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复习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①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答案】(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2)B
(3)不好。

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4)不重复。

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

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B
(6)C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2)、(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故答案为:(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垫。

(2) B;
(3)不好。

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更为恰当。

(4)不重复。

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

而“仔细”是一种状态,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 B;
(6) C;
【点评】(1)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2)、(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课外阅读
语文书
我不爱那小巧玲珑的玩具,不爱那漂亮时髦的服装。

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自豪地对你说: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

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5个春秋。

你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

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
(1)按“我爱语文书”,“我感谢语文书”,“我个心觉着的语文书”三个意思,在文中“//”分段。

(2)短文中第2、3、4自然段都是具体写________。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成语写下来。

①形容器物的小而精巧。

________ ②形常连续不断。

________
(4)写出一处写语文书作用的句子。

(5)本文的写法是()
①借物抒情②借物喻理③借物喻人
【答案】(1)2、3、4自然段为第一段;5、6自然段为第二段;7自然段为第三段。

(2)我爱语文书。

(3)小巧玲珑;源源不断
(4)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你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

(5)①
【解析】【分析】(1)按段意划分段落比起直接给段文分段容易些,解答时带着问题读短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2)解答此题时结合第一段段意可知短文中第2、3、4自然段都是具体写我爱语文书。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短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2、3、4自然段为第一段;5、6自然段为第二段;7自然段为第三段。

(2)我爱语文书。

(3)①小巧玲珑②源源不断;
(4)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5)①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给短文划分段落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2、3、4自然段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②多好的一片空地。

花工们在花坛里种些什么呢?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

人们一如既往地走过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有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⑥可是有一日,有几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间,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紧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

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坚硬”指的是:________
②“柔软”指的是: ________
(2)在第⑩段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请仔细阅读短文,思考文中的白玉簪花究竟美在哪里。

(4)阅读短文,说说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

;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

(2),,;,,。

(3)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

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

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奋发向上,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这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有钱可以买来塑料袋,但买不来洁净的生活环境。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①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

②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

(2),,;,,。

(3)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

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

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奋发向上,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这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有钱可以买来塑料袋,但买不来洁净的生活环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课外阅读。

________
①春天,刚下过雨,母亲从外面回来,带回来一株细细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栽进门前的菜地里。

问是什么,母亲说,不知道,路上捡的。

②这株幼苗,就这样在小菜园里安家了。

它的叶子和茎都是暗红色的,很像红觅菜,我很怀疑那只是株被人从地里拔出来的野草,却被母亲像宝贝一样宠着。

母亲喜欢花草,房前屋后.种满了她从田间地头,或者邻居家移植过来的花草。

花很普通,不过仙人掌、凤仙花、向日葵之类的,多数甚至叫不出名字来。

母亲却很爱惜,浇水,施肥,松土,一点儿不懈怠。

③从春末到晚秋,花儿(),一串串的,将整个园子都衬得()。

④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料,小苗开始飞快地长高,变壮。

桃花开罢,牡丹谢了,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地成长。

淘气的小侄,每天都要跑去和它比个头,到膝盖了,到腰间了,终于有一天,小侄哭丧着脸跑去跟母亲告状:“奶奶,我怎么长这么慢啊,它都比我高了!”母亲笑了。

⑤我几乎断定,它不过是株不会开花的草,几乎都要拔掉它,却被母亲拦住。

母亲说,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一定要开花,难道你没发现,其实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啊。

⑥忽然有一天,我早晨起床锻炼,经过菜园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有鲜亮的红色,一闪一闪得晃我的眼,走近,原来竟是那株草。

啊,它终于开花了!待仔细看去,却不是花,只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

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的花呢。

⑦我在心中止不住地惊叹: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慌忙叫母亲来看,母亲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
⑧此后,它新长出的叶子,全都是灿烂的红色,如同经霜的枫叶,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倒让院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

每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惊讶于它的开花方式。

⑨是啊,如果一株草有了开花的心,它的叶子也会变成灿烂的花啊!它终于用了这样一
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虽然,我仍然不知道它的名字。

(1)联系文章结尾,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选择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娇艳欲滴蛇紫嫣红烂漫多姿
(3)对母亲从路上捡回来的那株幼苗,“我”的心理经历了如下变化:
________→是株不会开花的草→________
(4)文章第④自然段写了淘气的小侄与“它”比高的细节,文中的“它”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最正确的是()
A.这草,从一开始就有了将叶子开成绚烂的花的决心。

B.以物喻人,只要人们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即使是野草,即使是普通的凡人,也一样有所作为的。

C.即使叶子火红,但毕竟还只是草,仅有一颗心是不能达成愿望的。

【答案】(1)开花的心
(2)姹紫嫣红;烂漫多姿;娇艳欲滴
(3)怀疑是株野草;惊叹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
(4)它”指母亲从路上捡回来的那株幼苗。

作用:突出小苗长高、变壮的速度之快,使描写更加活泼生动,赞颂其勇于追梦的精神。

(5)B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开花的心;
(2)姹紫嫣红;烂漫多姿;娇艳欲滴;
(3)怀疑是株野草、惊叹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
(4)它”指母亲从路上捡回来的那株幼苗。

作用:突出小苗长高、变壮的速度之快,使描写更加活泼生动,赞颂其勇于追梦的精神。

(5)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
一。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课外阅读。

等鱼断气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

医生说喝鲫鱼汤可以消肿。

这可难住了父亲一那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

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

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

“黑市”买卖是不合法的。

但是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

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全消。

医生却说:“浮肿未退,继续。

”父亲一听,傻了。

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

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

“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

母亲让我去找。

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

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

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

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死鱼只要四五毛一条。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了已经!”然而父亲还没完。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

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条鱼,快断气了呀!”
十来天后,父亲病了。

他派我去蹲守。

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

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

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____________。

(1)结合语境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黑市:________
仗义每多屠狗辈: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一定要活鱼吗?”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父亲没弄清楚到底要什么鱼。

B.父亲感觉没必要买活鱼。

C.父亲感觉买活鱼手头很困难。

D.父亲对医生的要求不满。

(3)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作者内心的情绪,补充结尾。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以“等鱼断气”为题的理由,至少两点。

【答案】(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

;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在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要事情,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在续写时紧扣所给原文的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续写部分与原文有机结合,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在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 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要事情,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主要是考查续写结尾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文学类文本阅读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邓为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

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

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

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

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

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

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

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

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

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

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

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

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⑪我的泪就落下来。

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⑫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

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⑬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

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⑭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

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⑮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⑯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

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⑰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

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⑱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

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⑲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

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

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⑳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㉑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

我们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㉒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正如父亲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