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13 东汉的兴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
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景之治与光
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光武
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
权;黄巾起义。
【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东汉·印象
多媒体出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
导语: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
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
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新课讲解】
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讲解: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
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
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多媒体出示材料: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
知识拓展:王莽改制
教师讲解: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
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2.东汉建立
教师讲解: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请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3.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
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学生:学习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
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
——《后汉书·光武帝纪》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他具体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学生:减轻农民负担、惩治腐败、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等。
问题探究二:他最后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二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
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
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学生:阅读归纳。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补充: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你知道汉光武帝时期“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
学生: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后藏匿在湖阳公主家中,董宣乘公主外出的机会将这个仆人正法。
湖阳公主企图借弟弟光武帝的威势压倒董宣,可董宣不买账,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坚持原则,不肯违心认错,被光武帝封为“强项令”。
问题探究三: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过渡: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材料一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汉桓帝建和元年,“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
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后汉书·桓帝纪》
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问题: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学生: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君权旁落)——皇帝长大(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皇帝早逝
问题: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教师过渡: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导致中央政权变得衰弱混乱,政治上也变得越来越黑暗,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灾害不断,最终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三、黄巾起义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不满与反抗。
问题二:依据材料二,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学生: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自然灾害不断,农民面临死亡的威胁。
教师讲解:
黄巾起义:东汉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
因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而朝廷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
最终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已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东汉的兴亡”一课的学习,认
识到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的兴亡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民心的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必然毁掉国家。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