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丹的生态习性及高效繁殖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简要介绍凤丹的生态习性和繁殖方法,从选地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及初加工、根部采挖及初加工等方面总结了凤丹栽培技术,以期为凤丹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凤丹;生态习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22-0065-02
Ecological Habit and Efficient Propag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aeonia ostii
LI Wei-wen 1CHENG Wen-jun 2ZHAO Wei 3WANG Ai-ting 1DONG Ling 1*ZHANG Yu-lei 4
(1Hort Research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2Huainan Fuguihua Technology Co.,Ltd.;3Institul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udcts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4Bozhou Wanbei Pharmaceutical Co.,Ltd.)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habits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of Paeonia ostii ,and summarized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choosing and preparing land ,transplanting ,field management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fruits harvesting and primary processing ,roots digging and primary process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aeonia ostii .
Key words Paeonia ostii ;ecological habit ;reproduction method ;cultivation technique
凤丹的生态习性及高效繁殖栽培技术
李卫文1程文军2赵伟3王爱听1董玲1*张雨雷4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2淮南市富贵花科技有限公司;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4
亳州市皖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中药材丹皮是来源毛茛科植物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的干燥根皮[1],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为34种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
牡丹酚有抗炎、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安徽丹皮药用
历史悠久,历代均有记载,为丹皮药材道地产区,《中药大辞
典》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
丹。
随着2011年与药用丹皮同源的油用牡丹(来源品种为凤丹和紫斑牡丹)被国家原卫生部列为国家新资源食品,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四大重点扶持的木本油料树种,全国凤丹的种植面积在迅速扩大。
凤丹的药、油兼用开发大幅度提高了凤丹种植效益,但随着凤丹籽油的开发,对如何保障药用丹皮的供应及丹皮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凤丹适应性强,抗性强,栽培范围广,在我国的大部分丘陵地区均可种植。
凤丹的高效栽培技术,既保证了药材的品质与产量,又减轻了我国的食用油压力,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对我国的药材与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凤丹药、籽兼收的栽培技术,以期为凤丹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1凤丹的生态习性
凤丹是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一至二年生植株不开花。
以中原地区为例,生育特性如下:早春2月根开始萌动,3月展叶并现蕾,4月上旬开花(少数3月下旬即开花),花期约1周,群体花可持续20~30d 。
果期5—8月,6月前根生长缓慢,7—8月为地下部生长盛期,10月上旬植株枯萎,进入休眠期。
凤丹种子有后熟的特征,上胚轴需经一段低温才能继续伸长。
种子寿命不长,隔年种子发芽率低。
凤
丹可以用种子繁殖。
一般播种后当年只生根不发芽,只形成主根或少数侧根,第2年根继续发育生长,同时萌发,第3年主根、侧根基本形成,开始加粗生长,同时主根侧根上密生根毛。
凤丹属于典型的温带型植物,喜温和凉爽、阳光充足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寒性,稍耐半阴,宜高燥,忌湿热,要求土壤疏松、深厚。
由于长期生长在我国中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湿,空气湿度高达80%以上,所以喜温暖环境,能耐一定的湿热[2-3]。
2繁殖方法2.1种子繁殖
2.1.1土地预处理。
将土地上的杂草用除草机割除,打碎,
自然平铺于土地里,待平整土地时翻耕入土中制肥。
2.1.2
土地平整。
将现有地块以南北方向开4条排水沟,宽度1.0m ,深度1.0m ;以东西方向开2条排水沟,宽度0.8m ,深度0.8m ;挖掘机深挖并及时打碎土块,平整;将平整后的土地以南北方向起垄,垄宽约4.0m ,长度5.0~6.0m ,垄高0.4m ,并将土垄耕平耙细;将草木灰750kg/hm 2均匀撒入土垄中,按行距15~20cm 、沟深5~7cm 的标准开浅沟备用;在平整好的土垄中,以适宜浓度喷洒1遍除草剂封闭,以减少杂草的生长。
2.1.3
种子预处理。
将采收去荚壳的种子放入水中,搅拌,捞去干瘪的种子及杂质。
选籽粒饱满、黑色光亮、无霉变的种子进行播种,将种子拌入湿沙中,放置15d ,播种前将种子筛出,将种子放在40~45℃的温水中浸泡24~30h ,然后用0.25mg/L 赤霉素浸种3~4h [4]。
2.1.4
播种。
8—9月采用条播方法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播
入浅沟中,用种量1125~1275kg/hm 2。
播种后覆土,视情况淋适量水,盖上秸秆。
凤丹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收获时胚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胚发育早期要求15~22℃的温度30d ,后期要求30~40d 10~12℃的低温。
胚形态上发育完成后长根,需要15~20d 0~5℃的低温条件打破上胚轴休眠,可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2);安徽
省科技厅面上攻关项目(1501041169)。
作者简介李卫文(1985-),女,安徽明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
中药材品种选育与规范化种植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17-08-18
65
. All Rights Reserved.
10~20℃温度下出苗。
2.1.5苗期管理。
播种后30~40d开始生根,如地面干旱,可以浇1次透水,翌年(第1年)3月中旬,地温上升到4~5℃时,种子幼芽开始萌动,揭去覆盖物,并浅松表土。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如果天气持续干旱,根据情况浇1次水,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并注意田间病虫害的安全防控。
一般以二年生苗作为生产种苗,9—10月幼苗地上部分枯萎,将种苗移栽到大田。
2.1.6种苗标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与芽头完整、无侧根的二年生苗。
一级苗:根茎直立无弯曲,单株重达20g 以上,主根直径1.0cm以上,根长25cm以上,芽饱满,无病斑。
二级苗:根茎直立无弯曲,单株重达17g以上,主根直径0.8cm以上,根长20cm以上,芽饱满,无病斑。
三级苗:根茎直立无弯曲,单株重达15g以上,主根直径0.5cm以上,根长15cm以上,芽饱满,无病斑[5]。
2.2分株繁殖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种株以三年生的分株为宜。
分株时先将预分株凤丹挖出,去泥土、病根和伤根,晾晒1~2d,待根部失水变软后再分株,分株时顺势将植株分成数丛,并带有部分细根和2~3个萌芽,伤口处用杀菌剂均匀涂抹,分株后可将根颈上部的老枝剪去,只保留萌蘖芽和当年萌蘖新枝。
然后在整好的地块上按株距60~70cm挖穴,将小植株移入,栽种时注意保持根系舒展不可弯曲,栽植深度以根颈低于地面2cm左右为宜,填土压实,冬季封土呈土堆状,以安全越冬。
3栽培技术
3.1种苗选择
选用二年生粗壮无病虫害的种苗。
3.2土地平整
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土地块。
由于凤丹怕涝、忌连作,可以与芝麻、小麦、玉米等轮作,轮作年限一般不少于3年,以5年为宜。
选向阳缓坡无积水的砂壤土地,旋耕机翻地50~ 80cm,施腐熟的农家肥75t/hm2和饼肥1500~3000kg/hm2,土层深厚的山坡地,地表整成馒头形,中间稍高四周略低,并保持一定的坡度;土层较浅的山坡地,可先整出地坎,顺地形走势,整平做成宽2m左右的畦,畦面呈弧形;平地做成沟宽40cm、沟深30cm以上的高畦,并保持沟底平整,排水通畅[6-7]。
3.3移栽
选用二年生、无病虫害、健壮的凤丹种苗,于9—10月移栽。
移栽前,将不同规格苗分开,分别移栽。
按株行距40cm×50cm打穴,穴深20cm左右,穴长25~30cm,每穴栽苗1株,栽植时向穴中填土,填至半穴时轻轻向上提苗并左右摇晃,栽后填土踏实。
栽后的第1年可以间作芝麻,以遮荫防旱。
3.4田间管理
3.4.1中耕除草。
凤丹生长期间应经常松土除草,尤其是雨后初晴要及时中耕松土,保持表土不板结。
中耕时,切忌伤及凤丹根部,入冬后对外露的凤丹根部要加强培土,防止冻伤。
3.4.2肥水管理。
移栽第2年开始,一般分3次进行追肥,主要是花肥、芽肥及冬肥。
花肥主要是在土壤解冻之后至春季苗木抽芽之前,以速效性的氮肥为主,也可以施用有机肥,目的是为了给苗木补充养分,利于开花结果;芽肥是在开花之后的15d内追施,以复合肥为主,促进苗木的花芽分化及叶片生长;冬肥是在秋季凤丹落叶时施入,以饼肥及腐熟有机肥为主[2]。
育苗期和生长期如遇干旱,在早晚进行沟
灌,待水足够渗透后,及时排除余水。
刚植1年的苗地也可铺盖稻草等防止水分蒸发。
雨季及时做好排涝工作。
3.4.3整形修剪。
秋季落叶后,对三年生凤丹苗的地上部分5cm处鳞芽上方10cm处主干剪除进行平茬,然后堆土形成5~10cm的土埂,以促单株多产生粗壮新枝和新根,增加花量,提高产量;3年以后的修剪主要是去除土芽和回缩枝,整形措施可以根据枝叶分布空间在春季和秋季进行灵活修剪[8-11]。
3.5病虫害防治
凤丹病害主要有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早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为蛴螬等。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时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落叶后及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病枝,集中烧毁。
进行种子处理,用50℃温水消毒20min,用咯菌腈、精甲·咯菌腈、吡唑·代森联进行拌种或将药剂按规定倍数稀释后浸种10min后阴干播种。
猝倒病田间发病时选用烯酰吗啉、精甲霜灵、嘧菌酯、百菌清等按规定倍数进行灌根或喷雾。
根腐病多发生雨季,发现病株,要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病株,防止病菌蔓延,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按照规定的稀释倍数进行灌根或喷雾。
早疫病可喷施氟啶胺、百菌清等进行预防,发病初期选用吡唑·代森联、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按照规定的稀释倍数叶面喷施防治。
炭疽病可喷施咪鲜胺、腐霉利、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等防治。
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施嘧菌酯、氟啶胺、百菌清、苯醚甲环唑等防治。
蛴螬防治要注意施用腐熟有机肥,防止招引成虫产卵;定植时用30%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22.5~30.0kg/hm2兑水225kg/hm2,充分搅匀后,对定植穴喷雾,每穴喷药液5~6mL,喷后盖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细土做成毒土施用,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浇注根部,也可用灯光诱杀成虫[12-13]。
3.6果实采收及初加工
种子一般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成熟,当蓇葖果呈蟹黄色且顶端果皮微裂时采收。
将采摘的蓇葖果进行摊晒,果实堆放厚度不宜超过20cm,每隔1~2d翻动1次,促进果皮开裂,爆出种子。
将爆出的种子继续摊晒至水分13%左右时即可。
3.7根部采挖及初加工
移栽生长3~5年后方可采挖,采挖时间为9—10月,选择晴天进行,将鲜根置室内晾2~3d,待根部水分挥发变
(下转第68页)
66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66页)
软后,先去须根,再从支干根至主干根逐一抽去中间木芯后晒干。
4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15:172-173.
[2]高志民,王雁,王莲英.牡丹、芍药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J].北京林业
大学学报,2001,23(4):75-79.
[3]成仿云,李嘉珏,陈德忠.中国野生牡丹自然繁殖特性研究[J].园艺学
报,1997,24(2):180-184.
[4]成仿云,杜秀娟.低温与赤霉素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萌发和幼苗
生长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8,35(4):553-558.
[5]张丽萍,杨春清,刘晓龙,等.安徽药用牡丹规范化种植生产标准操
作规程(SOP)[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2):14-17.[6]马兴荣.牡丹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0):135.
[7]王秋云.凤翔县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 216.
[8]吴新盛,杨尹章.牡丹的栽培技术与养护管理[J].现代园艺,2017(5): 17.
[9]鲁丛平,杨彦伶,陈慧玲,等.“凤丹”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J].湖北
林业科技,2015,44(6):83-84.
[10]方成武,杨晨,刘晓龙,等.安徽凤丹摘花蕾与砍老枝对根皮产量影
响的研究[J].中药材,2009,32(12):1801-1803.
[11]刘春洋,史国安,王玮.断根处理对牡丹“凤丹白”幼苗根系发育的影
响[J].园林绿化,2013(10):47-49.
[12]蒋银莉.铜陵市凤丹牡丹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5,35
(17):116-117.
[13]杨娜.油用牡丹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 2014(10):225-226.
势中等或较弱[3-4]。
2.3果实性状
由表3可知,卫椒1、辣椒13-02、卫椒7、美琪6、美琪3等5个品种均为长羊角椒,味辣,皮薄,口感好,果实为深绿色;卫椒3、卫椒2、卫椒4等3个品种为牛角椒,微辣或辣味适中,果实为浅绿色;卫椒6为甜椒,果实为深绿色,味甜。
单果质量以卫椒6最重,为180.8g;美琪3单果重最小,为34.6g[5-6]。
品种果长/cm果宽/cm心室数/个果肉厚度/mm单果重/g果实外观、品质卫椒122.9 3.472 3.0261.7长羊角椒,深绿,辣味浓,果肩皱褶多,果面有棱沟辣椒13-0219.6 2.842 2.6338.9长羊角椒,深绿,辣味强,果肩有皱褶,果面有棱沟卫椒722.6 3.313 2.2845.3长羊角椒,深绿,辣味浓,果肩有皱褶,呈螺丝形变曲美琪622.3 2.482~3 2.7535.4长羊角椒,深绿,辣味浓,果肩皱褶多,呈螺丝形变曲卫椒318.3 3.362~3 2.9855.9大牛角椒,浅绿,辣味适中,果面光滑顺直卫椒219.4 3.712 3.3974.7大牛角椒,浅绿,微辣,果面光滑顺直
卫椒418.8 3.382 2.4957.3大牛角椒,浅绿,微辣,果肩微有皱褶,果面光滑顺直美琪320.4 2.912 2.4534.6长羊角椒,深绿,辣味浓,果肩有皱褶,弯曲卫椒69.97.273~4 6.53180.8甜椒,深绿,味甜,果面光滑
表3各参试辣椒品种果实性状的比较
2.4丰产性
由表4可知,参试9个品种中,以卫椒2牛角椒产量最高,
为17765.6kg/hm2,较其余品种增产1428.6~10403.0kg/hm2,
增幅8.7%~141.3%;其次为卫椒6甜椒和卫椒1羊角,分别
为16337.0、15897.4kg/hm2;美琪3和美琪6羊角椒产量最
低,分别为7362.6、7545.8kg/hm2[7-8]。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卫椒2产量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
著差异;卫椒1与卫椒3、卫椒6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
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辣椒13-02与卫椒7、卫椒4产量差
异不显著,但与美琪6、美琪3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表5)。
3结论与讨论
对9个参试辣椒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卫椒2、卫椒6、卫椒1、卫椒3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体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同时综合性状优于供试的其他品种,也符合当地消费者的要求,可作为日光温室辣椒种植新品种在重点品种
小区产量/kg折合产量
kg·hm-2Duncan′s
比较
位次ⅠⅡⅢ平均
卫椒113.614.315.514.515897.4bB3
辣椒13-028.79.510.99.710659.3cC6
卫椒79.49.010.29.510476.2cC7
美琪6 6.5 6.87.3 6.97545.8dD8
卫椒313.513.914.614.015384.6bB4
卫椒215.616.116.816.217765.6aA1
卫椒49.810.210.510.211172.2cC5
美琪3 6.6 6.27.3 6.77362.6dD9
卫椒615.614.314.714.916337.0bB2
表4各参试辣椒品种产量比较
变异原因自由度DF平方和SS均方MS F值F0.05F0.01
区组2 4.7962963 2.398148110.3600 3.6337235 6.2262354处理8304.314070038.0392590164.3296 2.5910962 3.8895721误差16 3.70370370.2314815
总变异26312.8140700
表5小区产量方差分析
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推广[9]。
4参考文献
[1]王泽杰,吴华尧,范远丰,等.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6):12.
[2]侯全刚,李江,马本元.日光温室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青海农林科
技,2005(4):1-2.
[3]王兰兰,程鸿,陈灵芝.日光温室辣椒品种鉴定筛选试验结果[J].甘肃
农业科技,2001(1):29-31.
[4]李元万,张茹,陈灵芝,等.陇椒系列辣椒品比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 2011(6):40-41.[5]刘连妹,屈海泳,王雪梅,等.大棚栽培早春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江
苏农业科学,2008(1):147-148.
[6]唐秀胜.广西冬种辣椒新品种筛选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
(6):731-736.
[7]贾利元,张慎举,皇甫自起.豫东蔬菜产区越夏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282-286.
[8]李雪峤,陈贻诵,高芳华.海南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辣椒杂志, 2012,10(3):11-13.
[9]杨显范,谭光仙,杨俊,等.引进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J].贵州
农业科学,2010,38(4):203-205.
6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