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
我国自古就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的俗语。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家族的延续,降低家族利益权力交接、更新换代产生的隐患与问题。

与农耕文明这种追求安稳定居的生活方式是相符的。

减少变数,稳定,长治久安,代代相承在传统思想里是相互统一
的。

古人重视嫡长子,这一制度源远流长。

西周时中国确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指的是贵族,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大夫、士,主要的家业都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吃肉,其余的儿子只能喝汤。

比如,天子的嫡长子可以继续做天子,其余儿子或做诸侯,或任大夫;诸侯的嫡长子是诸侯,其余儿子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之位,其余的儿子降为士;士的嫡长子还是士,其余的儿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为什么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延续了几千年?甚至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时,盟约中还专门写了一条:“无易树子”,也就是说不要更换太子。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保持权力传承的稳定。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君主制的缺点之一就是君主的更替缺乏连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因此“人们把王位固定由某几个家族世袭,并规定了一种继承的顺序,以免在老国王驾崩之后发生争议……宁要表面的平静而不要贤明的行政,甘冒把一个小孩或一个恶魔或一个白痴捧上王座的风险,而不愿在选举好国王的事情上发生争论。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点,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一种非常确定的继承顺序,完全没有争议。

只要不是嫡长子,不管你能力怎么样,都不能继承权位,从根本上杜绝了其他儿子的觊觎之心。

历史上经常出现嫡长子继承制没有顺利实行,结果国君的儿子们相互争斗,引起大乱的事情。

比如齐桓公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各自率领党羽争夺齐国国君之位。

结果导致齐桓公饿死,五个儿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

齐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无人收敛,结果尸体上的蛆虫都溢出了房门。

第二,保证正妻娘家的权利。

嫡长子是正妻的儿子,而正妻一般出另一个自权势相当的家庭。

比如天子的正妻可能是大诸侯的女儿,诸侯的正妻可能是另一个诸侯的女儿。

一个诸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另一个诸侯,必然希望两国结好,最好是世代交好。

如何能世代交好呢?如果这个诸侯的女儿生了儿子能继承君主之位,两国的亲戚关系就能延续下去,岂不是世代交好了吗?
所以诸侯在嫁出女儿时,往往会让自己的侄女作为陪嫁,称为“媵”。

这是一道保险,万一自己的女儿没生出儿子,还可以让自己侄女的儿子继承君位,保证下一代国君依然是自己的亲戚。

诸侯嫁女儿时,总怀着这样的期待。

因此要用嫡长子继承制来保证诸侯正妻娘家的权利,否则会引起娘家的不满。

比如周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结果把正妻申后以及原来的太子宜臼废了,这一举动引起了申后父亲申侯的不满。

太子宜臼跑到申国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撑腰,申侯勾结犬戎,杀死了周幽王,攻入镐京。

这才有了平王东迁,西周灭亡,春秋时代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