不到香皂创造了环境缘由,故能展现故事中各个人物的形象,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答案:①小说的题目“黄昏”有两层含义。

一个是真实的时间,海德公园的黄昏,另一个是葛尔特茨比所认为的失败的时刻;②黄昏,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模糊昏暗的背景;③因为黄昏,才使得老人不能及时发现自己丢失的香皂,“我”没看到座位下的香皂,而年轻人也因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我“识破”,情节出现转折起伏;④因为黄昏,才能在老人找寻香皂的过程中最终展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三、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尾。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

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

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点)结论应从作者(或作品)和读者两方面加以概括,答到“留白”和“参与”类的意思即可。

如“留白”也可表述为“留给一定空间(想象空间)”“留下悬念”等,“参与”也可表述为“读者自己思考(思索、发散思维)”等。

两者的顺序不论。

如只用一句话表述,但包含了两方面意思也算对,如“文学作品要留给读者自我思考、抒发见解的空间”。

答案:(示例)文学作品要有留白,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
10.(创新题)下面是一条表示祝福的手机短信,但却让人看了觉得不舒服,请你更换画线部分的内容,使短信既保持形象生动的特点,又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祝你:快乐①像假货越来越多,苦恼②像利息越来越少,收入③像艾滋病涨势如潮,幸福④像苍蝇紧紧围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如山涧的溪流源源不绝②如雨后的乌云无踪无影③如春天的竹笋节节拔高④如清新的空气和你相伴到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