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骆晓芳
概要:人文精神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指导思想。

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把人文精神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
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地发挥。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这种情况已在发生悄然改变,但观现今
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改变”,其实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
假设中的思维模式转移而已。

历史学科中的众多人文精神因素未被发现,未被开掘,作为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事。

首要的工作,是
应该充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重
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备课
时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為重要目标”。

第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

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
如能得到较好的挖掘,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大有裨益,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彩。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

其优良的传统
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

这些材料,感
情色彩十分浓厚。

就中国史教材来说,就从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古代
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精神的赞美,对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事迹的讴歌,对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抗击外国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歌颂。

而培养学生从认识历史提高到观察现实
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既对今天的时代有正确的认识,又对历史的前途
有乐观的信念,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尝试。

人们常说,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

司马迁写《史记》为“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在于“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所有这一切,不都为我们提
供了很好的借鉴、很好的“教材”了吗?
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
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为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作
为教师,我们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和途径,鼓励学生主
动发展、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


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提倡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分析,让学生从
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有利于学生
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进而提高人文素质,并
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第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的良好环境。

“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在这儿年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素
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几乎成了家喻户晓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如
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
人能力的机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似乎并不多见。

一方面,作为中学历
史教育的实施者——中学历史教师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凯洛夫教育学
的影响,其教育观念一下子难以转变过来,因此,使教师对人文精神
的理解本身也存在着困惑。

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则
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家庭教育等,外界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

而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
束缚也使得他们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人为的抑制。

所以,
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
的素质为前提。

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
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


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
根本上转变观念。

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

没有一
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
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

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

相反,我们更应
该重视素质教育。

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

这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用“三步法”来实施我们的教育(学)目标呢?所谓“三步法”,实质上就是:启发学生理解教材;
引导学生掌握规律;鼓励学生应用知识。

如果再细化一点,还可以从
更浅显的层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第二步人类社会发展的
规律,一般说来,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经济发展了,政治必然相对
清明,思想文化也随之发展的规律等等。

作为教师,只要指出这类规
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并将它形成的原因、条件和必然性,通
过分析、比较教给学生,学生就不难认识并逐渐掌握它。

而一些规律
等学生积累了一些史实后,教师注意概括即能为学生接受。

总之,人文精神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指导思想。

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把人文精神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
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地发挥。

这表明,对人文精神
的理解和人文精神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