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fety in Coal Mines
Oct. 2019
D O I : 10.13347/j .cnki.mkaq.2019.10.057
2019年10月
基于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
管理模型研究
李霞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U 16)
摘要: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中,人因事故占很大的比重,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与人因危险 源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
为了有效降低煤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采用了前因- 行为-结果(A B C )分析法,努力构建基于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煤矿自身先对 各子系统的员工进行人因危险源的辨识与等级分类;再通过意识引导、制度保障、行为规范、科 技投入、物态警示等5个环节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源头治理和过程管控,将安全管理的关 口前移,不断增强煤矿生产系统中人的可靠性;最终达到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防止安全生产事 故发生的安全发展目标。
关键词:煤矿;A B C 分析法;人因危险源;不安全行为管理;安全生产中图分类号:T D 79+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496X (2019) 10-0248-05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odel of Unsafe Behavior of Coal Mine Employees Based on Hazard
Sources
LI Xia
(School o 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 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 In C h i n a ’s coal mine safety accidents, h u m a n accident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re is a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 s unsafe behaviors and danger sourc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nsafe behaviors of coal min e staff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precursor-behavior-result (A B C ) analytical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unsafe behavior m a n a g e m e n t model of coal mine staff based on danger sources. T h e coal mine itself first identifies and classifies the h u m a n danger sources of staff in each subsystem. Then, through consciousness guidance, system guarantee, behavior standa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material state warning and other five links of unsafe behavior of staff to control the source and m a n a g e the process. Safety m a n a g e m e n t will m o v e forwar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al m ine production system. Ultimately, staff unsafe behaviors will be reduced, and the goal of preventing accidents in production process will be achieved.
K e y w o r d s : coal mine; A B C analytical method; h u m a n danger sources; unsafe behavior management; safety production
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可能是煤矿安全事故预防 的有效办法。
1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1.1前因-行为-结果(A B C )分析法
前因-行为-结果(A B C )分析法是通过管理人的 行为进而落实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
其中A (Activa- t ors )是行为人,B (Behavior)是指具体行为,C (Conse- quences)是行为产生的后果。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 A B C 分析法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研究主要集
当前,煤矿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致因,辨识煤矿各子系 统、各生产环节的潜在危险源,加以有效控制,以减 少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在煤矿安 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引发的事故高达 97.67%"_21。
近几年来的煤矿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也表 明事故暴露出的问题与煤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因此,从人因角度出发,对煤 矿各子系统的人因危险源进行辨识,从而有针对性 地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源头治理和过程管控,
•248-
2019年10月
Safety in Coal Mines
Oct. 2019
中在B B S建设、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安全氛围管理 等方面:李乃文等将A B C分析法运用到煤矿BBS 构建中,指出它有助于健全行为考核评价体系,矫 正员工不安全行为;王哲等认为通过进行A B C行为 分析,可以激励员工形成安全行为习惯,旨在探索 安全行为中的“百猴效应”;任玉辉等从行为安全管 理理念、实施流程人手,将A B C分析法应用到生产 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M1。
1.2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危险源管理模型
采用A B C分析法,探索建立基于危险源的煤矿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辨识人因危险源;通过意 识引导、制度保障、行为规范、科技投入、物态警示等 5个环节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治理和过程管控;通过 对安全事故进行反思教育和分析总结,为人因危险 源的辨识和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意 见。
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如图1。
图1基于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
2煤矿企业人因危险源辨识
2.1 危险源的定义
IS045001:20丨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 使用指南》1(11定义“危险源hazard”为“可能导致伤害 和健康损害的根源”。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可执行 GB/T 13861 —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与代码》|71,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分4类进行。
“人的因素”大体就是人 因危险源,标准中有详细列举,可安排除法直接认 定。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将煤矿企业危险源界定为:在煤矿各子系统、各工作环节中,可能引发煤矿安 全生产事故或者阻碍煤矿安全发展的潜在性危险因 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 的不安全状态、生产环境的不安全整治、安全管理 系统的不完善配备等|81。
主要是对煤矿企业员工的 不安全行为进行辨识,即对人因危险源进行辨识。
对人因危险源进行充分辨识是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 管控的基础。
2.2人因危险源的分类
在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人因危险源就是指员 工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特征和不安全行为表现。
不安全行为特征主要是指员工与不 安全相关的生理特征、性格特征、知识技能特征及社 会特征;不安全行为表现主要是指不同岗位的员工 的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形式。
人是最活跃、最不稳定 和最难控制的因素,所以人因危险源也并不是静态 不变的,它也会随着外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3人因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有很多种。
鱼刺图法、事故树 分析法(A T A)、问卷调查法、安全生产标准对照法、头脑风暴法等都是有效的人因危险源辨识方法。
在 实际辨识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多角 度对人因危险源进行辨识。
1953年日本管理学家石 川馨先生提出的鱼刺图法可以使复杂的原因系统 化、条理化,可以将主要原因清晰地表示出来。
用鱼 刺图法对煤矿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辨识导致事故发 生的人因危险源,可以从矿领导层、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员工4个方面进行分析,煤 矿企业安全事故鱼刺图如图2。
3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综合管控
运用提出的煤矿安全文化“五圈层雷达模型”理 论(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
•
249 •
第50卷第10期
2019年10月Safety in Coal Mines V〇1.50 No. 10 Oct. 2019
图2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鱼刺图
全行为文化、安全科技文化和安全器物文化5个圈 层[9]),在充分辨识人因危险源的基础上,从意识引 导、制度保障、行为规范、科技投入、物态警示5个 环节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综合管控。
3.1安全意识引导
意识引导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成败。
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和理念宣贯,使得员工对人因危 险源和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形成一个系 统的了解,让安全价值观钻脑入心,让安全警惕性 雷打不动,坚如磐石。
强化“一切事故可防可控”的危险源辨识的系统 工程意识。
加强危险源辨识工作的宣传教育,让全 体员工树立“一切事故可防可控”的观念,摒弃那些 “干煤矿哪能不出事”的思想,在意识上秉持“居安 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古训;危险源辨识的 宣传教育不能只是标语上墙,流于形式,而是一项 系统工程,要从员工的思想意识培养做起,从小事 出发,找准薄弱环节,以零容忍的态度和措施及时 解决正常循环作业和其他零星作业过程中的潜在危 险源。
矿领导是煤矿安全发展的重大保障,随着领 导层安全意识的提高,其对安全发展的重视力、安 全投入的支持力、安全工作的参与力、安全行为的 示范力相应也会不断增强。
通过系列举措,增强员 工的危险源意识和安全底线思维意识,从而在各项 生产工作中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2安全制度保障
安全制度是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对员工的行为具有
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
建立健全人因危险源辨识
制度、“一岗双责”岗位责任制度,制定严格的标准
作业流程,使员工的行为更加合法合规,从而有效防
范“不安全人”,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1) 从危险源的辨识到部门评估再到后期的管控,都应该制定一套明确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制度体
系。
煤矿应该制定危险源辨识制度,要求一线操作
员工、专业技术员以及其他相关工种共同参与危险
源的辨识,并且不断地对危险源库进行更新完善;
构建危险源分级管控体系,依据危险等级不同,划分
为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4个级别,依次对应的
隔离、劳动保护、弱化、消除4种基本管控措施;补
充完善重大危险源区域限员制度、危险源动态评估
制度以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办法等;健全了隐
患排查治理制度,从安全隐患的排查到责令整改再
到责任部门回查,都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2) 不断补充完善岗位责任制,并依据安全操作 规范,制定严格的标准作业流程。
积极推行“一岗双
责”制度,要求各岗位员工将安全生产责任和岗位本
身的管理责任统一起来。
针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管
理,要一改过去被动查处“三违”行为的做法,建立
行为危险源数据库和标准作业流程,制定行为标准
和严格的控制措施,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更加
合理、系统的控制。
3) 加强员工行为激励制度建设,适时调整员工 的工作行为,针对不同的行为后果采取不同的强化
.250.
第50卷第10期2019年10月
V 〇1.50 No. 10Oct. 2019
Safety in Coal Mines
手段。
对于正确的安全行为,采取正强化的手段来 促使安全行为重复出现;针对错误的不安全行为, 采取负强化的手段来减少其出现频率。
主要是:针 对模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可以运用正强化的手 段来对其进行激励和行为推广。
针对典型员工的不 安全操作行为,可以运用负强化的手段来对其进行 惩罚和行为遏制。
3.3安全行为规范
1)
安全行为是员工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行为准 则、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现。
通过对员工 的行为进行标准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得员工的行为 实现由经验性安全行为到依从性安全行为再到自觉
性安全行为的转变。
2) 引导员工作业前积极开展危险源自查,严格 落实“隐患不除绝不生产”的安全做法。
如某矿利用 班前会时间,由队长带头组织员工进行危险源自 查,员工自觉主动对照本岗位的危险源数据库展开 隐患自查,发现危险源就立即解决;或者组织员工 对某生产环节进行情景模拟,通过细节剖析,分析 模拟场景中的潜在危险源,并及时作出应急处置程
序,确保安全后再组织生产。
3) 严格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习惯,使安全 意识真正外化于行。
如某矿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辨识各生产作业环节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制定岗 位标准作业流程,并认真执行,整个过程潜移默化 地让员工明白了危险源是什么,如何管控危险源, 怎么干标准活、上标准岗,真正从思想上规范安全
操作行为,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4) 重视“榜样员工安全行为”的示范标杆作用。
所谓榜样员工的安全行为,既包括煤矿领导带头学 习煤矿安全生产法,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规程的 要求,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应急演练;也包括有 经验的老工人教授安全操作规范,讲解安全作业工 序;还包括优秀劳动模范积极推广安全行为,分享 安全操作经验等。
3.4安全科技投入
安全科技,是先进生产设备、安全生产工艺、安 全管理系统以及安全技术人才的统称。
通过加强安 全科技的投人,更加高效、智能地规范员工的工作 行为,塑造“本质安全型人”,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本 质安全型矿井。
加快高学历、高素质技术人的培养 和引进,重视人才资源的储备。
人力资源是煤矿企 业安全发展的第一资源。
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对 安全意识的理解一般更加深刻,学习安全操作的能
力更强,安全责商更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更加倾向 于安全操作行为。
加强专项技术的研发投人,建立员工不安全行 为管理系统,人机连环互动,努力实现对不安全行为 意向、不安全行为表现、不安全行为后果的全过程管 理。
新型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员工逐渐明白了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和严重后果,加强了对安全
生产标准化操作的学习,更加有效地减少了员工的
不安全行为。
3.5安全物态警示
安全物态是煤矿企业为了引导和促进员工的安 全操作行为,所营造的企业环境、生产环境以及提供
的安全防护用品、安全设备等物化成果的总称。
主
要是:煤矿企业积极营造“安全高于一切,安全无处 不在”的企业安全文化和生产作业环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
如某矿对矿区进行整体设计,打造安全文化路、安全 文化广场、井口安全文化走廊、井下安全文化大巷等 四大安全文化阵地,将安全生产标语、安全誓词、 “三违”事故案例、亲人寄语等制作成安全展板和安
全视频,放置在各安全阵地中,让员工在生产生活 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为员工印 发煤矿安全操作规程、手指口述手册、标准作业流程 书册、岗位风险应急处置卡等直观的形象的物化材 料。
配齐安全防护用品、安全设备,监督使用。
4
煤矿安全事故反思教育
通过安全事故反思教育,进行案例剖析和警示 教育,分析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 训,为危险源的辨识和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提供针对 性的反馈信息。
推广“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事故分 析和警示教育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深人剖析安全事 故的发生机理和原因,让警示教育真正人脑、人心, 克服传统模式中“有会议没总结,有活动没文化,有 措施没检查,有管理没教育”等现象,纠正事故分析 表象化和警示教育活动化、制度化的弊端
员工在实际参与事故分析的过程中,通过理论 分析、现场总结、模拟情景再现等方法,更加清晰、 直观地明白事故发生原因,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过 程中有意识地遵守安全操作规范;此外,通过安全 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和经验总结,也为危险源的辨识 和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提供了针对性的反馈信息。
创新警示教育形式,让警示教育真正人脑、人 心。
翻转课堂模式强调以员工为中心,与以往的组
.251 .
第50卷第10期2019年10月
V〇1.50 No. 10
Oct. 2019舍
Safety in Coal Mines
织全体员工观看警示教育片不同,它将重点放在员 工的学习行为上,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员工进行针
对性的教育,使员工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的实效性。
翻转课 堂模式重视对警示教育效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 价和总结性评价,及时评估警示教育的效果。
将安 全事故案例制作成动画视频、漫画等直观的材料让 员工进行学习,并通过组织员工上讲台、安全心得 体会分享等形式及时评估警示教育的效果。
5研究模型的应用
为检验基于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模型的应用效果,选取山西省某煤矿企业进行了3 个月的试验性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该企业制定完 善了危险源辨识和评估的各项配套制度,矿领导层 带头组织员工展开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工作,累计辨 识危险源3 175条,其中辨识人因危险源2 146条,制定岗位标准作业流程300余项。
通过对员工的不 安全行为进行管控,该企业4月份排查隐患1 054 条、5月份838条、6月份810条,逐月下降了20.5%、3.3%;4月份查处“三违”行为88人次,5月份76人次,6月份71人次,逐月下降13.6%、6.6%, 特别是严重“三违”6月份仅出现1人次。
基于危险 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的应用,逐步规 范了各级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行为习惯,有效降低 了人为因素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能 力。
通过研究模型在煤矿企业的实际应用,也发现 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模型中采用的A B C行为分析 法对于危险源的研究是静态的,还不能动态地解释 人因危险源引发不安全行为。
6结语
基于危险源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的应用,使得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实现了由事后治 理到事前管控、由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由临时措施 到长效机制、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控、由被动责任到 主动担当的转变,强化了煤矿各级从业人员的“红 线”意识,降低了人因事故的发生机率。
考虑到煤矿 行业特殊的行业性质和不稳定的地质条件,仅仅关 注人的因素是不够的,在用好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还 应该综合考虑“人-机-环-管”整套生产系统,以实 现更大的安全生产绩效。
参考文献:
[1]张大伟.煤矿安全隐患治理知识库的建立与应用[J].
煤矿安全,2015,46( 1):230-232.
[2]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6:123-140.
[3]李乃文,季大奖.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行为管理中的
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2): 115. [4]王哲,白云杰.基于行为安全模式的煤矿安全管理研
究[J].经济师,2010:72-73.
[5]任玉辉,秦跃平.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
应用[J].煤炭工程,2012(11): 138-140.
[6]I S0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S].
[7]魏宁.《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修订版
标准解读[J].安全,2010,31(4):42-44.
[8]孟现飞,宋学锋,张炎治.煤矿危险源的全面辨识及管
控研究[J]•中国矿业,2012,21(7):98-100.
[9]李霞.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10]马金花,陈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安全教育课程中
的应用探究[J].山东化工,2017,46(23): 120.
作者简介:李霞(1978—),女,山西晋城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管理。
(收稿日期:20丨9-0丨-11;责任编辑:谭威威)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