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高效,也可以简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堂:高效,也可以简约
作者:刘静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摘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和简约,一直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谈打造高效、简约课堂的策略,即准确给课堂上的师生角色定位,并简化多个环节,如直接有趣的导入、精炼紧密的教学过程、直指主题的探究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简约策略实现途径
课堂教学的高效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要在短短40分钟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的简约是必须的。

这即是说,我们要在追求学生思维建设的同时,简化相关教学环节。

就如喻伯军教师所讲:“简约不是手段,而是巧妙;简约不是目标,高效才是目标。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师生双方的角色认知,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成为简约课堂的必经之途。

一、准确定位师生的课堂角色
1.教师角色
(1)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小学科学的课堂活动多以小组形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需求对小组的人员构成进行及时调整,包括小组人数和合作方式等。

例如在“建立小小气象站”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教材中“坚持观测天气两周,并制定记录表做好记录”的要求,对每个测量小组的人员构成做出必要的调整。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这种角色作用则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2)课堂教学的管控者
“管控”是有明确指向的,如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材料的管控。

教学实践中,时有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或要求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却忙于做实验而对其不予理会的情形。

对此,教师就要及时做好发放或回收实验材料的工作。

管控好了实验材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管控好了学生实验的进程。

又如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控。

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因临时处理课堂问题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这要求教师在预设阶段即要通过深入备课、课前调研等手段考虑到各种课堂问题,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如《种茄子》一课,在教学“松土”步骤时,有学生针对教材中的“注意把土里较大的石子挑出来”提问:种茄子的土应是营养土,为什么有石子出现?进而又有学生询问“什么是营养土”。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留待课下讲解,避免影响教学。

2.学生角色
(1)良好科学素养的拥有者
如科学课程标准所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而在课程学习之前就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是不合情理的。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包括基础的学科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为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在教师的指导和家庭教育的辅助下,学生要主动认知、积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要主动、充分地动脑、动眼、动手、动口,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学会质疑和思考。

(2)良好探究习惯的拥有者
每一次探究活动完成之后,总会有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真过瘾”之类的话。

这表明该生无论思想还是情感都已融入了这次探究活动,而这种融入——很多时候,我们称之为“亲身经历”——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中心环节。

就如课标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个科学学科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主动探究习惯是必须的。

这种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探究活动的开端;二是主动做出猜想,这是探究发现的基础,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三是主动设计探究方案,这关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建设和探究能否顺利进行;四是主动做实验验证和汇报交流,这会加深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思考和认知。

具备以上几点的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时学习目的性、条理性会更强,探究效果也更好。

二、构建简约高效的科学课堂的策略
1.导入简洁有趣,直指探究问题
一个良好的科学课导入,其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或非语言,将学生注意力迅速转移到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种导入必须简洁有趣,只有层层推进的预设,而毫无冗余动作。

例如《冰、水和水蒸气》一课,我以谜语“有瘦又有胖,最怕晒太阳;不晒硬梆梆,晒后水流淌”和“风吹皱面皮,火烧就生气;利刀切不断,斧砍无痕迹”来表现冰到水的状态变化,并引出水到水蒸气的状态变化。

这既很好地起到了激趣作用,也暗示了本课时的探究问题。

又如,《盐到哪里去了》新课伊始,我出示两杯水,在明确告知学生可以品尝后,有学生分辨出一杯是盐水,一杯是清水。

我就此发问:“盐水里能看见盐吗?盐到哪里去了呢?在水中加入
盐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直指本课时所欲探究问题的本质,即“溶解”的含义。

2.教学环节简约,紧密相扣
教学环节的简约就是拒绝冗余环节,直指重点来展开教学,继而达成教学目标。

这一点既与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密切相关,如在“用教材教”的观念下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密切相关,如把控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和进度等。

仍以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为例。

由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溶解”含义的认知,所以,所有为这一认知直接服务的环节都是教学不可缺少的,而由其延伸和拓展出的其他教学内容都是可以简化的。

基于这种认知,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的三部曲“混合”“分离”和“汽水”做了大胆的取舍,将“混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进行处理,而将“分离”“汽水”作为应用拓展。

这样使课堂教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也易于学生重点认知、把握所学。

3.探究主题集中,突出要义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课标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教材为每课时提供的1至3个主题,教师不可能都详细讲解。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必择其要者,切要突出要义,以达成应有之目标。

仍如前例《盐到哪里去了》,教材提供了三个探究主题,但实际教学中却只能探究其中一个,即第一个主题“混合”。

在学生对“溶解”含义有所理解的情况下,教学必要围绕两个关键点——“极小的微粒”和“均匀分散”来进行。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其突破的方式又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如上述前一个关键点,就适宜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式突破,而后一个关键点则主要通过演示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来突破,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理解“溶解”一词,进而将其迁移到后续“分离”和“汽水”的学习中。

总之,简约的课堂并不是简单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才是我们的追求,而课堂背后则是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密切关注。

认识到这些关键点,我们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才会更具针对性,才更高效,且为学生所喜欢。

参考文献
[1]郭庭泽.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3).
[2]卢冠星.“探究五步曲” 践梦“轻负高效”——小学科学“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新课程(中),20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