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ppt的使用--以《博雅汉语》中级第六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4-28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PPT的使用
———以《博雅汉语》中级第六课为例
齐 芳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
[摘 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上,PPT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使用,但PPT究竟有哪些功能,如何使用才能使功能最大化,都值得探讨。

本文针对PPT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PPT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辅助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PPT;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4)10-0124-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4.10-06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根据1969年Paivio提出的双编码理论:大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认知系统来处理不同的信息———来自语言经验的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心理表象系统)。

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信息,以字符为基本单位编码储存在文字记忆区,被词语激活。

非语言系统处理非语言信息,以心像为基本单位编码储存在图像记忆区,也在对应的语言记忆区留下一个文字对照版本,被物体或物体形象激活。

在提供的两条提示线索中,Image这种具象的形式编码更容易被提取,这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PPT中图片使用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PPT使用的问题(一)滥而不精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础———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和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进行两项或以上认知活动时,资源就会根据此多彼少的原则进行分配。

教师应该通过降低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选图要注意四个原则。

首先是唯一性。

世界上各种语言有着由客观事实决定的普遍的认知规律和普遍的逻辑推理方式,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趋同的认知语境和心理。

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说,一张图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

其次是功能性,汉语造词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功能造词。

比如在讲解镰刀时,可在旁边配一张农民使用镰刀收割小麦的图片。

再次是共鸣性,展示常见的人物和情景图片来产生共鸣,增强记忆。

最后是文化性。

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学习它的文化。

(二)华而不实
简单、清晰的PPT有利于学生学习。

漫画不适合,它以诙谐为主,学生的思路很可能偏离教学内容。

图片上不要出现文字提醒线索,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图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杂而无序
生词的呈现顺序是按照书本顺序还是意义关联,本文倾向于后者。

有联系的一组事物比杂乱无章的组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

比如在讲第六课时,本人把有关联的剪刀、镰刀、宝剑放在一起讲,让学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告诉学生它们的量词都是“把”。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PPT使用的建议(一)丰富词汇练习1.汉字练习
汉字是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作为词汇的基础,汉字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教学、用与之相似的图片、借助汉字古体字的形象等。

有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也可以抛开理据性,创造一种容易理解的方法教学。

2.造词法练习
葛本仪认为造词的两个前提条件分别是人的认识思维能力和已有的语言材料。

汉语没有像英语的er、ly等词缀,但汉语有造词能力很强的词根。

造词法练习是词汇教学的中心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归纳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学习渔竿时,指出钓鱼用的竿子—渔竿,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钓鱼用的网—渔网,钓鱼用的工具—渔具等。

这样以一个“渔”字为辐射点,它造出的简单相关的词语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3.同义词/反义词练习
当一个词语的意思不好解释时,可借助它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尤其是当它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是已经学习过的。

“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

”在教学编写中,复现频率高低是衡量一部教材优劣的标准,同样的,如何通过复现,利用已知来学习未知,也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4.语境练习
课本上的生词讲解往往是脱离语境的,学习成语时,要告诉学生使用场合、对象、褒贬色彩等。

汉语用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无限的含义,即使是同一个词,在用不同语气表达时也有不同的效果,教学中要多创造一些接近真实的语境,来考查学生看是否真正掌握。

(二)合理分配时间
一堂课能讲多少内容,一课内容要分多少课时讲完,教师在讲PPT之前都要进行预判。

以《博雅汉语》为例,教师可参考绪论中的时间分配,针对学生水平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2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第27卷第10期 总第130期
三、总结
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滥而不精、华而
不实、杂而无序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点建议:丰富词汇练习、合理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刘连娣.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6]芜崧.新词语创造的方法、特点和条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林清强,黄宇星.简析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教学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2).[8]王诗怀.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9).
[9]龚德英,张大均.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2013.
(上接第119页)时表现、期中考核、期末考试这三种方式进行。

这样既约束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又考核了学生语言听说能力和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还强化了学生韩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韩国语听力课程的特点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语言的瞬间领悟能力和快速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为公安事业、边防事业等贡献一分力量、为中韩两国贸易的往来、文化的传承起到纽带作用。

无论是形成性教学评价模式还是终结性教学评价模式,在韩国语教学中如果单一的使用,作用不十分明显,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起运用,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韩国语听力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听、说、读、写中听的练习,要想把听力学好,说、读、写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读、写掌握一定的单词量、复杂的语法框架和语言的语感,才能有效地、更好的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提升韩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多元评价模式的采用对整个授课过程提供了生动、全面、准确的描述,在出现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相反,单一的运用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单凭一个期末成绩给予评判,那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3.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结合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强调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针对韩国语听力课程的特殊性,除正常授课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公安院校性质的二课堂活动,虽然像课后娱乐活动一样开展,但是也要记录成绩,归纳到期末总成绩中,由此学生既可以认真对待,又能学到知识。

如开展角色扮演表演比
赛,演讲比赛等一些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缓解学习的
压力、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弥补了教材中不能面面俱到的不足。

从书本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好韩国语听力这门课程。

经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及给予了颇高的评价。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终结性评价教学模式仅仅依据期末考试笔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等级,显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韩国语听力能力和学习状况相关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入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通过评价本学期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面对问题的各种态度,进行综合性总结评价,既能公平、全面的向学生给出成绩,又能带动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的能力。

合理地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学模式的关系,尽可能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原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且不断改进通过学习韩国语听力课程参与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论
韩国语听力课程摆脱传统授课形式,引入新型授课模式,对于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韩国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下才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特殊人才需要特殊教育。

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授课模式相结合弥补了传统的授课内容、丰富了学科的内涵建设。

从课本理论到实际生活多元化模式的导入,加深了韩国语听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从平时表现到最终考核的新授课模式的加入,提高了授课质量、深化了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罗少茜.外语教学:终结性评价是否该终结了?[N].中国教育报,2003-10-23(8).
[2]武斌红.浅谈韩国语听力教学[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7).[3]赵爱仙.浅谈韩国语听力能力的提高方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5).[4]谭朝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评价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5]田向远.谈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09(5).

21第27卷第10期 总第130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ol.27.NO.10(Gen.NO.130)
2014年6月(下)
JournalofHUBEICorrespondenceUniversity
Jun.(lasthalf)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