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中层厚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
异性及颈动脉中层厚度的影响
方厚民;曾繁枋;赖丽萍
【摘要】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老年高血压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联合氢氯噻嗪片,观察组采用氯沙坦钾片联合氨氯地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BP、夜间SBP、夜间DBP、24h血压变异性(24hSBPV)、白昼SBPV、夜间SBPV、24hDBPV、白昼DBPV、夜间DBPV、昼夜节律等血压变化指标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SBP、DBP、白昼SBP、DBP、夜间SBP、夜间DBP、24hSBPV、白昼SBPV、24hDBPV、白昼DBPV、IMT等指标的数值水平均降低,昼夜节律则升高,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显著;两组夜间SBPV、夜间DBPV未明显改变,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率7.50%(3/40),观察组10.00%(4/4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更好地改善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中层厚度,降低血压水平,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16(029)006
【总页数】3页(P1110-1112)
【关键词】氯沙坦;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颈动脉中层厚度;影响
【作者】方厚民;曾繁枋;赖丽萍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吉安 342400;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吉安342400;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吉安 34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疾病日久可出现心肌肥厚、血管粥样硬化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BPV)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因素,但不同药物对此所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因此在联合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优化治疗方案显得意义重大[2]。

本文将对氯沙坦联合
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的疗效进行较深入探讨,在此汇报成果。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老年高血压80例患者纳入研究,
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

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高血压分级:1级13例,2级18例,3级9例;观察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高血压分级:1级12例,2级19例,3级9例,其余基础资料见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的制定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血压持续3次非同日测量,SBP≥140和(或)DBP≥90mmHg。

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知情同意者;②年龄60岁以上者;③均经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排除标准:①未遵医嘱退出研究者;②肝肾功能严重
障碍者;③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④药物过敏者;⑤精神病不配合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氯沙坦钾片治疗,100mg,每天一次。

氢氯噻嗪片25mg,每天一
次;观察组则采用氯沙坦钾片联合氨氯地平5mg,每天一次。

监测血压水平,每
周至少一次,根据血压水平决定是否改变治疗方案,均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BP、DBP、白昼SBP、DBP、夜间SBP、夜间 DBP、
24hSBPV、白昼 SBPV、夜间 SBPV、24hDBPV、白昼DBPV、夜间DBPV、昼
夜节律等血压变化指标及IMT的改善情况。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30min测血压一次,白昼时间为早上时至晚上10时,其余时间属夜间,每
60min测1次。

BPV计算:血压标准差与平均血压所得比值百分率,如
24hSBPV=24hSBPSD、24hSBP。

白昼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动脉压)×100%/
白昼时水平表示昼夜节律;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
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础血压及IMT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具可比性,P>0.05;治疗后,患者SBP、DBP、白昼SBP、DBP、夜间SBP、夜间DBP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收缩压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

详见表2。

2.2 血压变异性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具可比性,P>0.05;治疗后,患者夜间SBPV、夜间DBPV水平无显著改善,其余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仅在24hSBPV、白昼SBPV、昼夜节律等指标改善方面更显著,差异显著,P<0.05。

详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4例,包括轻微干咳2例,头晕、头痛各1例,总发生率
10.00%,对照组则仅发生3例,干咳2例,头痛1例,总发生率7.50%,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未经特殊处理缓解,顺利完成研究。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日渐升高。

血压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导致中小动脉血管结构重塑,引起机体脏器的功能损害甚至器质性病变[4]。

相关研究
发现,BPV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较平均血压监测更能预测心血
管事件,且升幅与疾病风险呈现正相关[5]。

因此治疗时不仅要重视血压平均水平
的控制,还应强调治疗过程中BPV的改善情况,从而减轻血压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脑、心、肾等重要靶器官的保护。

血压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控制血压水平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中的应用价值已被学术界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血压波动引起的阵发性血压升高引起了的患者,部分患者虽然平均血压控制在较好的水平,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较高。

有研究发现,氯沙坦与阿替洛尔均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两组平均血压水平控制相差不足1mmHg,但氯沙坦组患
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卒中的风险可降低25%,微小的血压差别显然
并不能解释两组患者临床获益的差距[6]。

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血压波动显得意
义重大。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具有显著降血压作用,可有效预防长期高血压状态引起的心肌细胞重构及心力衰竭,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可改善因高血压肾病引起的蛋白尿,疗效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

氯沙坦钾片及氢氯噻嗪片是临床上常用降血压药物,氯沙坦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而起扩张血管作用,而氢氯噻嗪则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而降低心脏负荷。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基础血压及IMT的改善更显著,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与汪顺银[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血压变异性方面,观察组白昼SBPV、
24hSBPV改善更显著,表明该药物更好地减少白天血压波动,而此有利于全身器
官血液供应稳定的维持,保障冠脉供血。

一般认为,昼夜节律数值达到10为正常水平,观察组患者的数值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接近。

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时应强调BPV的监测,而不仅仅局限于控制平均血压水平,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综上,我们认为观察组治疗方案效果显著,可作为此类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日后的研究可增设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价疗效。

【相关文献】
[1] 周涛.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遵医行为状况调查[J].黑龙江医药, 2015,28(3):646-649.
[2] 柯元南,黄峻,诸骏仁.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片剂对单药控制不良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37(9):794-799.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
19(8):701-743.
[4] 朱烈彬,胡小峰,何淑军,等.硝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 112-113.
[5] 张维忠.血压变异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39(1):23-24.
[6] 汪顺银,张震洪,梁俊杰,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生活质量[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3):303-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