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符合题意的四种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符合题意的四种视角
“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
因此,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审题,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读、揣摩、分析,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中心和立意方向。
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
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往往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部分。
但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要你自拟题目,“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往往也有材料的提示和限制。
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归纳起来,“符合题意”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写文章应符合命题意图;二是所写文章应与题目中的各项要求相符合。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题目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包括:题目、要求和提示语。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
新型给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是逐一认真阅读题干的两部分内容。
引述部分(故事或情节)比如以上船主与漆工之间的故事情节。
对于第一部分内容的分析,其突破点在于看清故事中所涉及的陈述对象。
然后以每个陈述对象为立足点来作类比观察和推断,然后确定几种立意方向进行选择立意。
本试题材料故事可如下分析:
陈述对象一——船主:防微杜渐十分重要,是不可小觑的,每一个小小的漏洞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祸患。
能事后重谢漆工,这种坦诚值得赞赏,我们的社会缺少这种诚实,相比如今倒地讹诈搀扶者的行径,船主是值得尊敬的一类人。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船主忽视漏洞是办事不细不精,险些酿成大祸,是其缺点;而重金感谢漆工能够给做好事的人信心则是其社会良心的体现是其优点。
因此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全面、辩证地看。
陈述对象二——漆工:不经意的善举可能给他人带来莫大的帮助,因此不要拒绝那些举手之劳,你可能很渺小,但对于某些人某些事,你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尊重我们自己。
还是坦诚,不贪心。
面对船主的重金,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
”漏洞“那是顺便补的”,这种厚道和淳朴的美德该令整个拜金主义操控下的道德阶层羞愧。
我们有多少这样的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普通工人身上藏着这种美德我们却没有好好地尊重和发扬?这值得整个民族反思。
陈述对象三——船主的儿子们:船主的儿子们类似于大多数不知情的“懵懂阶层”。
他们的危险来自自己的父亲,他们的救命之惠却来自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些,他们都不知情。
这启示我们:我们最信任的人可能有意无意给我们设置障碍甚至造成伤害,而我们常常过分信任某些人或过分怀疑、疏远某些人的做法都是错的。
看人看事都要注重事实而不是凭感觉。
任何事情尤其是关乎安全、发展的事情都应该亲自经历与验证,即使亲密如父亲也不可完全依赖。
年轻人必须学会自己对自己的安全与发展负责。
“孩子们”在无意识状态中承受了一个不相识的人的巨大恩惠,又启示我们善待那些与你同在一片
蓝天下、一方水土上的人。
不要说你很优秀,你很富足,你很强大,要明确地懂得,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会爱,学会感恩,也学会给予,因为你每天都享受着他人的施予——干净的马路、香甜的饭食、时尚的服装、丰富的知识和令你一天心情愉快的某个微笑。
要求部分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作文字数,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
为什么说这一条重要?因为这一条提示作文者立意最最重要,即不偏题、不跑题是考场作文第一要旨。
全面理解则不会游离于材料含义范围之外,且能筛选出立意较为高远、主题较为深刻的写作方向来。
可以从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角度立意,可以感恩的角度立意,可以从美德的角度立意,可以从责任的角度立意,可以从安全意识的角度立意,可以从凭心灵去选择的角度立意,还可以从小与大的角度立意,等等。
二、审清作文要求中的限制范围
既然,我们知道了高考作文题所包括的有效信息,还必须高空侦察式的俯瞰、地毯式的排查和解剖式的分析。
所谓“高空侦察式的俯瞰”,就是对图形或文字以及“要求”一点一字不落的看全,遗漏不行;“地毯式的排查”,就是从前往后,逐一读清读明;“解剖式的分析”,就是要作纵向的挖掘,看命题是否有言外之义、象外之旨,寓言的寓意,漫画的指向,其他文字材料的中心或内涵等。
一般地说,必须分析文题或话题中词语构成的限制。
这是一。
如“生活处处有考场”一题,就有“生活”、“考场”的限制;“开考时刻”一题就有时间上的限制;“树木·森林·气候”就是“树木”、“森林”、“气候”三个并列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考生运用自然界中
事物之间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即“森林”和“气候”之间的辩正统一的关系,去诠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材料构成的限制。
1996年“我更喜欢漫画《》”中的“更”既有分寸,又有限制,不能否定一幅肯定一幅,只能是“更喜欢”。
1997年全国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1”,描写小新背同学小牧上学的情景;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这就需要“按章操作”,即按要求作文,如此,则必须抛开命题者有意识给出的无用的信息,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夫。
如,请以“说与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可以写记叙文,可记一个只做不说、具有务实精神的人,也可以带着讽刺写一个只说不做的人。
可以写议论文,可由题目想到初中学过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赞颂他“只做不说”、“做好了也不说”的务实精神,再联想到目前社会上某些人“只说不做”,摆出他们心态浮躁、自我标榜、好吹牛皮的现象。
指出其实质是功利当头,最后分析其危害,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对社会而言,难以进步。
文章结尾要呼应开头,并强调:“做”要踏踏实实,“说”要实事求是。
这类关系型作文题很多,如大与小,快与慢,虚与实、眼前与长远、索取与奉献、分享与分担,等等。
依这类题写文章,二者都要涉及,但可以有所侧重
三、准确理解题目、材料和要求中的每个词语的含义
对题目或材料要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义,千万不能望文生义、片面理解,对常见词语要作联想性理解,对表象的词语要作深层次挖掘,对含义多
项的词语作比较性分析。
如,“尝试”的含义是有目的试验。
当然,不是什么都可以而且应当试验的,有的考生写尝试打麻将、尝试谈恋爱,甚至尝试杀人等。
这里,立意就等而下之了。
再如,“鸟的评说”,不过是以鸟喻人,就是人的评说。
又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假如”,即必须大胆想象,“记忆移植”是写作内容。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话题本身的关系,即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试卷中引用的材料就颇有意味。
故事着实有点儿“小儿科”,但道理却是发人深思的。
常言道:光脚不怕穿鞋的。
我们一旦无所顾忌,抛却一切杂念,不再患得患失,倒有可能“触底反弹”,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这则材料中的事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考生们所无法体会的,但是母亲的话,考生们应该能够理解的,材料的含义告诉我们很清楚,做事要集中注意力,不要考虑那么多的包袱,此则材料作文让考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做人的道理,生活是年轻人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
如果领悟了这点,这样才能做出成绩来,从这一点生发到自己的生活,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当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这则材料,不要脱离提供的内容。
四、关注并揣摩社会热点,拉近作文材料的内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古人主张:“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
”作文命题虽不是要求图解当时社会生活,但可以说,它与现实生活都有着丝丝屡屡的联系,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方方面面。
这就要求考生多从现实生活切入,这样才有望写出既符
合题意,又有时代感的文章。
以高考作文题为例。
正因为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才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正因为人们答案唯一的思维定势越发严重,才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正因为尔虞我诈的风气甚嚣尘上,才写“诚信”;正因为明哲保身的行为处处可见,才写“心灵的选择”;正因为人们沉醉于过分的情感纠葛之中,才写“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联系社会生活,不是照搬社会生活,话题作文尤其如此。
但是,跳动着时代脉搏的文章,一定受到读者的青睐。
如苏州中学一位同学以《面对大海》一文,来诠释“圈子”的话题。
文章强调了大海对青年心灵的启迪,使大海成为一种象征。
写雪莱的追求、海子的渴望和沈从文的顿悟,写陶渊明的悠然、卢森堡的自信和泰戈尔的天真,从而写青年人必须具有的美好的道德情操:“要把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慢慢铺展开,让它变成潺潺流动的音韵,变成热情滚滚的节奏;让它变成一幅幅闪耀着宝石光彩的油画和一首首富于灵感与思想的诗。
要让艺术从那漂亮优越但却华而不实的文明列车中走出来,重回到她那自然淳朴的沃土上,让她获得滋养,重新拥有震撼人心、启迪智慧的神奇力量。
”如果说心灵是一个圈子,那么,作者把这一圈子诠释得如此动人心魄。
这,也许是作者将“圈子”与社会现实紧紧相连的缘故吧。
再如,2012年天津卷。
通过一则小寓言——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不同感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如何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
材料中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对话,让人想起西方的一句名言“鱼儿对于它始终生活在其中的水却感之不多”。
其实我们人也如此。
我们往往对身边朝夕相处的人、昼
夜相伴的环境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其实他们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
庄子“涸辙之鲋”的寓言中说:“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意思是说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空气、阳光、水……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
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哲理也“看似寻常最奇崛”。
它提醒我们多去关注身边的那些平凡中的伟大、那些琐事中的感动。
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
最近大江南北涌现出的那些“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不都是实证吗?希望同学们能够擦亮观察生活的眼睛,培养一颗敏锐的心灵,多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多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领悟深刻的道理,从身边的平凡世界步入诗意的人生。
这正是:
四种视角审题意,理解把握全信息。
明白要求和范围,知晓每一词语义。
内涵实际要拉近,如此才能入主旨。
一篇一章都珍贵,一字一句如珠玑。
(428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