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业分层测评1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新中国成立后,这段话在外交方针上表现为()
【导学号:17080090】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
【解析】由材料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是外交方针的“一边倒”原则。
【答案】 A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选A项。
【答案】 A
3.(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导学号:17080091】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与亚非国家要求同存异,寻找共同基础,展开合作。
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A 项错误;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解析】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5.(2016·杭州高一检测)60多年前,中印两国共同倡导了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创举是指提出了()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60多年前”“中印两国”“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
【答案】 B
6.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导学号:17080092】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953年中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再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 B
[能力提升]
7.(2015·广东高考)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A.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所以抗战胜利后,中美贸易额应该是激增的,而中苏贸易没有很大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封锁的政策。
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的贸易快速增长,与美国的贸易骤减到几乎为零,B项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贸易应该是逐年增加的,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材料中的其他国家不确定,不能就此判断是发展中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8.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根本矛盾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场景是当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改变了会议航向,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次会议为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
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顺利进行,C项正确。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93】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二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
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针对的现象。
(2)材料二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第(2)问材料二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第(3)问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二“求同存异”方针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1)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2)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
(3)不矛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
“求同存异”正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