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精选教学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吾执笔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当 唪唪,攲枝水上,当复驾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 苙。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於树下,延於砖祴 (gāi),搤(è)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几株。燠(yù)热 之时,而可摘菱冣(zuì)菂,爇之为饘(zhān),以 奉亲房。
——谈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 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高中三年要掌握32个 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网法,下 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北国井冞(shēn),阵主复至,当与孔 张俱歾(mò)。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叹息。 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诮(qiào)己而诼共工。未之可也。 闤闠所趋,不可恈恈。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然行 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娿(ān ē)之徒,弃不
言罢,步至中庭,仰目青云,纵情高诵《滕王阁 序》,凡七百一十七言,无一错漏,“其言皆若出于吾 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渔舟唱晚,音犹盈耳; 落霞秋水,景若在眸。同窗瞑目侧听,如醉如痴,疾声 赞曰:“善哉!君之文言高于余远矣。文言之路修远兮, 吾将步君之后尘而求索。”言毕,握手相视而笑。
余是以悔悟:“陈腐”之说,实属狂言;文言瑰宝,
余每习一古文,必撷其名句佳章,察其炼字用典之传 神、平仄音韵之优美、结文构章之艺术。久之,所得颇丰。 每有余暇,则凝神默想,若身临其境,逸兴遄飞,舒啸放 歌,滋可乐矣。
然则师诸子以知进德修业之道,从忠良而明治国安邦
之策。喜子安之所喜,悲右军之所悲,感介甫之所感,叹 昌黎之所叹,展义骋情,酣畅淋漓。同史迁稽兴衰成败, 纵观古今;共苏子适清风明月,笑对人生,赞曰:“乐哉! 快哉!”
今北方久熰(ōu),瀵(fèn)氿(guǐ)甃(zhòu)眢(yuān), 坌(bèn)坲坲(fó),焘天幠(hū)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 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尽走。欲苫(shàn) 不能,啼口立(同泣)啾啾。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zhuó)楩(pián)焚樟,岵(hù)之为屺(qǐ), 睇眄(miàn)之下,万山尽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为 竹著。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尽化 柈(pán)馐。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u)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徕贾,以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 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 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 强阅读能力。
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有(高考必考,
因而碰到后要归纳到积累本上):
之、乎、者、而、何、其、且、所、 为、焉、也、以、因、于、乃、若、 与、则
英雄功烈,催人奋进;睿语名言,励人雄起; 史迁鸿雁,坚毅乃见;荀子劝学,求知向善; 李密上表,孝道饱含;十思谨记,九德绵绵; 羲之妙笔,生死精辨;渊明高义,弃官还田;
不耻相师,青出于蓝;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相如机智,护国周全;廉颇负荆,义薄云天; 襄公假义,子鱼论战;滕阁高谈,赤壁浩叹; 经典云集,片纸难完,读之悟之,受益无限。 自此,余之学习方登堂矣。 读之愈博,其感愈多,而其思愈深。思之既久,豁然
自《孟子二章》至《论语十则》,余饱习修身治学
之道,自《岳阳楼记》至《滕王阁序》,余尽享才华横 溢之美,自《五人墓碑记》至《报任安书》,余深受仁 人志士之励。余处古诗文之天地,与文言佳作共舞,感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豪情壮志, 慨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害达情 怀,羡《出师表》之赤胆忠心,慕《陋室铭》之超凡境 界,悲司马迁之乖违命运,哀陶渊明之怀才不遇。修品 行,炼思想,冶性情,励心志,日积月累,收益良多矣!
其价无穷。青史英烈,历终生而长思;哲人箴言,度百 年而永铭。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先贤赐余之无尽藏 也!良机不逢,叹“应试”而无奈;名师既遇,修人文 以何难!心有所悟,欣然忘食以书志;学有所成,慨然 废寝而写怀。余为斯文,既述独到之悟,并以为“诵读 文言”明效之验也。
朱子读书法 朱子即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他是我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状。 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 (jiān jiā)。每啮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 (qun,同狡兔,见韩愈之《毛颖传》)之三窟也。方彼之 时,窋(zhú)诧之态,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见也。
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直接教导学 生,还整理编著教材,一生没有放弃过教育活动。 他非常注重读书治学的方法,他在《孟子集注》 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 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说明做任何事都有 一定的方法,教有教法,学有学法。离开了具体 的方法,教师则“无以教”,学生则“无以学”。 关于读书之要,他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 精思”的原则,对后来极有影响。他的学生把他 的读书方法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 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 力,居敬持志。
婟(hù)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tuǎn),
柳榆其秝(lì)。苾葌柅柅游屮(chè)葳蕤,见柳而 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dai)之车,斐 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qiú),鸟不惊 人,鲋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今其 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 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 进行。熟读精思,指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维 相结合的原则。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 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己体察,指读 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着 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擞精神,下苦功夫,花 大力气。居敬持志,指读书要有专静纯一的 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朱子读书法对于今 天的人们仍是足资借鉴的。
成文,虽颇历艰难,然余已颇得文言三味。今为此文,且 自勉曰:“余文言之学非独登堂,且已入室矣。”
文言之悟 初学文言,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劳而无功,私欲废
止。因语人曰:“陈腐之言,何用之有!”期年之后,始 痛悔黄发无知,出言不逊。既惭吾齿尚幼,无以咀嚼古文 之英华;亦愧吾智尚愚,无以领悟古人之精神。所幸吾师 有教无类,弟子病未膏肓。赖晨钟而惊梦,感白驹以惜秒, 追东方之旭日,行吾生之蜕变。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 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主要有:破音异读、 通假异读、古音异读。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 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 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 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 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顿悟:为文之道,贵在为人。欧阳修借古讽今,析青史以 示君;范仲淹忧国忧民,记名楼而励友;韩昌黎怀才不遇, 著《马说》以抒情;刘禹锡洁身自好,铭陋室以德馨。故 《文心雕龙》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 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其言与大师为文,岂非源于一理 欤?
反思期年文言之学,由初时之言而不文至今日之落笔
此予习古文之所得也。
熟读精思,登堂入室 初中学文言,同窗多厌之,而余独喜其语言之练达流
畅、韵脚铿锵、入口琅琅,故甚爱读之。然文中之妙笔、 作者之胸臆,一概不知——余之学文言仅入门矣。
高中幸得先生教余以《朱子读书法》,方知昔日之学
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虽漫朗诵读,难得文章之 精髓。余乃力思其文,果见其效:既得文言词法句法之浸 润,亦受古代灿烂文化之熏陶。
向予处世,成则喜,败则忧,顺则浮,舛则 躁,欲成大事,实乃笑谈也!余甚是苦恼。于是 乃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方顿悟治学之道: 踏实务真,勤学勤勉。故乃信心大增,雄心重振: 成则奋,败则励,顺则勇,舛则前。
三、积累 四、迁移 五、推测 六、验证
体悟文言 余习文言期年,诗词歌赋典章史籍,已诵千言。登
高自卑,循序渐进,乃徐有得。至于今日,乃以文言记 之,兴如之何!
然顾往昔,文言肇始,学途多舛,举步维艰。目得
之而心不至,言虽解而理难明。望“之乎者也”而惶惶 焉;临“孔孟老庄”而茫茫然,叹曰:“悲哉!哀哉!”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高考考试说明中列出六项需要掌握的内容: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 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较难理解的有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
一、诵读(《古文观止》等)
二、领悟(一言心得,即在熟读精 思后,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做 “一言以蔽之”的书面表达。要求有 三:真实,不写假话;准确,不写错 话;生动,不写死话。即精诚、精确、 精彩。)
弃小义雪大耻就极刑而无愠色, 处谤议铸鸿篇毁名节而无凌迟。 (卧薪草尝苦胆亡家国仍忧天下。)
太史公报任少卿书通狂惑表私心, 昌黎翁祭十二郎文衔哀痛致诚意。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译成现 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 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 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常见的实词要掌握哪些东西?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 累本上)。
或曰:吾辈较古人则已进步矣,现代文化较古文化则
已完善矣,而吾竟日习古文,亦复何用?此言差矣。古之 文章,言简意赅,而其中深刻之道理多流传至今,为今所 用;又有英雄事迹典故,广为世人所传诵,习之善莫大焉, 而又何疑乎?况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于古文,而晓五千年之文化,明为人之理,通处世之道, 何乐而不为?
至观于《朱子读书法》而后明其道,乃力行之: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虚心静虑,心眼专一。然则字字昭然,句句判然;明哲 之思,贤才之论,亦了然于胸矣。
夫古文者,铺采chi文,字字珠玑,斯诚中华古文化 之精华,百代千秋之资也。《文心雕龙》曰:“才高者 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 拾其香草。”诚如是也。读之吟之,思之志之,既品文 辞章法之精妙,亦览仁人庄士之明达。
丰其赀(zī)。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 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此天灾也?人祸也! 河海黟(yī)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 刂]竹,彍(guō)弮(juàn)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 飞,蚁不得宭(qún),髬髵不见。此天灾也?人祸也!
翕合沴(lì)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 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 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以古为镜,以镜鉴已。效古人之得,戒古人
之失: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故曰: 读文言文,善莫大焉!
习古文之心得 古文者,文学之精髓也,古文化之见证也。习古文, 达文学修养之法也,弘文化遗产之道也。 今吾习古文之期年矣。初,每阅之,不得其道,不解
其意,脑中如乱绳一团,毫无头绪。而后乃以朱熹之《熟 读精思》之法习之,稍见成效。高声诵读,反复思之,久 之,则“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矣”。
驽马不舍,十驾之功;犊牛不怠,期年有获。一日,
昔日同窗过余曰:“近悉足下诵读文言期年矣,所悟何 在?”余脱口对曰:“文言乃聚古代文学之精粹,集骚人 墨客之文采,不可不通;亦为华夏文化载体,述上下五千 年之文明,不可不修;更涵志士仁人为人冶学之至理,不 可不悟。其学术之价值,历千秋足以不朽;其育人之功效, 经万世犹可常青。此诚我中华骄傲于世界者!余有幸习之, 不胜受恩感激。”
亦苦亦甜,苦尽甘来。劳神慎究,始解文辞之真意;
苦思冥想,方悟行文之深藏。熟读精思,博闻广志,斯诚 能深谙于心,力行于学,则智明行圣、达材成德可计日而 待也!
读文言文,善莫大焉 众所周知,文言文乃古文学之瑰宝,古文化之精髓。
然余以为:文言文乃古文人墨客真正豪情之体现,坎坷 命运之写照,富含思想伦理于其中,阐述真理,激励后 人,令人体味深长,受益匪浅。此乃余之所得也。
——谈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 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高中三年要掌握32个 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网法,下 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北国井冞(shēn),阵主复至,当与孔 张俱歾(mò)。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叹息。 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诮(qiào)己而诼共工。未之可也。 闤闠所趋,不可恈恈。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然行 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娿(ān ē)之徒,弃不
言罢,步至中庭,仰目青云,纵情高诵《滕王阁 序》,凡七百一十七言,无一错漏,“其言皆若出于吾 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渔舟唱晚,音犹盈耳; 落霞秋水,景若在眸。同窗瞑目侧听,如醉如痴,疾声 赞曰:“善哉!君之文言高于余远矣。文言之路修远兮, 吾将步君之后尘而求索。”言毕,握手相视而笑。
余是以悔悟:“陈腐”之说,实属狂言;文言瑰宝,
余每习一古文,必撷其名句佳章,察其炼字用典之传 神、平仄音韵之优美、结文构章之艺术。久之,所得颇丰。 每有余暇,则凝神默想,若身临其境,逸兴遄飞,舒啸放 歌,滋可乐矣。
然则师诸子以知进德修业之道,从忠良而明治国安邦
之策。喜子安之所喜,悲右军之所悲,感介甫之所感,叹 昌黎之所叹,展义骋情,酣畅淋漓。同史迁稽兴衰成败, 纵观古今;共苏子适清风明月,笑对人生,赞曰:“乐哉! 快哉!”
今北方久熰(ōu),瀵(fèn)氿(guǐ)甃(zhòu)眢(yuān), 坌(bèn)坲坲(fó),焘天幠(hū)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 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尽走。欲苫(shàn) 不能,啼口立(同泣)啾啾。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zhuó)楩(pián)焚樟,岵(hù)之为屺(qǐ), 睇眄(miàn)之下,万山尽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为 竹著。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尽化 柈(pán)馐。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u)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徕贾,以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 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 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 强阅读能力。
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有(高考必考,
因而碰到后要归纳到积累本上):
之、乎、者、而、何、其、且、所、 为、焉、也、以、因、于、乃、若、 与、则
英雄功烈,催人奋进;睿语名言,励人雄起; 史迁鸿雁,坚毅乃见;荀子劝学,求知向善; 李密上表,孝道饱含;十思谨记,九德绵绵; 羲之妙笔,生死精辨;渊明高义,弃官还田;
不耻相师,青出于蓝;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相如机智,护国周全;廉颇负荆,义薄云天; 襄公假义,子鱼论战;滕阁高谈,赤壁浩叹; 经典云集,片纸难完,读之悟之,受益无限。 自此,余之学习方登堂矣。 读之愈博,其感愈多,而其思愈深。思之既久,豁然
自《孟子二章》至《论语十则》,余饱习修身治学
之道,自《岳阳楼记》至《滕王阁序》,余尽享才华横 溢之美,自《五人墓碑记》至《报任安书》,余深受仁 人志士之励。余处古诗文之天地,与文言佳作共舞,感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豪情壮志, 慨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害达情 怀,羡《出师表》之赤胆忠心,慕《陋室铭》之超凡境 界,悲司马迁之乖违命运,哀陶渊明之怀才不遇。修品 行,炼思想,冶性情,励心志,日积月累,收益良多矣!
其价无穷。青史英烈,历终生而长思;哲人箴言,度百 年而永铭。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先贤赐余之无尽藏 也!良机不逢,叹“应试”而无奈;名师既遇,修人文 以何难!心有所悟,欣然忘食以书志;学有所成,慨然 废寝而写怀。余为斯文,既述独到之悟,并以为“诵读 文言”明效之验也。
朱子读书法 朱子即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他是我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状。 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 (jiān jiā)。每啮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 (qun,同狡兔,见韩愈之《毛颖传》)之三窟也。方彼之 时,窋(zhú)诧之态,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见也。
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直接教导学 生,还整理编著教材,一生没有放弃过教育活动。 他非常注重读书治学的方法,他在《孟子集注》 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 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说明做任何事都有 一定的方法,教有教法,学有学法。离开了具体 的方法,教师则“无以教”,学生则“无以学”。 关于读书之要,他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 精思”的原则,对后来极有影响。他的学生把他 的读书方法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 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 力,居敬持志。
婟(hù)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tuǎn),
柳榆其秝(lì)。苾葌柅柅游屮(chè)葳蕤,见柳而 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dai)之车,斐 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qiú),鸟不惊 人,鲋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今其 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 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 进行。熟读精思,指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维 相结合的原则。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 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己体察,指读 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着 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擞精神,下苦功夫,花 大力气。居敬持志,指读书要有专静纯一的 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朱子读书法对于今 天的人们仍是足资借鉴的。
成文,虽颇历艰难,然余已颇得文言三味。今为此文,且 自勉曰:“余文言之学非独登堂,且已入室矣。”
文言之悟 初学文言,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劳而无功,私欲废
止。因语人曰:“陈腐之言,何用之有!”期年之后,始 痛悔黄发无知,出言不逊。既惭吾齿尚幼,无以咀嚼古文 之英华;亦愧吾智尚愚,无以领悟古人之精神。所幸吾师 有教无类,弟子病未膏肓。赖晨钟而惊梦,感白驹以惜秒, 追东方之旭日,行吾生之蜕变。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 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主要有:破音异读、 通假异读、古音异读。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 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 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 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 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顿悟:为文之道,贵在为人。欧阳修借古讽今,析青史以 示君;范仲淹忧国忧民,记名楼而励友;韩昌黎怀才不遇, 著《马说》以抒情;刘禹锡洁身自好,铭陋室以德馨。故 《文心雕龙》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 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其言与大师为文,岂非源于一理 欤?
反思期年文言之学,由初时之言而不文至今日之落笔
此予习古文之所得也。
熟读精思,登堂入室 初中学文言,同窗多厌之,而余独喜其语言之练达流
畅、韵脚铿锵、入口琅琅,故甚爱读之。然文中之妙笔、 作者之胸臆,一概不知——余之学文言仅入门矣。
高中幸得先生教余以《朱子读书法》,方知昔日之学
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虽漫朗诵读,难得文章之 精髓。余乃力思其文,果见其效:既得文言词法句法之浸 润,亦受古代灿烂文化之熏陶。
向予处世,成则喜,败则忧,顺则浮,舛则 躁,欲成大事,实乃笑谈也!余甚是苦恼。于是 乃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方顿悟治学之道: 踏实务真,勤学勤勉。故乃信心大增,雄心重振: 成则奋,败则励,顺则勇,舛则前。
三、积累 四、迁移 五、推测 六、验证
体悟文言 余习文言期年,诗词歌赋典章史籍,已诵千言。登
高自卑,循序渐进,乃徐有得。至于今日,乃以文言记 之,兴如之何!
然顾往昔,文言肇始,学途多舛,举步维艰。目得
之而心不至,言虽解而理难明。望“之乎者也”而惶惶 焉;临“孔孟老庄”而茫茫然,叹曰:“悲哉!哀哉!”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高考考试说明中列出六项需要掌握的内容: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 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较难理解的有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
一、诵读(《古文观止》等)
二、领悟(一言心得,即在熟读精 思后,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做 “一言以蔽之”的书面表达。要求有 三:真实,不写假话;准确,不写错 话;生动,不写死话。即精诚、精确、 精彩。)
弃小义雪大耻就极刑而无愠色, 处谤议铸鸿篇毁名节而无凌迟。 (卧薪草尝苦胆亡家国仍忧天下。)
太史公报任少卿书通狂惑表私心, 昌黎翁祭十二郎文衔哀痛致诚意。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译成现 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 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 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常见的实词要掌握哪些东西?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 累本上)。
或曰:吾辈较古人则已进步矣,现代文化较古文化则
已完善矣,而吾竟日习古文,亦复何用?此言差矣。古之 文章,言简意赅,而其中深刻之道理多流传至今,为今所 用;又有英雄事迹典故,广为世人所传诵,习之善莫大焉, 而又何疑乎?况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于古文,而晓五千年之文化,明为人之理,通处世之道, 何乐而不为?
至观于《朱子读书法》而后明其道,乃力行之: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虚心静虑,心眼专一。然则字字昭然,句句判然;明哲 之思,贤才之论,亦了然于胸矣。
夫古文者,铺采chi文,字字珠玑,斯诚中华古文化 之精华,百代千秋之资也。《文心雕龙》曰:“才高者 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 拾其香草。”诚如是也。读之吟之,思之志之,既品文 辞章法之精妙,亦览仁人庄士之明达。
丰其赀(zī)。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 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此天灾也?人祸也! 河海黟(yī)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 刂]竹,彍(guō)弮(juàn)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 飞,蚁不得宭(qún),髬髵不见。此天灾也?人祸也!
翕合沴(lì)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 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 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以古为镜,以镜鉴已。效古人之得,戒古人
之失: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故曰: 读文言文,善莫大焉!
习古文之心得 古文者,文学之精髓也,古文化之见证也。习古文, 达文学修养之法也,弘文化遗产之道也。 今吾习古文之期年矣。初,每阅之,不得其道,不解
其意,脑中如乱绳一团,毫无头绪。而后乃以朱熹之《熟 读精思》之法习之,稍见成效。高声诵读,反复思之,久 之,则“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矣”。
驽马不舍,十驾之功;犊牛不怠,期年有获。一日,
昔日同窗过余曰:“近悉足下诵读文言期年矣,所悟何 在?”余脱口对曰:“文言乃聚古代文学之精粹,集骚人 墨客之文采,不可不通;亦为华夏文化载体,述上下五千 年之文明,不可不修;更涵志士仁人为人冶学之至理,不 可不悟。其学术之价值,历千秋足以不朽;其育人之功效, 经万世犹可常青。此诚我中华骄傲于世界者!余有幸习之, 不胜受恩感激。”
亦苦亦甜,苦尽甘来。劳神慎究,始解文辞之真意;
苦思冥想,方悟行文之深藏。熟读精思,博闻广志,斯诚 能深谙于心,力行于学,则智明行圣、达材成德可计日而 待也!
读文言文,善莫大焉 众所周知,文言文乃古文学之瑰宝,古文化之精髓。
然余以为:文言文乃古文人墨客真正豪情之体现,坎坷 命运之写照,富含思想伦理于其中,阐述真理,激励后 人,令人体味深长,受益匪浅。此乃余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