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风骨气自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衣风骨气自华
——专访上海江东医院中医整脊诊疗中心韦以宗教授为了维护民族的脊梁骨气,他呕心沥血编著《中国骨科技术史》,并牵头推动中医骨科走向世界;
为了维护人类的脊梁骨气,他潜心研究发明整脊医学的“一说两论”,令澳洲的整脊专家惊赞“中国整脊了不起”!
2003年,上海江东医院成立。

上海江东医院中医整脊诊疗中心也随之建立。

走进上海江东医院中医整脊诊疗中心,见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骨伤名医、中国现代整脊学之父、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韦以宗教授。

韦以宗教授曾获得中国20世纪接骨学最高成就奖。

他富有跳跃性的思维和慷概激昂的语调,使我们的情感随着他的思绪飞扬。

作为一名骨科专家,他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令人钦佩不已;作为长者,那份儒雅亲切又让人从岁月的磨砺中,寻到了人生的真谛。

儿时立志宏愿从医
1946年10月,韦以宗教授出生在广西山区一个贫农家庭,5岁时,他的父亲就过早离开了他们,留下他们姐弟4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

他7岁时,母亲和哥哥患了一场大病,请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

家里请来当地的一个“名医”,他伯父天天请“名医”喝酒,最后把家里的鸡都杀光了。

那时,他家里养了10只刚长翅膀的小鸭子。

一天,他把小鸭子从水田里好不容易赶回家,一进家门,就和姐姐说,“这个是公的,那个是母的。

”这话恰好被那位医生听到,就对他们伯父说:“有母鸭子还不杀?”于是,他的伯父气冲冲拿着长柄烟斗,一手把他抓住,不管头上身上就是一顿狠打,他大哭起来,姐姐也抱住他哭。

他的伯父非常疼爱他,也许是内疚,直到伯父临终前,还嘱托他的哥姐,一定要送他去读书。

这一顿打,对于韦以宗来说既是痛,也是委屈。

后来姐姐告诉他:“因为咱家里没有菜招待医生,伯父怕医生不给妈妈治病,所以你说母鸭,那医生以为我们不诚心招待他,所以伯父生气打你。

”听了这话,韦以宗就非常恨这个医生。

他发誓长大后一定当一个能为穷人治病的好医生。

没想到儿时的一件小事,却激起韦以宗立志从医的宏愿。

历经40多个秋冬春夏的刻苦钻研,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他终于研究出了十大“无痛不见血”疗法,并创立了脊椎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和脊椎板块移动椎曲论,治愈了来自国内各地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菲律宾等国家的患者数万人。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医疗机构还多次请他去会诊、讲学。

他还创办了广西骨伤研究所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年,又创办了《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该刊在美国注册发行,采取中英文对照,反响强烈。

同时他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中医骨伤科函授学院,分院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培养学子达6000余人。

传中医理念扬中华骨气
从广西到北京再到上海,从国内到国外,韦以宗始终将继承和弘扬祖国中医药学作为自己的使命。

虽说已年近古稀,可韦以宗做起事来的劲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选择了,他就义无返顾。

1992年,他赴马来西亚工作。

1997年“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成立,他被推选为世界骨联秘书长。

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学科的事业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了祖国。

1997年9月7日至10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迎来了首届中医骨伤科学术交流大会,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8名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

马来西亚卫生部部长为大会揭幕,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世界卫生组织等到会祝贺,此次大会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韦以宗,并未满足现状停滞不前。

1998年
第二届大会在北京召开时,参加的人数已达600多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吴阶平发来贺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余静到会致词。

2000年,第三届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第四届大会在香港举行,前四次大会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人参加。

连续几届大会不仅为中国中医骨科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而且赢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赞誉。

对此,欧洲的医学界也强烈要求能在欧洲举办这样的活动,因此,第五届大会2004年在德国成功召开。

今年1月份,韦以宗教授又赴韩国参加“脊柱神经推拿医学会2013年次总会纪念讲演”,受到韩国各界的热烈欢迎。

说起钻研中医整脊学的原因,韦以宗坦言:“我对中医的研究,不仅仅是在疾病治疗方面。

一个好的中医师,不能只将自己定位一个临床医生,而是要将中医的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去继承和发扬,要有一种民族的使命感,这既是人民健康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项工程。


而创办中医骨伤科学术交流大会的目的还在于,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的中医。

韦以宗认为,中医在外国人眼中,一方面觉得它有神奇之功能,一方面又觉得很难学习。

可对中医骨科(包括中国接骨、中国整脊)和针灸,就容易学习和理解。

就解剖学而言,中医骨科讲究应力学和运动力学方面的结合,但缺乏系统的总结研究,如果把它发掘研究开来,西方人就会很快理解。

淡泊名利潜心著书
在韦以宗的办公室内,摆得最多的就是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他主编和参加编著的10多部专著。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骨科技术史》,作为一本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工具书,对骨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

就中医成果而言,它无疑打破了骨科旧书领域的一份宁静。

在这本书在1986年荣获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部级),是韦以宗倾注心血最多的一本专著。

回忆最初编书时的情景,韦以宗感触颇深。

那时正值“文革”后期,图书馆全被封起来了,骨科方面的资料更是难找,没有复印机,涉及到图片就用照相机。

不知从广西跑了多少趟北京,也记不清北京中医医院研究所留下了他多少足迹,更不知耗费了他多少心血。

苦心人,天不负。

通过不断总结归纳,他将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相融合,《中国骨伤科学》、《理伤续断方点校》、《秘传骨伤方书》等专著相继问世。

2001年,历经10年时间编著的《中国骨伤科学辞典》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近,韦以宗又完成了《现代中医骨科学》的编著,通过发掘整理传统理论、经验,在汲取了国内外新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此书在用以指导临床医疗方面经验有深远的意义。

韦以宗从不把虚名和眼前利益看得太重,他认为一个把自己置身于事业之中而去追求、拼搏的人,只有不趋炎附势,淡泊名利,他才能大公无私并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青春才会长盛不衰。

很多人靠药发了大财,他也知道许多秘方验方,可他没把如何赚钱放在首位,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专攻中国整脊理论的研究之中,为了编著《中国骨伤科学辞典》,他自己出资,参加世界骨联,虽然不拿任何津贴,但他却乐此不疲。

韦以宗的襟怀坦白,为事业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像他案前的水晶石那样坚硬透明。

事业是没有止境的,医学科学更是没有止境的,正所谓:“业无止境春常在,人能淡泊品自高。


言传身教博爱做人
韦以宗深知,现在医院的竞争不只体现在设备、院容院貌和医德医风上,其核心还是要靠技术、靠人才。

在传授技术上韦以宗毫不保留,多年来,上海江东医院中医整脊诊疗中心培养了很多国内外技术型人才。

他经常说:“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样东西永远是你的,那就是你的知识学问。

只有为知识学问永远去追求拼搏的人,才是永远富有的人。


家庭是人生的港湾。

在妻子潘东华的眼中,韦以宗虽然有时候脾气很急,但是人品好、善良、学问渊博,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外不顺心,回到家里如
何能得到安慰,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他的爱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每当遇到不如意时,他的妻子就说:“知足常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已经很成功了”,这时他的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有这样善解人意、贤惠聪明的妻子,韦以宗怎能不知足?韦以宗在写给孩子的家书中曾提到:“人生之大忌者,一曰懒,二曰骄也;置己毋太重,欠彼毋过多;损己淡于怀,乐解人之困;善吃苦,喜失意;重信义,薄虚名;志坚毅,持以恒;此乃立身之根本也。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言传身教的一面。

说起一生最遗憾的事,韦以宗非常内疚:“我终生遗憾的事就是不能赡养我的母亲,她逝世时还呼叫我的名字,但由于当时我在北京担任卫生部的古籍整理员,所以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也未能给她老人家送葬。


平日里韦以宗除了看病、讲学和著书外,偶尔也忙里偷闲,泼墨挥毫。

韦以宗非常酷爱书法,他的书法洋洋洒洒,飘逸自然。

有时静下心来也是品品功夫茶,在他看来,品茶可以激发大脑产生更多的灵感。

韦以宗说:“我最敬佩的人是明朝的李时珍和英国的达尔文,因为他们都是为追求知识学问,而置个人名利于度外。

他们一生为科学事业去拼搏的追求精神,一直在鞭策着我。


采访结束时,墙上的横幅《忆秦娥》词,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燕山高,横空万历势未休,势未休,纵横驰骋,永不回头!雄风过处是绿洲,良田沃土水长流,水长流,桃李满园,志在千秋。

”或许,这正是韦以宗人生抱负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