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汉语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 她穿了一条红裙子。 喝完酒,他的脸很红。 他一晚上没睡觉,眼睛都熬 红了。 2.黑 他穿了条黑裤子。 房间里非常黑。 她晒黑了。 3.白 她穿了件白衬衫。 她皮肤很白,很好看。
4.黄 小王黄头发。 病人的脸很黄,脸色很难看。 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 5.绿 她穿了件绿毛衣。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 春天来了,树开始变绿了。 6.蓝 今天的天非常蓝。 衣服被染蓝了。
• 对红色的认识发展得很快,分辨也越来越细致。 造了许多表示不同红色的字。如:红、绀、绛、 绯、缇、緼、缙、緅、纁等。这些字的意思或是 指丝织品不同的红色,或是指不同红色的丝织品。
3.“黄”观念的由来
• 古代中国人对黄色的认识与黄土地有关。古代中 国人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那里到处都是黄色的 土地,古代中国人正是通过黄土地认识到黄色的 • 甲骨文 表示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箭靶的靶心,使 之醒目。
2.“赤”观念的由来
• 赤是会意字。甲骨文 像人 (大)在熊熊大火 中。 • 造字本义:火刑,用大火处决罪人。从大(人)从 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 南方色也。”《书· 洪范· 五行传》:“赤者,火色 也。”后指“红色”。
• 古代丝织业和染色技术。
• 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了白、赤、黄、黑、青五字。 •

赤黄黑来自青1.“白”观念的由来
白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篆文字形 ,
象日光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 光亮、白色有关。
•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 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 荣辱》:“目辨 白黑美恶。”
• 《说文》:“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 (译为:白,代表西天的颜色。吊丧办事时,物 品都要贴上白纸,以祈灵魂安祥归西。)
元、明、清时,乐人、伶人、乐工,甚至娼妓,这些 从事“贱业”的人,必得常服绿、青色的衣服,戴绿色巾。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按祖制,乐工俱戴卐巾,系 红绿搭膊,常服则绿头巾,以别士庶。” • 《中国娼妓史》云:“后人又呼妻女卖淫者为‘绿头巾’ 或叫戴‘绿帽子’。”明清时,“绿头巾”、“绿帽子” 成为卖淫者的别称。 • “青”、“绿”为古代贱色,其色彩词有微贱之义。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 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野客丛书· 禁用黄》)
‚在中国,最明亮的色彩黄色是保留给皇帝 即‘天子’专用的,任何人都不得穿黄衣服,黄 色就成了最高智慧和文明的一种象征。‛ ——瑞士画家约翰内斯〃伊顿
凡与“黄”相组合的色彩词大都具有高贵的附加意义。 “黄袍”、“黄屋”、“黄门”、“黄道”。
• 古代中国人对绿色的认识与草木、矿石有关。
• 金文 造字本义:从矿井采掘的苔色矿石。古人 将这种矿石研磨成粉末,作为重要颜料,“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误将篆文的“丹” 写成“月”
• 表绿色的“青”的观念形成后,在语言使用中,后 来又发展到指称蓝色和黑色。这样“青”在古汉语 中就兼指绿、蓝和黑三种色彩。
《说文解字》关于丝帛的色彩词有24个:红、紫、 绿、绢(绢色)、缥(白青色)、绛(大赤)、缇(红 黄、丹黄)、绯(赤色)、缁(黑色)、绀(微带红的 黑色)„„。 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有:黑、白、红、黄、绿、蓝、紫、 灰、褐; 英语中的颜色词有:black,white,red,yellow, green,blue, brown, pink,grey,purple,orange;
小王一夜没睡,两眼通红。 弦子的小手冻得通红通红的。 爷爷头发雪白。 他胡子雪白雪白的。 爸爸气得脸色铁青。
2.三音节颜色词
•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类颜色词。如“红扑扑”、“红 彤彤”、“黑乎乎”、“白花花”、“黄灿灿”、 “绿油油”等,我们称之为ABB式颜色词。这类颜色 词也是状态词,在句中主要做谓语或补语,后面总 是加“的”字。 他小脸红扑扑的,很好看。 太阳红彤彤的。 远远望去,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
7.紫 医生给他伤口上抹了点 儿紫药水。 病人脸色发紫。 老人喘不过气,睑都紫 了。 8.灰 他穿了条灰裤子。

这八个单音节颜色词 有的也有名词用法, 如: 1. 这种红不好看。我不 喜欢那种红。 2. 这种黄和那种黄不一 样。
(二)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颜色词
1.双音节颜色词 • 与八个单音节颜色词相对的双音节颜色词:红色、 黑色、白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灰色。另 外还有“褐色”、“棕色”、“橙色” • 双音节颜色词都是名词。在使用时前面不能加 “很”、“非常”等副词。 小王的脸很红色(×)。 外面的雪非常白色。(×)

除了传统婚礼上用红色外,每逢中国的传统佳节— —春节,家家户户也都要用红色的饰物来装点自己 的家。贴红色的春联和福字,长辈要给孩子红包等;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悬挂可以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 大红灯笼。
朱、紫色是两种相近的红色。在古代为贵官衣服的颜色。 “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 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杨伯峻《论语·乡党》注释)。 齐恒公:“寡人好服紫,紫甚贵,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 人奈何?”管仲建议他禁止百姓服紫服,从此,“国中莫衣 紫”,紫衣成为齐国君服。(《韩非子·外储服说》) 白居易诗云:“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歌舞》) 唐代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服,五品以上服朱服。朱紫色彩 词具有高贵的附加意义。用“朱紫”色彩词喻指高官贵人。 紫为官服色,庶民不得用之。
布伦特伯林保罗凯有的语言只有两个单词粗略地表达暗色和亮色这些语言在表达其他颜色时用的是组合词比如说用嫩叶表示绿色或用割下的兰花茎表示黄色
第三章 汉语色彩词与 社会文化心理
记录和表达色彩(颜色)的词语,被称为颜色词或颜色词 语。 • 太阳光是一种白光,由七种色彩——赤、橙、黄、绿、青、 蓝、紫构成。(牛顿发现)
一、中国人是怎样认识色彩的
(一)古代中国人的“五色”观
据文献记载和学者研究,中国人自上古就对大自然的色 彩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形成了“五色”的观念。这五种色彩 是白色、红色、黄色、黑色和青色,简称“五色”,古人称 之为:白、赤、黄、黑、青。其中“赤”指今天的红色, “青”除指今天的绿色以外,还兼指今天的蓝色和黑色。
二、中国古代颜色词的文化意义
古代尚色制度。用色彩比附五德,赋予色彩 政德的象征意义。
‚古代的尚色制度是五德始终说的体现。黄帝土德,色尚 黄;禹木德,色尚青;汤金德,色尚白;周火德,色尚 赤‛。(刘云泉《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 黑。汉未,唐以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 赤为宜。‛(《明史〃舆服三》)
(五)青、绿色:低微、卑贱的色彩
“青”与“绿”色彩词与低微的文化内涵意义相联系。 唐代官制规定,六品、七品官身着绿服,八品、九品官身 穿青服。 •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 白居易的《忆微之》“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 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之中。
《礼记· 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终也。”
白色还与低贱的文化语义相联系在一起。汉代至唐代, “庶人以白”为服。所以“白衣”指贱民,“白丁”指没 有功名的人,“白屋”指茅草盖成的穷人的屋子。宋代沿 袭唐代习俗,规定一般人只能服黑、白二色。 “白”还有表现反动或落后的附加义。现代汉语中的 “白匪”、“白区”、“白军”、“白党”以及二“白专” 中的“白”便是。这都是由“白”是低贱、不吉利的贬义 色彩引申而来的附加意义。
三、现代汉语中的颜色词
• 现代汉语的颜色词有890多个。根据颜色词的构成音节数, 现代汉语颜色词可分为单音节颜色词、双音节颜色词、三音 节颜色词和四音节颜色词四类。 (一)单音节颜色词。 现代汉语有八个基本的单音节颜色词: 红、黑、白、黄、绿、蓝、紫、灰。这八个单音节颜色词的 主要用法特点是都是形容词,前面大都可以加“很”、“非 常”等副词,经常在句中做定语、谓语或补语。
• 传统上,中国人最喜欢红色和黄色,尤其是红色; 中国人最不喜欢的颜色是白色。 •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中国人给这些自然的色彩 附加了色彩以外的文化含义,色彩的文化含义不 同,人们对色彩的喜爱程度也不同。
(一)红色:喜庆、吉祥的颜色
•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喜庆、吉祥的颜色,是中 国人最喜欢的颜色。在人们的生活中遇到喜庆的事 情如结婚等,中国人都要用上红色。 • 中国人把结婚称为“红事”。在中国传统婚礼上, 新郎要戴大红花,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和红色的鞋 等;新郎、新娘的新房内外都要贴上红双喜字,象 征喜庆、吉祥。与结婚有关的所有布置能用红色的 都用红色,连请客人的请柬也一定要用红色的。
五颜六色的花
大自然有四千多种色彩,人类眼睛能细致分辨出的色彩 很有限。受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制约,人类语言中表达 色彩的颜色词在数量和范围方面,亦有很大差别。 ‚有的语言只有两个单词粗略地表达暗色和亮色,这些 语言在表达其他颜色时用的是组合词,比如说,用嫩叶表示 绿色,或用‘割下的兰花茎’表示黄色。‛(布伦特〃伯林、 保罗〃凯) 有的语言有很多色彩词,这表明不同民族在对色彩的认 知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汉语是有丰富色彩词的语言。
(二)黄色:高贵、尊严的颜色
除了红色外,中国人传统上也喜欢黄色。“黄者,中 和之色,自然之性,万古不易。”(《白虎通义》)黄色, 特别是明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贵、尊严,唐朝以 后,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及皇家专用的颜色,禁止其他人使 用。皇帝穿的衣服——龙袍的颜色是黄色的,龙袍又称“黄 袍”。汉语中的典故“黄袍加身”。
4.“黑”观念的由来
• 古代中国人对黑色的认识与烟灰有关。早期金文 像一个人身上、脸上沾满烟灰。造字本义:沾满烟 灰的脸。晚期金文 突出了人脸上的污点 。篆文 ,承续晚期金文字形。隶书 严重变形,误将人 形 写成 ,误将篆文字形中沾灰的脸 写成 。
5.“青”观念的由来
•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人是通过大自然中的绿草、绿树认 识青色(绿色)的;也有学者分析,古文字“青”像打井 的情景,认为古代中国人是通过打井时挖出的矿石的颜色 认识绿色的。
(四)黑色:耻辱、不光彩的颜色
• “黑”的色彩词的文化附加义,似由颠倒黑白引申出贬义。 如:“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屈原《九章·怀沙》) • “黑”与“黥”刑相联系。在犯人的额上、脸上刻画,并 用黑墨涂之,成为抹不掉的耻辱,故有“抹黑”一词。
• 在现代汉语中,“黑”有浓厚的贬义色彩。“文革”时期, “黑”与反革命、反动的语义相联系,成为一个政治性的 词汇。如,“黑帮”、“黑文”、“黑会”、“黑纲领”、 “黑爪牙”、“黑干将”、“黑帽”、“黑牌”、“黑五 类”、“黑后台”、“黑秀才”„„。 • “黑”还可以表示奸恶,如,“黑心”、“黑手”。 • 表示不合法的人口,如“黑户”等等
(三)白色:凶丧、不吉利的颜色
•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白色代表凶险、死亡,是不吉利的颜 色,中国人不喜欢白色。因此家里死人办丧事又称为“白 事”。中国传统葬礼上,送葬的亲人要穿白色的衣服,叫丧 服,头裹白布、腰系白色或黄色腰带,穿的鞋也要缝上白布, 这叫戴孝。现在人们参加葬礼时,胸前还要戴白花,送以白 色为主色的花圈。
“红”在人们心理上有喜庆吉利的象征意义。如“红 榜”、“红运”、“红人”、“挂红”、“披红”、“开 门红”、“满堂红”、“红日高照”、“红利”、“分 红”、“红火”,都有喜庆的意思。另外,“红”还具有 革命的象征意义。如,“红军”、“红心”、“红星”、 “红旗”、“红专”、“红五类”、“红宝书”、“红海 洋”、“红色根据地”„„。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类双音节颜色词,如“桃红”、 “枣红”、“大红”、“乳白”、“橘黄”、 “草绿”、“铁灰”、“银灰”等,都是指称一 种颜色,在句中主要做定语,是区别词。 窗户上挂着枣红窗帘。 她穿着一条大红裙子。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类双音节颜色词,如“通红”、 “漆黑”、“雪白”、“蜡黄”、“天蓝”、 “铁青”等,这类颜色词都是状态词,大都可以 重叠为ABAB,如“通红通红”、“雪白雪白”、 “蜡黄蜡黄”等,后面要加“的”字。这类颜色 词在句中主要做谓语或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