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白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白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
①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时在夔州。

②诛求:征求,征收。

⑴首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描写白帝城,请作简要说明。

(2分)
⑵分别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4分)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4分)
【参考答案】:
⑴以城门云气翻滚、城下大雨倾盆(1分),衬托白帝城的高(1分)。

⑵颔联描写了江水奔腾、林荫昏暗的自然景象(2分),颈联描写了一幅土地荒芜、山村寥落的社会景象(2分)。

⑶选取“寡妇”典型人物和“痛哭”典型情景(2分),形象刻画了百姓惨遭官府剥削的悲惨生活(1分),表达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

附加注释:
白帝:即白帝城。

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倾盆。

形容雨极大。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

归马:从事耕种的马。

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失声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翻译: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

峡江急流的吼声象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罢,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赏析】:
这首诗,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

白帝城,位于夔州东五里的白帝山上,汉末公孙述据蜀称帝时建造,下临大江,地势险要。

首联,使用民歌复踏句法,描写白帝城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的奇景。

白帝高踞于山头,登城望,只见云雾翻滚,从城内倾泻而出。

低头俯瞰,城下暴雨急骤,有如翻盆倾泻。

这两句表面写云雨,实际在突显白帝城之高。

因为白帝高耸云端,云雾缭绕,暴雨到来时,才能出现人在云雾中,雨从双足落的奇观。

颔联紧承前景具体描述。

“高江急峡”,不仅说明白帝一带地势高危,江水由此向东,悬流直下,而且两岸高山,江流狭窄,奔腾呼啸,加上急风骤雨,江水陡涨,水位加高,江流湍急,争相奔涌,白浪滔天,有雷霆万钧之势,万马奔腾之状。

一个“斗”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声惊天动地的壮观情景。

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无光、阴霾蔽日:“翠木苍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泽,高峡两侧,显得一派昏暗。

以上两联,写云雨变幻,暗示了时代动乱、阴霾蔽日的现实,为下文表现破败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铺垫。

颈联,笔锋一转,境界陡变,与急骤猛烈的风雨景色形成鲜明对照。

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眼前是荒芜空旷的土地,一匹疲惫懒散的归马,在荒原上闲蹓。

山村之内比荒原更显清冷,人烟寥寥,从前的千户中如今只剩下百户,这情景怎不叫人触目惊心。

景象如此凄凉悲惨,乡村如此荒芜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

这自然地使诗人注意到了“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的社会现实。

“诛求”,就是横征暴敛。

多少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妇,本来就已是孤苦无依,仅有的一点维持生计的粮食、什物,遭到官府横征暴敛,被搜刮净尽,秋收季节,村里却传来阵阵哭声,哭声悲恸欲绝,哀号遍布原野。

“何处村”,是说明哭声来自哪里,并
不清楚,但可知处处有人恸哭,哀鸿遍野,悲怆凄凉。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