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岳阳一中、汨罗市一中2020 年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

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

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

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

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

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

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差参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

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

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

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

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

试问,如是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

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 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参差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C. 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D. 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 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C. 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就不可能这么火爆兴盛。

B. 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参差不齐的窠臼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严格有很大关系。

C.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 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 项,第一段说的是“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这是针对早期的动画和漫画而言,并不能由此就说“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 项,“忧大于喜”错误,这一结论过于武断。

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
野蛮生长、参差不齐的窠臼”,这是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就此说“忧大于喜”。

D项,“其主
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错误,选项原因概括不全,文章第三段说“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由此可知,
除了年龄增长原因,还有心智成熟的原则。

故选 C 项。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前半部分分析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原因,接着就分析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的影响,第三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故文章的侧重点应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故选D项。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A项,说法太绝对,网络游戏只是二次元文化中的一项内容,它不能左右整个二次元文化的火爆兴盛与否。

故选A 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镜
卄A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

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

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

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

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

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

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

问拉车的,
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

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

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

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 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

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

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

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

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
上。

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

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

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

他越发心里堵得慌。

第二堂是算术习题。

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

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

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

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

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

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

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

不怨那个车夫了。

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

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

配镜子去,做不到。

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

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

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

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

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

”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

”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

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

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

”王四笑着说。

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

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

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

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

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

“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

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

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

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

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

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

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

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

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

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

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B.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C. 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D. 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5. “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

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
赵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文的线索”)。

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3)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含蓄地批评了不同的人性弱点。

6. (1)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

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

(2)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
不利己”)。

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可谓自私自利。

(3)小赵虚荣心强。

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睛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D 项,“王四
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错误,该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 D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物象的作用设题,考生要分析“眼镜” 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等的关系。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一开始写宋修身丢失眼镜,然后找眼镜,拉车的王四捡眼镜,接着王四送眼镜,小赵得到眼镜,因为眼镜宋修身退学,因为眼镜小赵被车撞等等,小说的情节与“眼镜”严密相关, 可以说“眼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围绕“眼镜”展开,而在情节的展开中或与“眼镜”相关的情节冲突中,宋修身的心理脆弱、王四的自私自利、小赵的爱慕虚荣等都得到展示;从小说的主旨来看,小说描写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的不同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弱点。

考生围绕这
些方面答题即可。

【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把握住题干中“人性弱点”这一限制词,然后圈出宋修身、王四、小赵面对“眼镜”这一物象时表现出的弱点。

如面对丢失眼镜这一事件,小说中的宋修身寻而未得之后,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如“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

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这说明宋修身的心理很脆弱,抗挫的能力很差;如王四,他明明捡到眼镜,却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回车”,他就把宋修身的眼镜赢了起来,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如小赵,“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

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

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这表现出人性的虚荣。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其作用一般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2)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3)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4)衬托环境,或者具有
象征意义。

(5)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 道也哉!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何可胜道也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④/③⑤/②/⑥
B. 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9. 对选文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 重要性。

C.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D.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7. A 8. B 9. C
其求思之深 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 至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B.而人之所罕 •7^
至焉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胜:尽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
•7^ 至焉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0. (1)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2)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资料的缘故了。

【解析】
【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作答时应把选项中加点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

A 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所以“观”:景象、景观。

故选A 项。

【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的是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记住重要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语境,代入分析推断。

①⑥连词,可译为“因为”。

②连词,表并列,可译为
“而”“又”等,或者不译。

③连词,表承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④⑤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或不译。

故选B 项。

【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C项,“象征的手法”说法不当,无中生有。

故选C项。

【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一句关键词:“至于”,抵达、到达;“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而”,连词,表转折;“以”,连词,表目的;“相”,帮助。

第二句关键词:“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
“慎取”,谨慎地采取。

【点睛】文言翻译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
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
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
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
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 ..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
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
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
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
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
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1.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