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的淬炼——中国装甲兵的早期发展与作战思想演变(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忧外患的淬炼——中国装甲兵的早期发展与作战思想演变(五)
作者:王立本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11期
王立本中国台湾
出身冯玉祥西北军的将领耿耀张,是中国军人当中较早对于建立陆军装甲兵有所建树与思
考的。

其在西北军任少将旅长时得到冯玉祥的支持,前往英国学习战车相关知识。

而后回国,
于1934年至防空学校担任教官,陆续发表《军用汽车学》、《汽车之基本设计》两书,并向该校教育长黄镇球,以及兵工署长俞大维、财政部长孔祥熙等人提出建议,必须购买装甲战车建
立装甲部队,以早日跟上世界潮流。

1936年其被孔祥熙推荐至驻德使馆工作,协助当时负责向
德国购置军火的商务参赞谭怀远(谭延闿之子)处理相关工作,并与当时也在纳粹德国学习军事
的蒋中正之子蒋纬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到了抗战前夕的1937年春,耿耀张还多次建议交辎学校教育长徐庭瑶,要赶紧建议高层加紧购买车辆,以扩大装甲兵的规模,提升中国陆军的机动
战力,如此方能应付与日本的战事。

耿耀张的经历对中国陆军建构装甲兵极其作战理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开端,但他并未真
正主其事,故影响只能说有限。

不过,我们今日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府组建装甲兵稍微有成,有两人的理论是最早较为有系统地对装甲兵的建立问题加以思考,并且渐成一家之言的。

其一是前面所讨论过的装甲兵之父徐庭瑶,其二是当时中国的著名军事
理论家与教育家、担任过保定军校校长与国民党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蒋方震。

徐庭瑶对于装甲兵建军以及作战理论的建构
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徐庭瑶对于中国装甲兵教育体系建立的贡献,现在再来看他对于装甲
兵建军以及作战理论的建构。

徐庭瑶于1934~1935年间率团出国考察欧美列强的陆军发展,回国之后曾就中国陆军机械化的问题撰写了60余万字的心得报告呈于蒋中正。

这篇报告的内容无法见得,但是徐庭瑶于日后陆续完成不少有关建立装甲兵,以及装甲兵作战理论的著作,如
《一元兵论》、《机械化军备论》、《建设机械化部队各种先决问题》、《机械化军备与中国
国防》、《装甲部队战术特性》、《战车兵操典》、《战车军官必携》、《机械化部队作战纲要》、《各兵种与战车协同纲要》、《机械化大单位之编组》、《闪击战与今后之军备》等近
20种书籍、手册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著作中得知此时期他的思想体系。

首先,徐庭瑶认为今后中国陆军必须朝向“一元兵”的建军方向来发展。

何谓一元兵呢?
就是可以在战场上具备各个兵种的优点于一身的无敌兵种:
一元兵者,合诸兵于一体之部队,既以一个部队,代替步骑炮等兵种之任务是也。

那么这种新式的无敌兵种必须具备哪些特性呢?徐庭瑶也再加以进一步地阐述:
两军作战,无论攻防,必须决战,始可求以胜利,而作战之精神尤在速决,为速决所需之力,为动力而非静力,为活力而非死力,故须运动战始能达到速决之目的。

在运动战中,攻击
实为主要之战术,不明战争目的者,专从事物质破坏之残暴行动,使自己亦付相当之代价,实
属至笨之动作。

巧妙之方法,为以精神攻击代替物质攻击,以战略代替暴力,既施行意志攻击
是也。

意志攻击,不惟攻击敌之战斗兵意志,同时攻击敌之指挥官意志,亦攻击敌作战部队之
神经中枢,打击敌之要害是也。

意志攻击之动作如左:以神速与突然之动作,发为狂风暴雨激
流迅雷之势使敌粹不及防。

(1)攻击点每日变更,作战方法常变换,一切动作常出乎敌人意料之外,迫敌时时改变其计划以为应付,甚至无法确定计划,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2)对于有依托之纵深阵地,则强攻而席卷之。

无依托之纵深阵地,则以奇袭手段,包围迂回之;攻击奏效后,则以迅雷之行动,穷追而捉捕之。

若欲实施以上之攻击动作,则非普通装备编组之部队所能胜任,必有待于特殊装备之一元
兵始能达其目的。

其实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徐庭瑶的概念中这一支决胜的王牌兵种为何了。

由以上的
陈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概念中所谓的“精神攻击”与打击敌人作战之“神经中枢”,与富勒在
其“1919年计划”所主张的打击敌军的大脑(指挥体系),藉以瘫痪敌人的作战能力,两者之
间有着惊人的类似。

我们不能肯定徐庭瑶是否有参考过富勒相关的主张,但是最起码可以肯定
他的主张与想法是符合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军事思想的。

所以,我们当然也可以知道在徐庭瑶心
中这支一元兵就是装甲兵:
战车实合诸兵为一体,而堪以称之为一元兵也。

谓今后战术计,唯有建设战车部队始足以
应国防之需要。

建设战车部队,同时普通诸兵连合部队,亦须改善其装备,俾战斗时,战车部
队专任攻击,有如斧韧之劈物,诸兵连合部队,追随其后,使呈斧背之加力作用,并担任攻略
地区之占领,以维持既得之胜利,必各发挥其效能;此则今后建军,所应着眼者也。

我们前面提过再后来二次大战期间率领德军装甲兵踏平大半欧洲的古德里安所主张的:装甲、运动、火力三大装甲兵的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中,徐庭瑶所特别强调的为运动与火力,似
乎在其观念中这样的王牌兵种的装甲防护已自不待言了。

首先是机动(运动)性上,我们前面
已经提过在他的观念中装甲兵是陆军攻击时的主力,其它兵种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跟上装甲兵
前进的速度,如此整体威力方能发挥;而这也是各国陆军发展的趋势,所以徐庭瑶不但主张要
建立装甲兵,还希望陆军能够完全地机械化:
自内燃机应用于作战后,以使攻击力急剧增强,战斗型态亦发生不可思议之变化,军事经
验与战术使用,亦随之改变;今日机械文明时代,国军装备必须机械化,实为应呼时代之趋向。

所谓军队机械化者,各兵种均按战车之速度,而以机械车辆装载之,俾能紧随战车前进之
装备是也。

世界战术家都认为阵地战非竭力避免不可,而为尔后所重视者,乃趋于运动战。

机械化部队,既为今后新型运动战最需要而有效之工具。

所以除了拥有机动力之外,徐庭瑶还认为必须把机动性与火力两个特点给结合起来,而机
动与火力则可以在不同状况下互为目的与手段:
火力与机动,两者为战斗力发生之主要因素,为作战时必须适合情况,使力机动之要求,
轻重有别,着力始可恰当。

因情况之不同,战术之要求亦不同。

以火力为目的时,则以机动为
手段,以机动为目的时,则以火力为手段。

火力机动因情况之不同而互为目的与手段……故各
级部队长对于所部任务之授与,务使目的手段容易判明而不致误用。

在战术的运用上,徐庭瑶认为装甲兵的攻击因为有机动与火力的两大优势,故必须充分利
用以抓住主动攻击的原则;并且应该避免正面攻击而采取其类似袭击的战术,而这种在敌人意
料之外的时间上并且快速打击在敌人所意想不到地区的主张与李德哈特间接路线的主张亦是不
约而同。

而当敌军溃退时应该猛烈追击以扩张最大的战果,绝对不使敌军有任何重建防线的可能,一直到他们完全崩溃为止:
狭正面攻击,大纵深突入,广区域包围,大规模歼灭,为装甲部队战术之典型。

机械化部队作战精神在于主动攻击,以主动兵器,实行主动战术,以精神威力,遂行钢铁
任务,作战要领为以周密之准备,果断之指挥,大胆之行动,紧密之协同,迅速之动作,发挥
惊人的特性,收获奇特之战果;于敌人尚未发觉本身危险时,即限于不可挽回之败局。

敌如溃退,既以猛烈之追击扩张最大战果,将敌一举而溃灭之。

装甲部队攻击有如黑夜打人,敌人若不能见,则须伸出左手往摸(摸索),摸着后即紧抓
不放(牵制),然后举起右手饱以老拳(攻击),以此为搜索、牵制、攻击三种连贯动作之战术。

此种战术,名为“搜”“扭”“揍”三字战术。

遇猝然发现之敌,无论前后左右情况如何,概须果断行动,把握机先,猛烈打击之,以取
得主动。

敌人一被发觉,无论其为主力或一部,迅速及破获消灭之,此种动作在任何情况下均属有利。

主动乃战术上最优越之有利行动,作战倘能取得主动,使敌成为被动,敌处处向我应付,
此时敌之预定作战计划既不能用,任何良好计划,均需放弃而暂顾目前,敌则变成专门应付之
无计划作战。

奇袭乃出其不意之巧妙战术,所谓出奇不意者,在敌人不预期之时间,不预期之地点,不
预期之方向,攻击敌人,使用此种巧妙战术,可以极低之代价,取得辉煌之战果,尤其现时装备,自动火器普遍增加,如用强攻伤亡甚重,因此战术更注意于奇袭。

作战只获得不彻底之胜利,只将敌人击退,敌人退至安全区域,补充整顿再行反攻,此种
遗留后患之胜利,实毫无价值。

真正之胜利,必须要求彻底。

须将整个之敌消灭而成为歼灭战。

击退敌人时,应毫无犹豫,独断的迅速追击,火力速度并用,使敌无喘息之机,不能获得
立足点再行抵抗,一举而溃灭之。

除了如何在战场上有效地运用机械化部队的特长而达到彻底歼灭敌人的效果外,徐庭瑶也
进一步地认为一个国家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其实就是一国重工业实力的具体展现。

他主张中国必
须要建立从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如此
方可藉由推动军队机械化进而达成国家整体的工业化的目标。

不过我们今日可以知道,徐庭瑶的装甲兵思想虽然基本上与西方的装甲兵思想原则上大体
是一致的,但是他的相关著作大多都是类似战车军官操典,或是战车兵作战守则一类的手册或
是小本书,对于纯军事学的理论性讨论并不太多,所以我们在讨论时难免因为欠缺一套完整的
理论架构以及思想体系而略显琐碎了一些。

当然,对于这位中国的装甲兵之父长期为建立装甲
兵的教育、作战、后勤等不同体系而累积的长足经验的价值,自然是不容许我们质疑的。

但是
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当时的中国有没有一位精于军事理论的专家,而他对于如何建构中国的装
甲兵而有所整体性以及更为具体性地规划与论述的?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蒋方震。

蒋方震建构中国的装甲兵规划与论述
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浙江省宁海县硖石镇人,早年也受到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倾向于立宪派。

后于1901年赴日本成城学校习军事,次年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就读,在校期间表现优异,于1903年与蔡锷等人同期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得到该届第一名,因此获得明治天皇亲自授与军刀的荣誉,并于当年在日本陆军步兵联队中担任了见习少尉。

1906年回国后
不久,又远赴当时公认的欧洲陆军最高学府,德国柏林的陆军大学进行深造,深得当时的校长
陆军元帅兴登堡的赏识。

毕业后,其在德国陆军中暂时担任上尉连长。

1910年正式归国任清廷
北京禁卫军管带(相当于中校营长),1912年底以少将官阶担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

其后他也参
加了蔡锷所领导的反袁“护国军”行动,并短暂任过四川督军。

他又在新直系孙传芳的五省联
军中担任参谋长,并且主持1925年金陵军校的建立。

1935年他担任国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期间,奉派游历意、法、德、英、美等国考察各国
军备发展与军事教育现况,以及吸取最新的军事知识。

回国后,立即受聘为庐山军官团担任总
教官,开始进入国府的军事决策核心。

不久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中与蒋中正、陈诚、顾祝同等要员同遭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的扣留,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累积的声望以及与少帅
的旧交,颇能于蒋、张之间发挥一些折冲的作用。

事变结束后,因为有了这次共患难的经验,
因此更加得到蒋中正的信任,不但时常征询他关于抗战与建军的相关问题,并继续在庐山军官
团中肩负培育国军中高阶干部的责任。

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蒋中正将他召赴南京,然后
又再度派赴欧宣传中国抗战,继续争取国际间的支持。

1938年春回国后又奉蒋中正之命代理陆
军大学校长,负责其所熟悉的军事教育工作。

武汉会战结束后,又开始为国府当局在各地巡回
对群众演讲抗战形势,巩固民心士气。

1938年底因为长期中外奔波而积劳成疾,心脏突发病逝
世于贵州宜山,享年57岁。

他对法国罗亚楚以及魏庚等人的运动战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而他于1936年所撰写的《最近法国之战见》一文,就是在探讨这种战术思想。

他认为一次大战时期的教训已经使得法国军人
相信由于火炮与自动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要从敌军的预设阵地的正面加以攻击的中央突破战
术已经不可能复见于今日,因为这样除了徒增伤亡之外并不能对于战争的胜利带来太大的帮助。

于是法国军事专家在当时认为未来较为可行的方案应该有两种,一是放弃攻势而采取纯守势的
作战方针,在国境上构筑最坚强的防御阵地。

但是蒋方震认为“欲求最后的胜利,非取攻势不可”,因为纯粹的守势只会造成自己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在战略部署上绝对不能采取完全的
守势;另一种是以运动战的方式为遂行战术的战略──侧翼作战。

蒋方震指出法国陆军在1921
年的《大单位作战教令》中提出了一种运动战的概念:
现在武器日见强大,防线日见巩固,可知将来战争状态,恐仍无异于当年大战时候,不过
从目前欧洲战备情况看来,可得到一种预测,既在战争的最初能用比较少数的军团,掩护己方
的大军集中,而破坏敌方大军的集中,这种军队可趁敌军尚未布置完竣的时机,利用很大的自
由空间,来表现它的机动武力。

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消极的,这种部队是为了掩护我方主力部队集结的佯攻,
或是当作诱饵部队,为我军主力争取时间。

其二是积极的,就是这种部队可以快速破坏敌军的
集结,为我军主力之后的攻势奠定下基础,甚至于其本身就可以是一支先发制人的进攻主力。

但是这两个目的都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必须是一支机动性极高的部队,必须能有效地
干扰敌军主力的部署,或是快速对敌军主动的打击。

而蒋方震很明显地是比较采取后者的作战
目的,所以他对运动战下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
一步一步从一个阵地压迫敌人到另一个阵地,而此敌人的势力也逐步削弱。

而这种思想在1930年代中期以后就更有实行的可能,原因是在于汽车、火车、装甲车辆等各种陆地运输工具的发达,使得今日的陆军在机动性上已经大为精进,已经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困难,过去陆军大部队移动的速度已经不适宜用来估算今日的部队。

人们如今以为军队的机械化与汽车化,给了地上战争一种新的节奏,其范围之大,为以前所想象不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