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专题
一、选择题
1.小明和宁宁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同时出发,每次小明都比宁宁提前10 m 到达终点。

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跑,将小明的起跑线向后移动10 m ,宁宁仍在原起跑线,两人同时出发,结果是( )
A .两人同时到终点
B .小明先到达终点
C .宁宁先到达终点
D .无法确定谁先到
2.甲、乙两地间距s ,某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前13s 路程的速度为1v ,后23s 路程的速度为2v 。

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122
v v + B .1212
2v v v v + C .1212
32v v v v + D .1212
32v v v v + 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 .4s~8s 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0~8s 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4.已知每根铁路钢轨长25m ,若45s 内听到车轮和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为30次,则火车的速度是( )
A .60km/h
B .62km/h
C .58km/h
D .无法确定 5.甲、乙两小车从相距20m 的AB 两点同时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象分别如图(a)、 (b) 所示,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 经过时间t 后,两小车相距6m ,则t 不可能是( )
A.20s B.260s C.140s D.180s
6.下图a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则右图中能相应表示出该物体运动的s-t图像的是()
A.
B.
C.
D.
7.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A.28.33米/秒B.13.60米/秒C.14.78米/秒D.14.17米/秒8.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到的4个物体的闪光照片,箭头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A.B.C.D.
9.由如图中轮船和码头上的红旗飘扬,可以判定轮船是()
A.靠近码头B.可能静止
C.远离码头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如图所示是测量长度的一些工具,关于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制作课桌的过程中,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木板长度,这样做更精确些
B.毫米刻度尺比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精确度要高些
C.我们在测量时应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D.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要比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二、选择题
1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关于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声音由振动产生的
B.空气可以传声
C.固体可以传声
D.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1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却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诗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钟声比雨声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因为固体传声比液体快
D.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B.工厂的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只要速度大小保持不变,物体就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两个运动的物体相比较,运动时间短的速度一定大
15.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C.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不可以直接对话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16.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
A.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
B.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C.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
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
17.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锣、鼓、唢呐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人们通过音调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
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播放的音乐
B.纸屑在发声的扬声器上跳动
C.土电话通过绷直的棉线传播声音
D.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拨动纸片
1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C.“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响度要低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2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听到声音变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经历了“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的科学探究环节
B.实验现象表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越稀薄,手机的扬声器发声部位振幅越小
D.该实验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三、选择题
21.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A.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B.积雪熔化成水汇入江河
C.云中小水滴变成小冰晶D.海洋中水蒸发升上天空
22.如图所示,温度计A、B、C三次测得液体温度分别是32℃、37℃和33℃,则液体较准确的温度是()
A.34℃B.32℃C.37℃D.33℃
23.如图所示是某地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5°C读作“5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云的形成过程放出热量
D.雨和雪都是液态的水
24.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碘的熔点是113.5C︒、沸点是
184.4C︒,如图所示,在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碘锤”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主要原因是()
A.使“碘锤”中的碘受热均匀
B.水的沸点低于碘的沸点,确保碘不会汽化
C.使实验中产生的碘蒸气更多
D.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
25.下列物质中,更加适合用来冷却和加热的是()
A.0℃的冷水和100℃的水蒸气B.0℃的冰和100℃的水蒸气
C.0℃的冷水和100℃的沸水D.0℃的冰和100℃的沸水
26.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
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
27.下列描述与生活实际相符的是()
A.令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37℃
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为4℃
C.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D.冬天,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80℃
28.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舒适的洗澡水的温度是40℃
B.人的正常体温是38℃
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1.2Hz
D.霜的出现在0℃以下
29.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30.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37℃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4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四、选择题
31.气象卫星红外线感应器,通过接收云层的红外线形成云图,云图的黑白画面由云层的温度高低决定。

红外线感应器利用红外线的()
A.方向性好B.荧光效应C.穿透性D.热效应
32.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可折转的光屏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则反射光消失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笔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 0°
33.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
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A.只有②可行B.只有④可行C.②和③都可行D.都不可行
34.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各种光现象,下列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A.花窗漏影
B.水中倒影
C.雨后彩虹
D.树荫下的光斑
3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与海市蜃楼成因相同的是
A.凿壁借光
B.水中折筷
C.手影游戏
D.水中倒影
36.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是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间游动,有时又只能看到大雁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
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二者产生原理相同
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二者产生原理相同
C.前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后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D.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后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
37.如图所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保持不动,将镜子转过θ角度,则此时
A.入射角为2θ
B.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为2θ
C.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θ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θ
38.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若改用激光照射,应瞄准什么方向才能照射到鱼
A.看到的鱼的方向B.看到的鱼的前方
C.看到的鱼的上方D.看到的鱼的下方
39.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在水面处“折断”了
B.月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C.平静的河面映出桥的“倒影”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形成圆形光斑
40.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灰、紫七色光
B.人靠近平面镜时,人在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C.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D.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黄三种色光合成的
五、选择题
4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光屏上得到图所示的缩小、倒立清晰的实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蜡烛与光屛的位置互换,光屛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B.蜡烛燃烧变短后,可以将透镜在原来的位置向上移动,使像仍然处在光屛中央
C.移走光屛,蜡烛通过透镜成的像也不存在了
D.实验时手指不小心碰到透镜靠近蜡烛的一侧,光屛上会出现手指的像
42.下面四个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B.C.
D.
4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30cm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14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5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蜡烛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4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cm处,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45.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调节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此时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该透镜的焦距是15cm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60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5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放大的像
46.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47.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4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
A.B. C.
D.
49.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当把烛焰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把烛焰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的位置在()
A.A点左侧 B.AB之间
C.BC之间 D.以上情况都不可能
50.如图所示是一个魔术箱,魔术箱的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窄缝,使激光笔产生的激光束从左侧的小孔射入,从右侧小孔射出.将一块遮光板从顶部的窄缝插入箱中,发现遮光板并没有挡住激光束的传播.下面几种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A.B.
C.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设小明用的时间为t ,小明速度为
1100m v t
=
宁宁速度为 2100m 10m 90m v t t
-== 第2次比赛时,小明路程为s 1=110m ,宁宁路程为s 2=100m ,因为速度不变,小明用时
111110m 11100m 10s t t v t
=
== 宁宁用时 222100m 1090m 9s t t v t
=
== 因为 1110109
t t < 所以小明先到,故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B 。

2.C
解析:C
【详解】 由题意可知,前1
3
s 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 111
133s s t v v == 后23
s 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
222
2233s s t v v == 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121212
32v v s v t t v v =
=++ 故选C 。

3.D
解析:D
【详解】
A .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 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 ,故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像可知,4s ∼8s 内,两同学同时出发,甲和乙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
C .0s ∼8s 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 ,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个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同学从4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4s ,则甲的速度
5m 1.25m/s 4s
s v t ===甲甲甲 乙同学从0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8s ,则乙的速度 5m 0.625m/s 8s s v t =
==乙乙乙 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故选D 。

4.C
解析:C
【详解】
设火车行驶的总路程为s ,一节钢轨长L ,共有n 节,则有
25m 301725m s Ln
设速度为v ,时间为t ,由速度的定义式可得 725m 145m/s=58km/h 45s 9
s
v
t 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择C 选项。

5.D
解析:D
【分析】
根据图a 和图b 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首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小车的速度,经过时间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①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
②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
③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相距6m ;
④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
根据路程关系列出等式即可求出时间t 。

【详解】
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
2.4m =0.4m/s 6s
s v t =
=甲甲甲; 乙的速度 3.6m =0.3m/s 12s s v t =
=乙乙乙;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1)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题意知:
0.3m/s×t +20m=0.4m/s×t +6m ,
解得:t =140s ;
(2)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由题意知:
0.4m/s×t =0.3m/s×t +20m+6m ,
解得:t =260s ;
(3)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时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20s ;
(4)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37s ;
综上所述,ABC 有可能,D 不可能,故D 符合题意。

6.C
解析:C
【详解】
从v-t 图象上可以看出,物体在做匀速运动,该物体运动的s-t 图象应该是s 与t 成正比关系。

A .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静止,不合题意。

B .表示物体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后静止,不合题意。

C .中s 与t 成正比关系,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符合题意。

D .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路程越来越少,直至减小为0,不合题意。

故选C 。

7.D
解析:D
【分析】
【详解】
第一个三角形图案表示超声波从测速仪上发出,距离测速仪越来越远,所以图线斜向上,到汽车时,时间刚好是0.16s,然后再返回,波与测速仪的距离越来越近,故其图线斜向下,由此可计算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1=0.16s×340m/s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可表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2=0.12s×340m/s
故两次汽车前进了
Δs=s1-s2=0.16s×340m/s-0.12s×340m/s=13.6m
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从0.16s时刻到1.12s时刻,故时间为
Δt=1.12s-0.16s=0.96s
故汽车的速度为
v=Δ13.6m
Δ0.96s
s
t
=14.17m/s
故选D。

8.D
解析:D
【详解】
A.物体虽然是直线运动但相同时间内路程不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BC.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相同但路线不是直线,方向在在变化属于曲线运动.D.既满足运动路线是直线又满足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相同,所以D选项是匀速直线运动.
9.A
解析:A
【详解】
码头上的旗帜向右飘,说明风从左向右吹.如果船静止,则船上的旗帜也会向右飘,与题图不符,故C错误;如果船只向左运动,即远离码头,旗帜也会向右飘,与题图不符,故B错误;如果船只向右运动,即靠近码头,当船速小于风速时旗帜向右飘,当船速等于风速时旗帜不飘扬,当船速大于风速时旗帜向左飘扬,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点睛】
该题考查了物体之间运动情况的判断与速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风向,然后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判断.
10.C
解析:C
【详解】
A.在制作课桌的过程中,下料时精确程度达到1mm就比较适当,所以测量时选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就可以,故A错误;
B.游标卡尺精确到0.1mm,螺旋测微器精确到0.01mm,都比毫米刻度尺精确,故B错误;
C.测量时应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故C正确;
D.分度值越小越精确,故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要比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精确度高,故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
11.D
【详解】
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由于远方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能较快地传递过来,比空气传声还要快,即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故选D。

解析:D
【详解】
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由于远方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能较快地传递过来,比空气传声还要快,即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故选D。

12.D
【详解】
敲鼓时,鼓面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真空罩中响铃的手机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用相同的力度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齿,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用手
解析:D
【详解】
敲鼓时,鼓面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真空罩中响铃的手机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用相同的力度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齿,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用手按住发声的锣,其声音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C
【详解】
A.不同发音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根据音色来判断钟发出的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钟声通过空气将声音传播到四面八方,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钟声和雨声都是通过空气传播
解析:C
【详解】
A.不同发音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根据音色来判断钟发出的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钟声通过空气将声音传播到四面八方,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钟声和雨声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它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而声音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时,在固体中传播要比在液体中传播快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钟的振动会发出声音,于是便听到了钟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A
【详解】
A.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故A正确;
B.工厂的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物体就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两
解析:A
【详解】
A.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故A正确;
B.工厂的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物体就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两个运动的物体相比较,路程相同时,运动时间短的速度一定大,故D错误。

故选A。

15.A
【详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解析:A
【详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由于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两名宇航员不可以直接对话,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可以传递振动能量,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16.B
【详解】
A.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利用声纳测海深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
解析:B
【详解】
A.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利用声纳测海深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C
【详解】
A.即使是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也属于噪声,故A错误;
B.因为锣、鼓、唢呐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故B错误
解析:C
【详解】
A.即使是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也属于噪声,故A错误;
B.因为锣、鼓、唢呐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故B错误;
C.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8.B
【详解】
A.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播放的音乐,说明水能传播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纸屑在发声的扬声器上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B符合题意;C.土电话通过绷直的棉线传播声音,说明固体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