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之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之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浅析
作者:惠大东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9期
摘要:从长春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森林城市等方面浅析了绿色宜居森林城的内涵,对主城区构建“一轴、两环、线网、多园”的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逐步增加市级大公园、区级公园、微绿地、滨水带状公园、林荫道数量,建设亲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绿地网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绿地;规划;建设
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1研究背景
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立了生态文明在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长春市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确定,要全力推进城市森林、绿地、水域和湿地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森林,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真正把长春打造成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宜居森林城。

1.2研究目的
十八大后,长春市提出“绿色宜居森林城”建设,通过实施“百百千”工程,加大主城区绿地建设力度,相继启动建设了清水音公园、北海公园、芳草公园、福园、英俊公园、沿河社区公园、富强公园、力旺湿地公园、雾开河公园、百花园、湿地园等24座,截止2017年底,全市对外开放的公园绿地133个。

2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浅析
主城区绿地系统是人工化的生态空间,也是绿色宜居森林城建设最主要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实现500m公园绿地、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基础。

将城市公园等绿地斑块结合城市水系、道路绿地体系,构造“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亲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绿地网络。

2.1长春市主城区绿地统计分析
将长春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按面积分为6类:小于2kn2、2~ 5km2、5~10kn2、10~ 20kn2、20~ 50km2、大于50kn2。

公园绿地规模呈“杠铃型”,缺少中小型规模。

主城区公园绿地总和30.14km2,其中规模小于2kn2绿地数量最多,其面积占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的22.78%,居6个等级的第2位;大于50kn2的大公园有6个,其面积占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的35.69%,总面积最大,局6个等级的第1位;2~5km2、5~10kn2、10~ 20kn2和20~ 50km2 4个等级面积较少,且远低于其他2个等级。

长春市旧城区公园服务区覆盖建设用地率最高,达82%;中心城区公园服务区覆盖建设用地率居中,为43.8%;主城区的公园服务区覆盖建设用地率最低,仅有37.7%。

公园绿地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三环以外大部分是盲区;三环以内部分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也存在着服
务盲区,例如二道区东盛大街以东、经开区南湖大路以北,宽城区铁路以北、青年路以东、三
环路以南、亚泰北街以西等地区。

经过对长春市主城区各类型绿地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长春市主城区绿地总量不足,人均公园绿地与国家相关标准差距较大;绿地类别构成不合理,公园绿地占比低,生产绿地严
重匮乏,附属绿地占比高;各行政区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高新区绿地面积最高,二道区最低,
差距较大;公园绿地存在服务盲区,三环以内少部分为盲区,三环以外大部分为盲区。

2.2 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与分区
长春市绿色宜居森林城之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确定长春市主城区的绿地系统结构为“一轴、
两环、线网、多园”。

一轴:是指伊通河生态绿轴。

两环:是指中心区水系绿环、绕城高速绿环。

线网:是指由
城市林荫道系统、河流水系廊道、重要市政防护廊道、对外交通防护廊道构成的绿色网络。

多园:是指城市大型公园(50hn2以上)。

2.3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布局
公园绿地是城市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拥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
备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公园绿地是考察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对现有河、湖、历史遗迹所在地周围地区、林地及大片树丛地带、不宜建设的地带等,应因地制宜优先选作公园绿地。

均衡布局原则:公园绿地力求大型、中型、小型公园均衡布局,并且根据公园服务理论有
效布局,防止新老城区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

多样化原则:公园绿地功能和风格力求多样、丰富,与地域特色资源相结合,与城市景观
形象塑造相结合,与街区特色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居民需求。

(2)规划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多样化等原则规划布局公园绿地,将公园划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

规划新增公园绿地ll3.8km2,规划后
公园绿地为l43.52km2(其中综合公园61.02km2、专类公园30.47km2、社区公园9.06kn2、带状公园22.29km2和街旁绿地20.68km2),人均公园绿地14mz。

规划后公园绿地共计2790处,包括138处综合公园、62处专类公园、188处社区公园、102处带状公园和2300处街旁绿地。

随着城市建设空间的扩展,新增大公园主要分布在三环以外,三环以内主要以改造和增加
街旁绿地、微小绿地逐步提高绿视率,达到500m见公园绿地的目标。

2.4主城区绿地系统建设规划
2.4.1市级大公园建设规划。

市级大公园是长春绿化的特色,也是生态效应最明显,贴近
民生、深人人心的绿化建设,是城市绿化的核心骨架。

市级大公园是指规模大于50hn2的公园。

规划保留长春国际汽车公园、南湖公园、长春公园、动植物公园、雕塑公园、长东北湿地公园6处大公园,新增37处市级大公园,面积达
51.78n2。

新增公园中50~100hn2的公园18处,如银杏公园、高新公园、兰家公园、爱国公园等;大于100hn2的公园19处,如和平公园、长春树木园、长春植物园、南溪湿地公园等。

2.4.2区级公园建设规划。

区级公园是指规模面积大于5hn2小于50hn2的中小规模的公园。

规划保留现状中小规模公园的基础上,规划新增中小规模公园,如开运广场、雾开公园、小南
街绿地等共计149处,面积达24.88km2。

2.4.3幸福微绿地建设规划。

“微绿地”是指分布在居住区、商业区等用地周边,面积小
于5000n2的微小型块状绿地。

这类面积虽小但更贴近生活和深入社区,使居民在居住区周围就可以享受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幸福微绿地分布在三环以内范围,结合旧城改造,见缝插绿,建设微小绿地,有效缓解中
心城区绿地不足的问题,逐步提高城市绿视率和居民幸福感,达到500m见公园绿地目的。

(1)结合旧城项目开发、道路施工等建设,每年增加微小开敞绿地、道路交叉口绿地、交通岛、闸道口、立交桥下微绿地等100处;(2)开展四类空、闲置地的“黄土不露天”工程。

主要包括市土管部门批准同意延迟建设的房地产开发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自有空置地;市、区、开发区政府依法储备土地;沿城市道路及河道建设项目中依法代征的道路规划红线及河道规划
蓝线内的土地,尚未实施道路、河道拓建工程用地。

(3)选择有条件的立交桥、护坡等实施垂直绿化。

2.4.4浅谷流绿空间建设规划。

延续长春市“浅谷流绿”的景观特色,以伊通河、雾开河、新凯河3大主干河流的47条支流水系为核心,以91处滨水带状公园为空间载体,打造伊通河、东新开河、干雾海河、雾开河、西新凯河、永春河、富裕河、哈大溪、串湖、镜水河、小河沿
子河、静花溪、听露溪、王家溪、碱草沟、新立沟十六大流绿空间,形成集地表水系保护、防
洪调蓄、野生动物栖息地、休闲、娱乐为一体,具有长春特色的、最具魅力的城市活力空间。

2.4.5林荫道建设规划。

林荫道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城市景观风貌的
重要体现。

利用道路的联系性,建设林荫道系统,把森林引向城市,把城区内公共开敞空间串
连起来,形成长春市的亲近自然的“绿色网络”。

依托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林荫道系统,考虑
道路断面形式、街区特征、植物群落配置、季相变化、色彩搭配等,构建具有长春特色的林荫
路系统,主要形成森林景观路、城市花园景观路、综合景观路、特色林荫路4种道路绿化形式。

3 小结
长春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斑块建设可结合城市水体、道路绿化体系、构造“点、线、面”相
结合、城市内部的亲近自然的森林绿地网络。

针对长春市主城区现状绿地存在的问题,如公园
绿地占比低、生产绿地严重匮乏、公园绿地存在服务盲区等现状问题,科学规划,逐年实施,
使绿地类别结构逐步合理。

主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可根据建设用地情况、人口分布特点以及合理的公园服务半径,进行
均衡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要;规划新增生产绿地,可以满足长春市绿色宜居森林城的
苗木建设需求;市政设施、卫生隔离等防护绿地控制合理;可按照城市建设用地性质不同分别
进行比例控制。

同时,主城区绿地系统建设规划可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文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草地资源等良好的资源优势,注重塑造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注重强化地域
景观特色,建设市级大公园、区级公园、幸福微绿地、浅谷流绿空间、林荫道等空间,营建城
市内部的亲近自然的森林绿地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