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射线与人体作用及剂量计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极高温度的热辐射。 核爆炸的瞬间能产生穿透性很强的核辐射,主要 由中子和射线所致,而且爆炸后留下很多继续发 射射线的放射性污染物,通常称之为放射性沉降 物,其中一部分在高层大气中长期漂流,随后缓 慢地向地球扩散,造成对全球的大气、地面、海
洋、动植物和人体的污染。
2016/5/31 14/108
核能的利用也是核辐射源之一
2016/5/31 6/108
宇生放射性核素
初级宇宙射线粒子在生成次级宇宙射线过程中, 同时会生成3H、7Be、14C、22Na、24Na等放射性 核素,称为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虽然不少,但在空气中的 含量都是很低的,对环境辐射的实际贡献不大, 特别是外照射
2016/5/31
7/108
2016/5/31
4/108
环境中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中天然辐射本底主要由宇宙射线、宇生放射 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发射的辐射三部分组成 从地球外射向地球的辐射叫宇宙射线 宇生放射性核素:当高能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的 原子核发生核反应时,反应产物除了次级宇宙射 线粒子以外,还有许多放射性核素,称宇生放射 性核素
2016/5/31
22/108
辐射的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 及效应表现的辐射生物效应主要分为: • 外照射和内照射 • 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2016/5/31
23/108
外照射与内照射
在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叫外照射,主要包 括γ 射线、X射线、中子和高能带电粒子 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照射叫内照射
2016/5/31 12/108
人工放射性的来源
人工放射性是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
核武器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排出的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2016/5/31
13/108
核试验是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
核武器主要指原子弹与氢弹
核武器炸弹的特点:爆炸威力大,有强烈的冲击
2016/5/31
21/108
参考人
参考人的参数是制定辐射防护标准和进行剂量估算的基 本资料。 推荐参考人的身高为170厘米(男),全身质量为70公斤, 全身总水量为42公斤,;每天食入量2.2kg(包括饮水和
食物);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50周、每分钟吸入空气
量为0.02m3、每年工作时间内吸入空气量2.4×103m3等。 如果因某种需要对某个人较为准确地估计内照射剂量, 应按该人具体条件,包括年龄、器官大小、性别和代谢 参数进行估计
原生放射性核素:从地球形成开始,迄今为止还 存在于地壳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
2016/5/31
5/108
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有初级和次级之分。 初级宇宙射线是指从外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辐 射,主要由高能质子组成(≈87%),并伴有10%左右 的氦核,其余为少量的重粒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 初级宇宙射线具有极大的动能,它们的贯穿能力极强。 但由于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的存在,初级宇宙射线很 难直接到达地面 次级宇宙射线是高能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的作用产物。 初级宇宙射线进入大气时,具有极大能量的粒子与大气 中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的碰撞,使原子核四分五裂,这类 核反应一般称之为“散裂反应”或“碎裂反应” 宇宙射线的注量率与高度有关,离地面20km处最大、随 高度减小而逐渐降低
射线与人体作用及剂量计算
上海交通大学 张继革 副研究员 2015年4月27日
主要内容
辐射分类与来源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剂量学物理量及计算
2016/5/31
2/108
辐射分类与来源
2016/5/31
3/108
辐射分类与来源
作用于人类的放射性可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
射性。
天然电离辐射源是全世界公众集体剂量当量的主 要来源。 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学习的重点在人工放射性的影响。
生放射性核素。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
2016/5/31 8/108
人类生产活动使天然本底照射增加
人类的某些生产活动,其本身并非为了利用核辐
射,但却导致天然本底照射的增加。
例如:利用煤作燃料导致煤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 从地壳深部向地表再分布。 地热的利用,使存在于地热流体中的天然放射性 核素(如222Rn)散布到大气中
2016/5/31 26/108
由于水约占成年人体重的百分之七十,当电离辐
射作用于人体时,被电离的主要是水分子。
电离和激发的产物都在改变着机体内正常的氧化
还原作用,从而引起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发
生变化。
这些变化将造成各种生物效应、抑制细胞分裂、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
2016/5/31 27/108
2016/5/31
10/108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其中 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 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 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 土壤的地理位臵、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 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 量的重要因素
物质:气体 液体 固体 包括人体 等 。。。。。。 。。。。。。 。。。。。。 。。。原子。。。
αβ γ n
微观粒子间碰撞有动量和能量的传递 库仑作用 1 电离作用 2 电离效应
2016/5/31 28/108
辐射生物效应的 演变过程
2016/5/31
29/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辐射生物效应与受照剂量、剂量率、辐射敏感性、 照射方式、机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剂量率:小剂量分散照射比一次剂量的急性照射 所造成的辐射损伤小得多。
核电站的辐射
中子辐射:裂变中子(瞬发中子,缓发中子)活 化中子,光激中子 瞬发中子:燃料元素核裂变后10-17~10-14s射出来 的中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缓发中子:在裂变后约零点几秒钟到几分钟之间 由某些裂变碎片陆续发射出来的中子
17 活化中子: O N O , n 光激中子:2 H 1H n
原生放射性核素
一些半衰期特别长的放射性核素,如40K、238U和
232Th,从地球形成时起就存在于地壳中。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 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 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 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
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
2016/5/31
18/108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2016/5/31
19/108
人体组织的基本特征
人体的结构极为复杂,人体组织大体分为四种:即上皮 组织、质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对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而且随着人 的不同还有一定的差异。
人体组织成分百分之七十是氧,百分之十五是碳,百分
2016/5/31
11/108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迁移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 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 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 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 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 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 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 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 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 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2016/5/31
9/108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 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 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 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
40 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19 K
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 222 的 86 Rn 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 40 性核素大多数是 19 K
2016/5/31
17/108
核电站的辐射
放射性气体:235U裂变后以气体状态出现的产物, 主要是131I,135I*,85Kr,133Xe,135Xe等。 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物质的微小固体或液体粒 子悬浮于空气中称为放射性气溶胶,其粒度范围 为10-3~103μm。 放射性微粒主要是14C,51Cr,56Mn,60Co和59Fe 等
例如,一生(以50年计算)全身均匀照射的累积 剂量为2戈瑞的话,并不会发生急性辐射损伤。
如果一次急性照射的剂量为2戈瑞,则可能产生 严重的躯体效应,即急性放射病。
2016/5/31
30/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辐射敏感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机体或任何 有生命的物质对辐射作用的相对敏感程度。 在相同受照剂量和剂量率的条件下,不同部位的 辐射敏感性高低依次排列为:腹部、盆腔、头部、 胸部、四肢。要特别注意腹部的防护 在相同受照剂量的照射下,受照面积愈大,产生 的效应愈大。应避免大剂量的全身照射
2016/5/31
31/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进化程度越高的种系,机体的结构越复杂的种系,
其对辐射的敏感性也越高。
相同生物体,个体间的辐射敏感性也可能存在着 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发育阶 段辐射敏感性也会各不相同。如动物的胚胎和胎 儿对辐射特别敏感,幼年期的辐射敏感性要比成
年时高。
• 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
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
• 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为主
2016/5/31
24/108
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 应则称局部照射。 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 >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 全身照射。 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大者
(>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
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
2016/5/31
25/108
辐射损伤机理
电离辐射能引起人体和动物身上许多病变。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使机体受到损伤,
其损伤程度取决于射线种类、能量和人体器官对 辐射的敏感等因素。 α或β射线通过机体时,能使机体的原子、分子激 发和电离。 γ射线或中子通过与机体作用,产生致电离粒子, 使机体内的原子和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
2016/5/31
32/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照射方式又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各种不同的辐射按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大小排列 如下:
外照射 n >γ x>β>α
内照射
α、n>β、γ、x
2016/5/31
33/108
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特点
当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后,其辐射作用和生物效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作用时间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后即可产生持续照
核能的生产包括铀矿石开采、矿石的化学前处
理、铀燃料生产、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
放射性废物最终浓集处理等一系列生产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可能会有少量放射性物质排放到 环境中。 随着核电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应造成的天然本 底也会增长。 到2100年,将会增长到相当于天然本底照射的
1%水平
2016/5/31 15/108
之十是氢,还有少量的氮、钠、磷、硫、钙等。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细胞,每个细胞均含百分之七十 的水。 对成年人来说,水约占其体重的百分之七十
2016/5/31
20/108
参考人(Reference Man)
辐射防护、放射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等所有应用于人 体的科研或产品设计都需要人体解剖、生理和代谢参数。 为依据共同生物学基础处理问题,使群体间有可比性, 通常用一系列典型化参数定义的参考人(Reference Man)。 CRP在1974年通过的第23号出版物列出了一套参考人的 解剖和生理参数,并用参考人取代早先的标准人 (Standard Man)名称。 参考人:在辐射防护中,为了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上计 算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制而规定的一种假想的成年 人模型,能代表从事辐射工作的一般成年人。
17
n, p
17
衰变
9
Be Be n
8
, n
2016/5/31
16/108
核电站的辐射
γ辐射 瞬发γ射线:通常是裂变后几十纳秒内放出的γ射 线称为瞬发γ射线; 缓发γ射线:由裂变产物衰变放出的γ射线称为缓 发γ射线或裂变产物衰变γ射线。 湮灭辐射:堆内结构材料活化后形成的58Co, 65Zn等,是正电子发射体,正电子湮灭转化为两 个γ光子,常称为湮灭辐射。
洋、动植物和人体的污染。
2016/5/31 14/108
核能的利用也是核辐射源之一
2016/5/31 6/108
宇生放射性核素
初级宇宙射线粒子在生成次级宇宙射线过程中, 同时会生成3H、7Be、14C、22Na、24Na等放射性 核素,称为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虽然不少,但在空气中的 含量都是很低的,对环境辐射的实际贡献不大, 特别是外照射
2016/5/31
7/108
2016/5/31
4/108
环境中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中天然辐射本底主要由宇宙射线、宇生放射 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发射的辐射三部分组成 从地球外射向地球的辐射叫宇宙射线 宇生放射性核素:当高能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的 原子核发生核反应时,反应产物除了次级宇宙射 线粒子以外,还有许多放射性核素,称宇生放射 性核素
2016/5/31
22/108
辐射的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 及效应表现的辐射生物效应主要分为: • 外照射和内照射 • 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2016/5/31
23/108
外照射与内照射
在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叫外照射,主要包 括γ 射线、X射线、中子和高能带电粒子 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照射叫内照射
2016/5/31 12/108
人工放射性的来源
人工放射性是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
核武器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排出的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2016/5/31
13/108
核试验是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
核武器主要指原子弹与氢弹
核武器炸弹的特点:爆炸威力大,有强烈的冲击
2016/5/31
21/108
参考人
参考人的参数是制定辐射防护标准和进行剂量估算的基 本资料。 推荐参考人的身高为170厘米(男),全身质量为70公斤, 全身总水量为42公斤,;每天食入量2.2kg(包括饮水和
食物);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50周、每分钟吸入空气
量为0.02m3、每年工作时间内吸入空气量2.4×103m3等。 如果因某种需要对某个人较为准确地估计内照射剂量, 应按该人具体条件,包括年龄、器官大小、性别和代谢 参数进行估计
原生放射性核素:从地球形成开始,迄今为止还 存在于地壳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
2016/5/31
5/108
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有初级和次级之分。 初级宇宙射线是指从外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辐 射,主要由高能质子组成(≈87%),并伴有10%左右 的氦核,其余为少量的重粒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 初级宇宙射线具有极大的动能,它们的贯穿能力极强。 但由于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的存在,初级宇宙射线很 难直接到达地面 次级宇宙射线是高能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的作用产物。 初级宇宙射线进入大气时,具有极大能量的粒子与大气 中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的碰撞,使原子核四分五裂,这类 核反应一般称之为“散裂反应”或“碎裂反应” 宇宙射线的注量率与高度有关,离地面20km处最大、随 高度减小而逐渐降低
射线与人体作用及剂量计算
上海交通大学 张继革 副研究员 2015年4月27日
主要内容
辐射分类与来源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剂量学物理量及计算
2016/5/31
2/108
辐射分类与来源
2016/5/31
3/108
辐射分类与来源
作用于人类的放射性可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
射性。
天然电离辐射源是全世界公众集体剂量当量的主 要来源。 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学习的重点在人工放射性的影响。
生放射性核素。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
2016/5/31 8/108
人类生产活动使天然本底照射增加
人类的某些生产活动,其本身并非为了利用核辐
射,但却导致天然本底照射的增加。
例如:利用煤作燃料导致煤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 从地壳深部向地表再分布。 地热的利用,使存在于地热流体中的天然放射性 核素(如222Rn)散布到大气中
2016/5/31 26/108
由于水约占成年人体重的百分之七十,当电离辐
射作用于人体时,被电离的主要是水分子。
电离和激发的产物都在改变着机体内正常的氧化
还原作用,从而引起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发
生变化。
这些变化将造成各种生物效应、抑制细胞分裂、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
2016/5/31 27/108
2016/5/31
10/108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其中 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 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 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 土壤的地理位臵、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 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 量的重要因素
物质:气体 液体 固体 包括人体 等 。。。。。。 。。。。。。 。。。。。。 。。。原子。。。
αβ γ n
微观粒子间碰撞有动量和能量的传递 库仑作用 1 电离作用 2 电离效应
2016/5/31 28/108
辐射生物效应的 演变过程
2016/5/31
29/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辐射生物效应与受照剂量、剂量率、辐射敏感性、 照射方式、机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剂量率:小剂量分散照射比一次剂量的急性照射 所造成的辐射损伤小得多。
核电站的辐射
中子辐射:裂变中子(瞬发中子,缓发中子)活 化中子,光激中子 瞬发中子:燃料元素核裂变后10-17~10-14s射出来 的中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缓发中子:在裂变后约零点几秒钟到几分钟之间 由某些裂变碎片陆续发射出来的中子
17 活化中子: O N O , n 光激中子:2 H 1H n
原生放射性核素
一些半衰期特别长的放射性核素,如40K、238U和
232Th,从地球形成时起就存在于地壳中。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 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 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 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
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
2016/5/31
18/108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2016/5/31
19/108
人体组织的基本特征
人体的结构极为复杂,人体组织大体分为四种:即上皮 组织、质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对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而且随着人 的不同还有一定的差异。
人体组织成分百分之七十是氧,百分之十五是碳,百分
2016/5/31
11/108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迁移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 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 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 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 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 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 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 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 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 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2016/5/31
9/108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 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 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 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
40 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19 K
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 222 的 86 Rn 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 40 性核素大多数是 19 K
2016/5/31
17/108
核电站的辐射
放射性气体:235U裂变后以气体状态出现的产物, 主要是131I,135I*,85Kr,133Xe,135Xe等。 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物质的微小固体或液体粒 子悬浮于空气中称为放射性气溶胶,其粒度范围 为10-3~103μm。 放射性微粒主要是14C,51Cr,56Mn,60Co和59Fe 等
例如,一生(以50年计算)全身均匀照射的累积 剂量为2戈瑞的话,并不会发生急性辐射损伤。
如果一次急性照射的剂量为2戈瑞,则可能产生 严重的躯体效应,即急性放射病。
2016/5/31
30/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辐射敏感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机体或任何 有生命的物质对辐射作用的相对敏感程度。 在相同受照剂量和剂量率的条件下,不同部位的 辐射敏感性高低依次排列为:腹部、盆腔、头部、 胸部、四肢。要特别注意腹部的防护 在相同受照剂量的照射下,受照面积愈大,产生 的效应愈大。应避免大剂量的全身照射
2016/5/31
31/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进化程度越高的种系,机体的结构越复杂的种系,
其对辐射的敏感性也越高。
相同生物体,个体间的辐射敏感性也可能存在着 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发育阶 段辐射敏感性也会各不相同。如动物的胚胎和胎 儿对辐射特别敏感,幼年期的辐射敏感性要比成
年时高。
• 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
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
• 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为主
2016/5/31
24/108
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 应则称局部照射。 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 >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 全身照射。 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大者
(>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
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
2016/5/31
25/108
辐射损伤机理
电离辐射能引起人体和动物身上许多病变。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使机体受到损伤,
其损伤程度取决于射线种类、能量和人体器官对 辐射的敏感等因素。 α或β射线通过机体时,能使机体的原子、分子激 发和电离。 γ射线或中子通过与机体作用,产生致电离粒子, 使机体内的原子和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
2016/5/31
32/108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照射方式又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各种不同的辐射按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大小排列 如下:
外照射 n >γ x>β>α
内照射
α、n>β、γ、x
2016/5/31
33/108
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特点
当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后,其辐射作用和生物效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作用时间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后即可产生持续照
核能的生产包括铀矿石开采、矿石的化学前处
理、铀燃料生产、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
放射性废物最终浓集处理等一系列生产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可能会有少量放射性物质排放到 环境中。 随着核电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应造成的天然本 底也会增长。 到2100年,将会增长到相当于天然本底照射的
1%水平
2016/5/31 15/108
之十是氢,还有少量的氮、钠、磷、硫、钙等。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细胞,每个细胞均含百分之七十 的水。 对成年人来说,水约占其体重的百分之七十
2016/5/31
20/108
参考人(Reference Man)
辐射防护、放射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等所有应用于人 体的科研或产品设计都需要人体解剖、生理和代谢参数。 为依据共同生物学基础处理问题,使群体间有可比性, 通常用一系列典型化参数定义的参考人(Reference Man)。 CRP在1974年通过的第23号出版物列出了一套参考人的 解剖和生理参数,并用参考人取代早先的标准人 (Standard Man)名称。 参考人:在辐射防护中,为了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上计 算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制而规定的一种假想的成年 人模型,能代表从事辐射工作的一般成年人。
17
n, p
17
衰变
9
Be Be n
8
, n
2016/5/31
16/108
核电站的辐射
γ辐射 瞬发γ射线:通常是裂变后几十纳秒内放出的γ射 线称为瞬发γ射线; 缓发γ射线:由裂变产物衰变放出的γ射线称为缓 发γ射线或裂变产物衰变γ射线。 湮灭辐射:堆内结构材料活化后形成的58Co, 65Zn等,是正电子发射体,正电子湮灭转化为两 个γ光子,常称为湮灭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