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集布局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置房集布局问题的探讨
一、城市安置房规划布局的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和一批卫星城市的异军突起,房屋征收的规模和数量也是空前。

一批安置房先后建成对改善城市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对外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所在城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整体地区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中等。

近五年来,该城市市区安置房建设占地约270公顷,安置房建设地块约30个,安置房建筑面积约380万平米,占到全市住宅房屋开发建设规模的15%。

其中相对集中建设的安置房地块24个,其余安置房建设被分摊至商品房开发整体任务中(根据国务院、省、市下达的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年度建设任务)。

不光在中小城市,在全国的大中及一二线城市安置房建设在城市规划布局也呈现出大规模集中建设为主,少量分散布局为辅的特点。

对于大部分安置房,主要采取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以形成居住小区,也有少量安置房则采用与其它商品房混合建设的形式。

目前,由于安置房建设的集中布局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而拆迁安置房区域规划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会对城市改造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安置房建设规划布局的优化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安置房规划布局存在的问题
1.安置房区位条件欠佳,空间布局较集中
由于土地地租地价理论的存在和影响,强化了土地区位的重要性。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那些经济效益较好、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或者项目往往占据了城市里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块,而可供选为安置房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由于安置房属于具有社会公共商品属性的保障性住房,其建设用地大多通过征收获得,其带来的土地经济收益较小,土地价值及潜力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大型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安置房居住区的建设被挤压到城市的边缘化地带,项目选址呈现出偏僻集中的趋势。

2.安置房小区居民出行不便,拆迁居民就业困难
大型的安置房居住区大多远离城市中心,其周边企业较少,能够提供就业的岗位有限,拆迁居民在搬离原居住地的同时也就可能成为失业人员,而且由于安
置房居住区建设初期,缺乏对就业岗位和渠道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布局,容易造成安置房居住区域功能较为单一,拆迁居民在解决了安居的同时,却无法解决未来的就业问题。

再加上拆迁居民人群中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较强的劳动技能,就业选择面比较窄,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岗位又大多分布在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带,安置房居住区附近相对缺乏,从而也加剧了拆迁居民的就业难度。

3.安置小区周边设施配套不齐全
近年来,虽然全国各地区在安置房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了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但这类小区从宏观区位上看远离城市中心区,并且建设资金有限,同时,由于公共资源的设置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而大多数安置房的居民属于中低收入人群,收人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无法吸引商家在这些地方进行投资,这些因素造成了安置房小区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

另外,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只能运用较低的成本来维持现有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营,也就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了。

而这些小区的居民不仅期望安置房能够提供给他们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且更希望居住在具有更多就业机会和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的地方。

而当前小区的规划建设虽然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却不能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就业选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无法更好地满足居民们的生活需求,容易造成他们满意度下降,缺少社区归属感。

4.安置房建设的集中布局,易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
大规模集中建设安置房会导致具有相同境遇的中低收入人群集中居住,从而加剧出现贫困群体的空间集聚现象,進一步强化其经济地位上的劣势。

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安置房社区里,原来分散居住的中低收人人群集中居住,拉大了他们与其他区域居民生活的距离,易产生空间隔离,且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就会形成更深层次的社会隔离,甚至这部分人群的心理隔离,造成彼此之间的地域和群体歧视,从而加剧贫富分层,引发社会冲突及排斥。

三、改善安置小区空间布局的措施
1.完善安置房建设相关制度体系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大力推进,拆迁安置房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至今为止,有关拆迁安置房的法规建设却严重滞后,缺少相应的高位级的法律规定,现实中大多以政府文件取代法律规定的形式来进行规范,使得安置房建设不能够
做到有法可依。

通过加强有关安置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安置房建设方式,减少集中连片,优化空间布局;同时,规定新建开发建设项目立项时,必须严格按比例配套建设安置住房,并从区位、质量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比照商品房进行建设,真正把安置房建设成为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居之所。

2.鼓励混合居住的模式
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群体混合居住,可以通过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改善住宅质量和城市邻里的生活环境质量。

低收人居民在就业、受教育和接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便利。

为此,对于集中新建的拆迁安置房宜采取小片开发、分散布局的原则,严格限制安置房的建设规模,防止同一区域密度过大。

混合居住的建设方式就是在较大区域内混合布局建设各种类型的住房,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配套建设,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活困难的低收人群体的住房问题,还可以防止由于低收人群体居住规模过于集中而引发社会问题,以实现不同文化的互补,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融合,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共荣。

3.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应该采取有效的节地措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

在安置房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增加高层住宅的数量来提高居住区的容积率,并且通过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实现对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在居住区的规划布局上,可打破常规的行列式布局形态,通过采用单元错位,或用点式等手法形成围合,这种多层次复合的户外空间,有助于在保持原有住宅日照间距情况下增加建筑密度,提高用地效率。

4.科学优化安置房平面布局
要牢固树立绿色、循环和低碳的价值理念,突出房屋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首先,在安置房建设初期进行选址时,要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地理环境、土地成本和居住人群层次等要素,科学进行选址决策。

其次,在安置房建设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安置房选定区域的环境容量,结合现有公共配套设施基础状况,确定未来安置房居住区的建设规模,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及配套设施的面积和用途。

第三,基于绿色生态的设计原则,合理安排住宅与住宅之间、宅与周边环境、住宅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与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建设新型的绿色安置房居住区。

参考文献:
[1]王晓燕.银川市保障性住区布局及优化[J].城乡建设,2014,(6).
[2]王晓燕.银川市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20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