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课堂2019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件:2-7-21生物进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 变化后生物和 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
改变,量变,仍属于 原来生物关系 质变,属于不同的物种
一个物种
联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 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 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
(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
(8)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
(9)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
(10)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质是基因 频率的定向改变。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A.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而各种基因型 频率之和也等于1。 B.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 子的频率。 ②已知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设某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的基 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pq。
D [人体的免疫力是人体本身的一种防御机能,是由人体的 免疫系统决定的,抗生素不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抗生素的 使用不会引起细菌的变异,且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抗 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但未必会产生新物种。]
2.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 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 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 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 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 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 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 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 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判一判]
(1)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但生物与环境 之间只能单向选择,不能共同进化。
(×)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关键点击]
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 (1)比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2)种群基因库是不断变化的。
(√)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判一判]
(1)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2)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3)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
(5)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演练提升] 3.(2019·北京卷)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
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 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 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B [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 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 蝠的竞争,A、C、D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 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 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由题目无法判断。]
A.55%和32.5% C.45%和42.5%
B.55%和42.5% D.45%和32.5%
()
B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 率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 +50%×1/4=42.5%。]
物种的形成 [关键点击]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
公式 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 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
的总数×100%
×100%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
外延
因频率的改变
频率不一定改变
(2)计算规律 ①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有 N 个个体的种群,AA、Aa、aa 的个体数分别为 n1、n2、n3, A、a 的基因频率分别用 PA、Pa 表示,AA、Aa、aa 的基因型频 率分别用 PAA、PAa、Paa 表示,则: PA=2n21+N n2=nN1+12×nN2=PAA+12PAa Pa=2n23+N n2=nN3+12×nN2=Paa+12PAa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 可育后代 的一群 生 物。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的现象。包括生殖隔离 和 地理隔离 。 (3)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 、 自然选择 及 隔离 。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 。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同种生物 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种群也是 繁殖 的基本单位。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基因 ,叫做这个 种群的基因库。 (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等位基因 数的 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 的改变。
[演练提升] 1.(2019·太原模考)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
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体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 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 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 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 新的“耐药性”病菌 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是抗生 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解惑】 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 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 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变化。生物进化 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 生物 之间及 生物与环境 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 基因 多样性、 物种 多样性 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 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 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 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
第二十一讲 生物进化
[回扣基础]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项目
自然选择
①过度繁殖 ② 生存斗争 ③遗传变异 主要观点
④ 适者生存
贡献
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提出了合理 的解释 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 多样性 的形成
不足
①对 遗传变异 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 个体 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 渐变 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 发现象
[误区警示] 1.不能正确区分物种和种群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2.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而物种的形成是以 生殖隔离为标志的,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解题技巧】 (1)突变与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 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抗药个体的形成不是农药诱导产生的:在喷施农药之 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 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 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3)物种与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 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演练提升]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 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 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 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 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 率,得出结沦。
[误区警示]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时期,但不一定要经过地 理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 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解题技巧】 ①判断生物进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说明生物进化了。 ②判断物种形成的依据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 ③进代并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但物种的形成必须经 过进化。
实验二十一 人工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关键点击]
热点材料 现在的许多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都起源于野生类群。
它们在人们有计划的选择下,使有益于人类的变异逐渐积累 和增强,实际上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人工选择有三个要素: 一是有变异存在;二是这种变异能够遗传;三是人类对变异 可以选择,三者缺一不可。选择的实质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 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 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 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 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 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物进化 的是 中性突变 的积累,而不是 自然选择 。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优化落实]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判一判]
(1)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适 者生存是选择的结果。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和染色体 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 突变 ),可遗传变异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生物的变异是 不定向 的。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经过长期的 自然选择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断被淘 汰,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种群的 基因频率 发 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 适应环境 的方向不断进化。
基因频率改变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 变化后生物和 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
改变,量变,仍属于 原来生物关系 质变,属于不同的物种
一个物种
联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 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 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
(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
(8)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
(9)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
(10)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质是基因 频率的定向改变。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A.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而各种基因型 频率之和也等于1。 B.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 子的频率。 ②已知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设某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的基 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pq。
D [人体的免疫力是人体本身的一种防御机能,是由人体的 免疫系统决定的,抗生素不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抗生素的 使用不会引起细菌的变异,且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抗 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但未必会产生新物种。]
2.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 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 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 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 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 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 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 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 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判一判]
(1)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但生物与环境 之间只能单向选择,不能共同进化。
(×)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关键点击]
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 (1)比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2)种群基因库是不断变化的。
(√)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判一判]
(1)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2)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3)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
(5)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演练提升] 3.(2019·北京卷)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
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 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 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B [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 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 蝠的竞争,A、C、D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 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 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由题目无法判断。]
A.55%和32.5% C.45%和42.5%
B.55%和42.5% D.45%和32.5%
()
B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 率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 +50%×1/4=42.5%。]
物种的形成 [关键点击]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
公式 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 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
的总数×100%
×100%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
外延
因频率的改变
频率不一定改变
(2)计算规律 ①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有 N 个个体的种群,AA、Aa、aa 的个体数分别为 n1、n2、n3, A、a 的基因频率分别用 PA、Pa 表示,AA、Aa、aa 的基因型频 率分别用 PAA、PAa、Paa 表示,则: PA=2n21+N n2=nN1+12×nN2=PAA+12PAa Pa=2n23+N n2=nN3+12×nN2=Paa+12PAa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 可育后代 的一群 生 物。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的现象。包括生殖隔离 和 地理隔离 。 (3)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 、 自然选择 及 隔离 。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 。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同种生物 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种群也是 繁殖 的基本单位。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基因 ,叫做这个 种群的基因库。 (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等位基因 数的 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 的改变。
[演练提升] 1.(2019·太原模考)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
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体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 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 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 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 新的“耐药性”病菌 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是抗生 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解惑】 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 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 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变化。生物进化 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 生物 之间及 生物与环境 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 基因 多样性、 物种 多样性 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 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 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 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
第二十一讲 生物进化
[回扣基础]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项目
自然选择
①过度繁殖 ② 生存斗争 ③遗传变异 主要观点
④ 适者生存
贡献
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提出了合理 的解释 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 多样性 的形成
不足
①对 遗传变异 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 个体 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 渐变 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 发现象
[误区警示] 1.不能正确区分物种和种群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2.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而物种的形成是以 生殖隔离为标志的,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解题技巧】 (1)突变与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 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抗药个体的形成不是农药诱导产生的:在喷施农药之 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 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 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3)物种与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 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演练提升]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 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 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 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 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 率,得出结沦。
[误区警示]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时期,但不一定要经过地 理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 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解题技巧】 ①判断生物进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说明生物进化了。 ②判断物种形成的依据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 ③进代并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但物种的形成必须经 过进化。
实验二十一 人工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关键点击]
热点材料 现在的许多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都起源于野生类群。
它们在人们有计划的选择下,使有益于人类的变异逐渐积累 和增强,实际上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人工选择有三个要素: 一是有变异存在;二是这种变异能够遗传;三是人类对变异 可以选择,三者缺一不可。选择的实质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 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 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 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 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 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故D项错误。]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物进化 的是 中性突变 的积累,而不是 自然选择 。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优化落实]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判一判]
(1)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适 者生存是选择的结果。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和染色体 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 突变 ),可遗传变异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生物的变异是 不定向 的。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经过长期的 自然选择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断被淘 汰,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种群的 基因频率 发 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 适应环境 的方向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