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许多在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解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是电解池,所以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故A正确;
B.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
C.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阴极、从阳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故C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铁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生铁易形成电化学腐蚀,因此生铁比纯铁更易生锈,故A正确;
B.钢柱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易生锈,钢柱在水下的部分比空气与水的交界处空气少,腐蚀速度比钢柱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腐蚀速度慢,故B错误;
C.用锡焊接铁质器件,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因此焊接处铁易生锈,故C正确;
C.二次电池是可充电电池,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故C正确;
D.电池到达寿命无法使用时不能随意丢弃,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水污染,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0.下列关于电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电解池 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C. 电解时,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向阴极,通过电解质溶液到达阳极
A.开发新能源B.节约现有能源
C.提高能源利用率D.直接燃煤获取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开发新能源,比如氢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
B.节约现有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之一,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
C.提高能源利用率,获取相同能量,降低能源的消耗,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
B.根据反应热大小比较,ΔH1<ΔH2,即1 mol C(石墨)和1 mol 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后者放热少,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C(石墨) + O2(g) = CO(g) ΔH=ΔH1-ΔH2,C正确;
D.化学反应的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D正确。
A.CH4(g)+2O2(g) =CO2(g)+2H2O(g) ΔH=-802.3 kJ/mol
B.CH4(g)+2O2(g) =CO2(g)+2H2O(l) ΔH=-890.3 kJ/mol
C.CH4(g)+ O2(g) =CO(g)+2H2O(l) ΔH=-607.3 kJ/mol
D.CH4(g)+ O2(g) =CO(g)+2H2O(g) ΔH=-519.3 kJ/mol
A. ①和④B. ②和④C. ②和③D. ①和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氢气燃烧放出热量,H2O(g)→H2O(l)放热,则H2O(g)的能量高于H2O(l)的能量,燃烧生成1mol H2O(g)放出的热量比生成1mol H2O(l)的热量少,则a<b;
由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c=2b>2a;
①和④正确,答案选A。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A
B
C
D
燃气灶
太阳能热水器
纽扣电池
太阳能电池
D.直接燃煤获取能量,对能源的利用率低,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固体溶解是一个熵减小的过程
B.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加的过程
D. 同一物质气态时的熵值最大,液态时的次之,固态时的最小
【答案】D
答案为C。
13.海港、码头的钢制管桩会受到海水的长期侵蚀,常用外加电流法对其进行保护,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钢制管桩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 通电后外电路的电子被强制流向钢制管桩
C. 高硅铸铁及钢制管桩周边没有电极反应发生
D. 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A符合;
B项,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B不符合;
C项,纽扣电池为一次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不符合;
D项,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A。
2.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下列措施对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D.在保护过程中要使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则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故D正确;
故选C。
14.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不能选用NaOH溶液和浓硫酸
B. 相同条件下,NaOH溶液与盐酸、硝酸反应的反应热不相同
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化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D.生铁再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缺少电解质水,生铁在湿润环境中易生锈,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四块相同 锌片分别放置在下列四个装置中(烧杯中均盛有0.1 mol·L-1NaCl溶液),则锌片腐蚀最快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金属处于原电池负极或电解池正极时,腐蚀速度加快,处于原电池正极或电解池阴极时,电池被保护起来,基本不会生锈。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的金属性大于锌,锌金属性大于铜,故形成原电池时,B中锌为正极,C中锌为负极,故锌片腐蚀C>A>B(D)。
7.N2和H2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微观历程及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如图,用 、 、 分别表示N2、H2、NH3,已知: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下列说放出的热量增大
B. ②→③过程,是吸热过程且只有H-H键的断裂
【解析】
【详解】A.固体溶解过程,体系混乱度增大,所以是熵增的过程,A错误;
B.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公式,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要考虑熵变,B错误;
C.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熵增加的过程,要考虑焓变,C错误;
D.同一物质气态时的熵值最大,液态时的次之,固态时的最小,D正确。
答案为D。
4.下列反应的焓变表示甲烷的摩尔燃烧焓(燃烧热)的是
A.+46.1 kJ/molB. -46.1 kJ/molC.+ 92.3 kJ/molD. -92.3 kJ/mol
【答案】A
【解析】
【详解】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吸热和放热的数字相同,N2(g)+3H2(g)=2NH3(g) ΔH=-92.3 kJ∙mol−1,则2NH3(g) = N2(g)+3H2(g) ΔH=+92.3 kJ∙mol−1,由于焓变与计量系数有关,所以NH3(g) = N2(g)+ H2(g)的焓变为+46.1 kJ∙mol−1,故A符合题意。
C. 实验需要记录反应前初始温度及反应后溶液达到的最高温度
D. 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拌有助于反应充分,泡沫塑料起保温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要释放能量,因此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不能选用NaOH溶液和浓硫酸,故A正确;
B.盐酸、硝酸都是稀的强酸,相同条件下,NaOH溶液与盐酸、硝酸反应的反应热相同,故B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6.已知氢气燃烧的下列3个反应:
H2(g)+ O2(g) =H2O(g)ΔH1=-a kJ·mol-1
H2(g)+ O2(g) =H2O(l)ΔH2=-b kJ·mol-1
2H2(g)+O2(g) =2H2O(l)ΔH3=-c kJ·mol-1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①b>a②b<a③2a>c④2b=c
C. ③→④过程,N原子和H原子形成NH3是能量升高的过程
D. 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但无法改变反应前后物质的能量,无法改变反应热,A错误;
B.②→③过程, 断裂为 ,H-H键断裂为两个H原子,均为吸热过程,B错误;
C. 电解过程中,Cl-和OH-向阳极移动
D. 总反应为:CuCl2=Cu2++2Cl-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解CuCl2溶液时,总反应为: ,电解池中,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是氯离子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2Cl--2e-=Cl2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溶液中Cu2+向阴极移动,Cl-和OH-向阳极移动,即可解题。
B.1 mol C(石墨)和1 mol 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后者放热多
C.C(石墨) + O2(g) = CO(g) ΔH=ΔH1-ΔH2
D. 化学反应的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ΔH1<0可知,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A正确;
D.电解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使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发生,如以铜为阳极,硫酸为电解质时,可生成硫酸铜和氢气,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铁比纯铁更易生锈
B. 钢柱在水下的部分比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更易生锈
C. 用锡焊接铁质器件,焊接处铁易生锈
D. 生铁在湿润环境中比在干燥环境中更易生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源以及辅助阳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给被保护的金属补充大量的电子,使被保护金属整体处于电子过剩的状态,让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减弱腐蚀的发生,阳极若是惰性电极,则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阳极失电子,据此解答。
C.实验需要记录反应前初始温度酸和碱溶液的温度,混合反应后溶液达到的最高温度,故C正确;
D.泡沫塑料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拌有助于充分反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5.下列关于电解CuCl2溶液(如图所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阴极石墨棒上有红色的铜附着
B. 阳极电极反应为:2Cl--2e-=Cl2
C.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故N原子和H原子形成NH3是能量降低的过程,C错误;
D.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选D。
8.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热都是一样的。该定律称为盖斯定律。依据图示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及分析可知,
A.被保护的钢管桩应作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钢制管桩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A正确;
B.通电后,惰性高硅铸铁作阳极,海水中的氯离子等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流向电源正极,再从电源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钢管桩,故B正确;
C.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可减弱腐蚀的发生,但不能使电极反应完全消失,故C错误;
答案为B。
9.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B. 化学电源的反应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
C. 手机上用 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D. 电池到达寿命无法使用时可随意丢弃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分为正负极,故A正确;
B.化学电源的反应基础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烷燃烧热为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 过程,即热反应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2H2O(l) ΔH=-890.3 kJ/mol。
答案为B。
5.已知N2(g)+3H2(g)=2NH3(g) ΔH=-92.3 kJ∙mol−1,则NH3(g) = N2(g)+ H2(g)的焓变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是电解池,所以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故A正确;
B.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
C.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阴极、从阳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故C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铁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生铁易形成电化学腐蚀,因此生铁比纯铁更易生锈,故A正确;
B.钢柱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易生锈,钢柱在水下的部分比空气与水的交界处空气少,腐蚀速度比钢柱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腐蚀速度慢,故B错误;
C.用锡焊接铁质器件,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因此焊接处铁易生锈,故C正确;
C.二次电池是可充电电池,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故C正确;
D.电池到达寿命无法使用时不能随意丢弃,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水污染,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0.下列关于电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电解池 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C. 电解时,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向阴极,通过电解质溶液到达阳极
A.开发新能源B.节约现有能源
C.提高能源利用率D.直接燃煤获取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开发新能源,比如氢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
B.节约现有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之一,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
C.提高能源利用率,获取相同能量,降低能源的消耗,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
B.根据反应热大小比较,ΔH1<ΔH2,即1 mol C(石墨)和1 mol 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后者放热少,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C(石墨) + O2(g) = CO(g) ΔH=ΔH1-ΔH2,C正确;
D.化学反应的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D正确。
A.CH4(g)+2O2(g) =CO2(g)+2H2O(g) ΔH=-802.3 kJ/mol
B.CH4(g)+2O2(g) =CO2(g)+2H2O(l) ΔH=-890.3 kJ/mol
C.CH4(g)+ O2(g) =CO(g)+2H2O(l) ΔH=-607.3 kJ/mol
D.CH4(g)+ O2(g) =CO(g)+2H2O(g) ΔH=-519.3 kJ/mol
A. ①和④B. ②和④C. ②和③D. ①和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氢气燃烧放出热量,H2O(g)→H2O(l)放热,则H2O(g)的能量高于H2O(l)的能量,燃烧生成1mol H2O(g)放出的热量比生成1mol H2O(l)的热量少,则a<b;
由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c=2b>2a;
①和④正确,答案选A。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A
B
C
D
燃气灶
太阳能热水器
纽扣电池
太阳能电池
D.直接燃煤获取能量,对能源的利用率低,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固体溶解是一个熵减小的过程
B.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加的过程
D. 同一物质气态时的熵值最大,液态时的次之,固态时的最小
【答案】D
答案为C。
13.海港、码头的钢制管桩会受到海水的长期侵蚀,常用外加电流法对其进行保护,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钢制管桩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 通电后外电路的电子被强制流向钢制管桩
C. 高硅铸铁及钢制管桩周边没有电极反应发生
D. 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A符合;
B项,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B不符合;
C项,纽扣电池为一次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不符合;
D项,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A。
2.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下列措施对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D.在保护过程中要使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则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故D正确;
故选C。
14.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不能选用NaOH溶液和浓硫酸
B. 相同条件下,NaOH溶液与盐酸、硝酸反应的反应热不相同
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化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D.生铁再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缺少电解质水,生铁在湿润环境中易生锈,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四块相同 锌片分别放置在下列四个装置中(烧杯中均盛有0.1 mol·L-1NaCl溶液),则锌片腐蚀最快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金属处于原电池负极或电解池正极时,腐蚀速度加快,处于原电池正极或电解池阴极时,电池被保护起来,基本不会生锈。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的金属性大于锌,锌金属性大于铜,故形成原电池时,B中锌为正极,C中锌为负极,故锌片腐蚀C>A>B(D)。
7.N2和H2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微观历程及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如图,用 、 、 分别表示N2、H2、NH3,已知: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下列说放出的热量增大
B. ②→③过程,是吸热过程且只有H-H键的断裂
【解析】
【详解】A.固体溶解过程,体系混乱度增大,所以是熵增的过程,A错误;
B.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公式,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要考虑熵变,B错误;
C.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熵增加的过程,要考虑焓变,C错误;
D.同一物质气态时的熵值最大,液态时的次之,固态时的最小,D正确。
答案为D。
4.下列反应的焓变表示甲烷的摩尔燃烧焓(燃烧热)的是
A.+46.1 kJ/molB. -46.1 kJ/molC.+ 92.3 kJ/molD. -92.3 kJ/mol
【答案】A
【解析】
【详解】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吸热和放热的数字相同,N2(g)+3H2(g)=2NH3(g) ΔH=-92.3 kJ∙mol−1,则2NH3(g) = N2(g)+3H2(g) ΔH=+92.3 kJ∙mol−1,由于焓变与计量系数有关,所以NH3(g) = N2(g)+ H2(g)的焓变为+46.1 kJ∙mol−1,故A符合题意。
C. 实验需要记录反应前初始温度及反应后溶液达到的最高温度
D. 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拌有助于反应充分,泡沫塑料起保温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要释放能量,因此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不能选用NaOH溶液和浓硫酸,故A正确;
B.盐酸、硝酸都是稀的强酸,相同条件下,NaOH溶液与盐酸、硝酸反应的反应热相同,故B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6.已知氢气燃烧的下列3个反应:
H2(g)+ O2(g) =H2O(g)ΔH1=-a kJ·mol-1
H2(g)+ O2(g) =H2O(l)ΔH2=-b kJ·mol-1
2H2(g)+O2(g) =2H2O(l)ΔH3=-c kJ·mol-1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①b>a②b<a③2a>c④2b=c
C. ③→④过程,N原子和H原子形成NH3是能量升高的过程
D. 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但无法改变反应前后物质的能量,无法改变反应热,A错误;
B.②→③过程, 断裂为 ,H-H键断裂为两个H原子,均为吸热过程,B错误;
C. 电解过程中,Cl-和OH-向阳极移动
D. 总反应为:CuCl2=Cu2++2Cl-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解CuCl2溶液时,总反应为: ,电解池中,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是氯离子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2Cl--2e-=Cl2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溶液中Cu2+向阴极移动,Cl-和OH-向阳极移动,即可解题。
B.1 mol C(石墨)和1 mol 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后者放热多
C.C(石墨) + O2(g) = CO(g) ΔH=ΔH1-ΔH2
D. 化学反应的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ΔH1<0可知,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A正确;
D.电解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使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发生,如以铜为阳极,硫酸为电解质时,可生成硫酸铜和氢气,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铁比纯铁更易生锈
B. 钢柱在水下的部分比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更易生锈
C. 用锡焊接铁质器件,焊接处铁易生锈
D. 生铁在湿润环境中比在干燥环境中更易生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源以及辅助阳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给被保护的金属补充大量的电子,使被保护金属整体处于电子过剩的状态,让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减弱腐蚀的发生,阳极若是惰性电极,则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阳极失电子,据此解答。
C.实验需要记录反应前初始温度酸和碱溶液的温度,混合反应后溶液达到的最高温度,故C正确;
D.泡沫塑料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拌有助于充分反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5.下列关于电解CuCl2溶液(如图所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阴极石墨棒上有红色的铜附着
B. 阳极电极反应为:2Cl--2e-=Cl2
C.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故N原子和H原子形成NH3是能量降低的过程,C错误;
D.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选D。
8.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热都是一样的。该定律称为盖斯定律。依据图示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及分析可知,
A.被保护的钢管桩应作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钢制管桩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A正确;
B.通电后,惰性高硅铸铁作阳极,海水中的氯离子等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流向电源正极,再从电源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钢管桩,故B正确;
C.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可减弱腐蚀的发生,但不能使电极反应完全消失,故C错误;
答案为B。
9.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B. 化学电源的反应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
C. 手机上用 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D. 电池到达寿命无法使用时可随意丢弃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分为正负极,故A正确;
B.化学电源的反应基础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烷燃烧热为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 过程,即热反应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2H2O(l) ΔH=-890.3 kJ/mol。
答案为B。
5.已知N2(g)+3H2(g)=2NH3(g) ΔH=-92.3 kJ∙mol−1,则NH3(g) = N2(g)+ H2(g)的焓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