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优化提分冲刺训练5(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中考科学优化提分
冲刺训练5
1.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将固态氢置于488万个标准大气压下,氢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
金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还具有超导性。
用它输电,其输电效率可以提高几十倍。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 金属氢属于无机化合物
B. 形成金属氢的过程中氢原子核发生改变
C. 金属氢和氢气互为同位素
D. 用金属氢输电可减少热损失
2.下面是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10 万年前、现在、10万年后的演变图,看了演变图后,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它们离地球太远
B. 它们是会运动的行星
C. 恒星也在运动恒星其实也不恒
D. 变成小熊星座了
3.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 控制传染源
B. 控制传播媒介
C. 切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者
4.某同学做“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他对实验提出的下列要求中,多余的是()
A. 取质量相同的蔗糖和食盐
B. 取质量相同的两杯水
C. 蔗糖和食盐放入水中后都不能进行搅拌
D. 两杯水的温度应当相同
5.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 C)就会患坏血病。
图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
根据信息进行的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 每片含V C质量为10mg
B. 若成人每天对V 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C片3次
C. V C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 V 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6.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高倍镜下调粗准焦螺旋
B. 质量称量
C. 检验气密性
D. 滴加液体
7.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小明刚完成了1000米长跑测试,此时的小明,满身大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 小明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 小明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 小明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8.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HgO Δ
_
_
Hg+O2↑分解反应
B. 生石灰作干燥剂CaO+H2O=Ca(OH)2化合反应
C. 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3+NaOH=Na2SO3+H2O 复分解反应
D. 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C6H12O6+6O2酶
_
_
6CO2+6H2O 氧化反应
9.如图是小明按设计连接的铅笔芯变阻器电路,将导线a固定在铅笔芯一端,闭合开关后,把导线b沿铅笔芯向右移动,灯泡变亮。
则他设计的电路图是()
A. B.
C. D.
10.2015年12月,世界上最大全透型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1”在海南下水。
潜水器搭载9名乘客缓慢下潜至水面下一定深度处悬停,待乘客观光一段时间后,缓慢上浮到水面。
下列关于潜水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下潜时有惯性,悬停时没有惯性
B. 在下潜过程中,水对它的压强不变
C. 悬停时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
D. 在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变大
11.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B. b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C. c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D. d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12.下列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学活动都是一次都能成功的②科学活动是无数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③科学活动是无止境的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轻松有趣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4.如图所示,小柯采用透明玻璃板、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时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应相同
B. 透明玻璃板摆放应该与纸面垂直
C. 若把光屏放在B位置,蜡烛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D. 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观察效果更好
15.A、B两个磁环先后套在光滑的木支架上,并使两磁环相对面的极性相同,此时可以看到上方的磁环
A“悬浮”在空中,如图所示:设两磁环受到的重力相等且都为G,则磁环B对木支架底座的压力F和重力G 的大小关系为()
A. F<G
B. F=G
C. G<F<2G
D. F=2G
16.某班学生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了一个实验,课桌上有一本书和一张纸。
阅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中的纸张(书本)代表了地球上的板块,地球上共有________大板块,图甲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运动(选填“碰撞”或“张裂”);
(2)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运动在地球上会产生________现象(选填“隆起形成山脉”或“形成新的海洋”)。
17.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
某位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过程:①禁食12 小时;②配置适宜的葡萄糖溶液;③抽取其血液(血样品号:0h),然后在5 分钟内口服完步骤②配置的葡萄糖溶液;④开始服糖后1 小时、2 小时、3 小时分别抽取其血液(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 和3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检测结果如表所示;⑤判断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判断依据:如果4 个样品中有3 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该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答:________。
(2)在1h~3h 的时间段内,该孕妇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该孕妇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会有“尿意”。
产生“尿意”的过程是: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到排尿中枢,并进一步传到________产生“尿意”。
1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a粒子就________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卢瑟福所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
(2)卢瑟福进行a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
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19.如图1所示,用尺子猛力将下面的棋子击出时,上面的棋子不会飞出而是落到正下方,是由于它们具有________;如图2所示,如果用尺子缓慢击打下面的棋子,紧挨被击打棋子上面的棋子会前移,是因为它受到________的作用。
1 2
20.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手摇电筒,其内部除灯泡、导线外只有固定的线圈和可来回运动的条形磁铁,当他沿图中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手电筒时,灯泡发光,手摇电筒中________相当于电源,它应用的是________原理,该原理首先是________发现的。
参考答案
1. D
解析:(1)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4)根据Q=I2Rt可知,当电流和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小,电能的损失越小。
解答:A.金属氢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化合物,故A错误;
B.氢分子破裂为氢原子,而氢原子重新形成金属氢,由于元素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的原子核不变,故
B错误;
C.金属氢和氢气中,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肯定是同种元素,而不是同位素,故C错误;
D.金属氢的电阻非常小,根据公式根据Q=I2Rt可知,导线中产生的热量损失极小,故D正确。
故选D。
2. C
解析:北斗七星都恒星,恒星通常被认为位置不变动的,但从演变图却发现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变化了,因此使我们对恒星有了重新认识。
解答:北斗七星都恒星,从演变图发现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可以得出恒星其实也在运动的,故答
案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 D
【解析】解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其中,进行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者。
故答案选:D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传染病的预防途径。
4. C
解析:(1)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变量,溶剂质量相同,水的温度相同,蔗糖和
食盐的质量相同,溶质为蔗糖和食盐不同。
(2)通过蔗糖和食盐溶解的多少确定两者溶解能力的强弱。
解答:A.取质量相同的蔗糖和食盐,研究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两者质量需要相同,A错误;
B.取质量相同的两杯水,研究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需要使溶剂质量相同,B错误;
C.蔗糖和食盐放入水中后都不能进行搅拌,搅拌只影响溶解的速度,不影响溶解能力,C选项多余,C正确;
D.两杯水的温度应当相同,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研究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时,为消除温度的影响需保证温度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C
5. D
解析:A、根据标签中药品的质量及Vc的含量分析;
B、根据标签中药品的质量及Vc的含量、一次服用片数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A、每片药品100毫克,含Vc10%,即每片中含V C质量为10mg,不符合题意;
B、若成人每天对V 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一次2片,则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C片3次,不符合题意;
C、V C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8:(16×6)=9∶1∶12,不符合题意;
D、×1005=54.5%,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 C
解析:A、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析;
B、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天平使用前,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然后把游码拨到零刻度处,再调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且测量完一次后再使用要重新测量;
(2)向右盘中添加砝码时,要用镊子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
(3)向右盘中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如果天平右端下沉,应取下最小砝码,把游码向右移动;
(4)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标尺游码对应的刻度.
C、根据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 A、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然后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将物像调清晰后,再换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A不符合题意。
B、质量称量时左物右码,B不符合题意。
C、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仪器,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掌紧握试管壁,如果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C符合题意。
D、胶头滴管插入到试管内部会污染药品,应垂直悬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 A
解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
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解答: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小明刚完成了1000米长跑测试,此时的小明,满身大汗。
小明满头大汗是因为此时皮肤内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增加散热,同时汗液挥发也带走大量热量,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 B
解析:(1)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应注意:①反应原理是否正确;②化学式书写;③反应条件是否正确;④气体和沉淀符号是否齐全;⑤是否配平;
(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解答:A.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方程式为: 2HgO Δ
_
_
2Hg+O2↑,方程式没有配平,故A错误;
B.生石灰作干燥剂,方程式为:CaO+H2O=Ca(OH)2,为化合反应,故B正确;
C.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SO3+2NaOH=Na2SO3+H2O ,方程式没有配平,且由于没有相互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方程式为:C6H12O6+6O2酶
_
_
6CO2+6H2O,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四种基本反
应类型之一,故D错误。
故选B。
9. B
解析:(1)两个用电器相互影响,那么它们串联;不相互影响,那么它们并联;(2)滑动变阻器使用的滑片哪边的部分,由下面的接线柱决定;
(3)首先判断灯泡和变阻器的串并联关系,然后根据滑片的移动方向和灯泡亮度变化判断变阻器下面接的哪边的接线柱,最后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因为铅笔芯影响灯泡的亮度变化,所以它们应该串联;灯泡变亮,说明电流变大,电阻变小,根
据导线b向右移动可知:接入电路的是铅笔芯滑片右边的部分,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 C
解析:(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根据公式p=ρ液gh判断;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判断浮力变化。
解答:A.无论潜艇的状态如何,它都有惯性,故A错误;
B.在下潜的过程中,潜艇的深度不断增大,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它受到的压强增大,故B错误;
C.悬停时,潜艇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相互平衡,故C正确;
D.在上浮的过程中,潜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故D错误。
故选C。
11. C
解析: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即可。
解答: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它上下两个表面的压力之差就是受到的浮力。
图片中a、b、c下表面都有水,因此都会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因此都会受到浮力;而c下表面与容器相连,不存在水,自然没有向上的压力,因此它肯定不受浮力作用。
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2. B
解析: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以及在科学知识、
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科学活动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
本质和规律的有目的行动.
解答:解:①科学活动并不都是一次都能成功的,错误.②科学活动是无数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才能完成的,正确.③科学活动是无止境的,正确.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轻松有趣的,错
误.
故选:B
13. A
解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
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掌握各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解答:A、加入过量铁粉,铁可与杂质硫酸铜反应,然后过滤,得到纯净的硫酸亚铁溶液,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吸水性,不能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和硝酸钾都能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D
D、加入足量氧化铁加热,原物质一氧化碳反应,而杂质二氧化碳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 C
解析: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好像有点燃的
蜡烛,这是因为蜡烛火焰向四处发光,一部分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我们感
到这些光好像是从蜡烛的像上发出的,而实际上像并没有发出光,因此,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解答: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是不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它只能被人眼所看到,故若在像的位置放
置一个光屏,蜡烛的像是不能呈在光屏上的,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 D
解析:将两个磁环看做一个整体,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磁环B受到支持力的大小,然后根据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计算B对支架底座的压力。
解答:将磁环A和B看做一个整体,它们保持静止状态,那么它们的总重力和底座施加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即F支持=2G;因为磁环B对底座的压力和底座对B的支持力为相互作用力,所以二者相等,即F=F支持=2G。
故选D。
16. (1)六;碰撞
(2)形成新的海洋
解析:板块的碰撞运动形成陡峭的山峰、地震、火山喷发,板块的张裂形成海洋。
解答:(1)实验中的纸张(书本)代表了地球上的板块,地球上共有六大板块,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
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
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图甲实验反映了板块的碰撞运动。
板块碰撞会
形成:地震、火山喷发、陡峭的山峰等。
(2)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运动在地球上会产生形成新的海洋现象。
故答案为:(1)六;碰撞(2)形成新的海洋
17. (1)是
(2)人体分泌了胰岛素降低了血糖
(3)大脑皮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胰岛素的作用,人体系统知识点。
解答:(1)由图表中可以看出4 个样品中有3 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妊娠期糖尿病,因此该孕妇确实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2)人体的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3)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到排尿中枢,并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故答案为:(1)是(2)人体分泌了胰岛素降低了血糖(3)大脑皮层
18. (1)不会;原子核
(2)A
解析:(1)如果正电荷在原子内分别均匀,那么它们对a粒子的电磁力也比较均匀,这些粒子散射的角度也会比较均匀,肯定不会出现少数发生大角度散射的情形。
在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占的空间很小,但是却集中了几乎全部质量;
(2)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原子的结构进行判断,并用一个模型来描述它,这应该是建立模型的阶段。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a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卢瑟福所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卢瑟福进行a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
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19. 惯性;摩擦力
解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惯性现象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解答:解:原来棋子处于静止状态,当用猛力打击一摞棋子中下面的一个时,下面的棋子由于受力,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会随下面的棋子飞出,于是落在它的正下方.
如果用尺子缓慢击打下面的棋子,紧挨被击打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摩擦力的缘故会前移.
故答案为:惯性;摩擦力.
20. 线圈;电磁感应;法拉第
解析:(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2)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解答:小明设计的手摇电筒,其内部除灯泡、导线外只有固定的线圈和可来回运动的条形磁铁,当他沿图中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手电筒时,灯泡发光,手摇电筒中线圈相当于电源,它应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该原理首先是法拉第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