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人口问题浅析:
以北京市人口问题为例引发对中国当代人口问题的思考。

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出现快速膨胀趋势,具有四大表现:2009年底实际常住人口达1972万人,突破2020年的控制目标1800万人;流动人口总量估算也已超过1000万;户籍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加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不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势必达到2300万人,2020年势必突破2500万人。

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正挑战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

首先,北京的自然资源供应紧张。

以水资源为例,北京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以及应急水源常态化维持。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其次,人口众多造成北京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共交通不堪重负;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增加处理难度。

对于流动人口来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存在滞后现象,进而造成许多社会矛盾。

在一些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居住环境恶劣,安全缺乏保障,无照经营、非法行医问题多发。

久而久之,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综合以上由于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已被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列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此可见城市人口规模和容量的确定尤为重要。

若规模小于容量,则城市还有发展的余地,若规模大于容量,说明城市人口对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或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压力已超出两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

势必会引起城市所在地自然资源供给系统的破坏,导致城市人口容量的减少或将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功能紊乱。

其制约因素主要涉及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因素。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不同,这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社会经济因素。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首先必须有经济来源,才能在城市中生存,而岗位的存在就为其提供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只有当城市失业人员数量控制在低于一定比例之下(通常认为应低于5%),社会才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生活水平的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有所差别。

城市对与人口生态作用有关的商品供应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要与人口规模相匹配。

例如,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可能会购买汽车,汽车的增多导致了对城市道路和能源供应需求的增长,而
如果一个城市在较短时间内很难修筑大量道路和增加大量能源供应时,会使城市人口容量减小。

城市各项设施的承载能力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

其次是资源环境因素。

对在城市中生存的人类至关重要而又无法依靠外界输入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位置固定、面积有限和不可替代,其中与城市人口容量关系密切的是面积的有限性。

人口密度过高导致城市病现象发生,城市生存环境恶化,从而引起城市衰退。

所以,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直接影响了城市的人口容量。

水是一种既不可替代、生命赖以生存的资源。

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300个,陷入困境的40个,北京是其中之一。

城市规模对水的需求一旦大到超过了水的供应能力,必将面临两种结局:一种是弃城迁移,原城消亡,如西域曾有楼兰等繁华古城,后来皆因缺水而消亡;另一种是花费高额代价引水使用,如海水淡化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

城市生态环境容量指城市特定区域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如果污染物排放数量超过了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就会造成
城市生态系统的恶化,如热岛效应,北京的热岛中心位于沿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曾实测到城区比郊区瞬时温度高出6.9℃。

热岛效应会导致大气的严重污染。

凡事有两面性,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也为我国创造了新的机遇,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老龄人口比重尚未提高,因而人口抚养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阶段上,劳动力充分供给和较高的储蓄率(资本积累率)为经济增长提供的一个额外源泉,即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会随人口视窗的关闭逐渐消失,有关预测和分析表明,21世纪的头20至30年中,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丰富,人口负担较轻的时期。

充分利用人口视窗,赢得最大人口红利。

但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

中国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老龄化。

然而,中国的特点不在于老龄化,而在于未富先老,这将会导致人口红利较早地消失。

若人口红利消失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人口红利消失以后,中国会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未富先老的特征,我们一时还不能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获得比较优势,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延长人口红利,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过去过度依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生产率驱动型的轨道上来。

一方面,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延长人口红利期。

实现产业结构的跨地区转移。

中国之大,地区间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在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广泛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沿海出现招工难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还有劳动力转移的余地。

目前农村中,仍有富余劳动力,其特点是比重高,年龄偏大,劳动力素质不高。

此时若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有意识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这样又能产生一批新的劳动力的供给,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

然后是一些政策性措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清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

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等等
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质量,保持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同时要防范和治理各种类型的失业。

从长远来看,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培养通用型人才。

最重要是将教育市场化,产业化,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使教育更多地与市场需求挂钩。

对于目前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既要时刻意识到人口剧增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但同时不要过度夸
大其危害。

抓住人口视窗的最后机遇,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