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案2 人民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案2 人民版必修3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分析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理解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体会当时文学家们创作的心境,加深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理解。
或通过编演历史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人为本,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各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每个艺术家之所以留下传世之作,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有的艺术家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雨果和他们的代表作。
教学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进程: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文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最绚烂多彩的部分,19世纪以后的文学、艺术则更是硕果累累,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那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是19世纪初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学与艺术,第一课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我们先看课标(放课件)历史是文化的镜子,失去了历史的依托,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光彩。
因而我们在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音乐、艺术、的主要成就,要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下面我们看这课有哪些内容。
有三个心灵的激荡,说的是文学。
浪漫乐章说的是音乐,浪漫主义的狮子是绘画。
(放课件)
问:浪漫情怀,浪漫这个字大家一定很喜欢,(发散思维,问学生你眼中的浪漫是什么?)师:不错,在我是你们这样的年龄时也曾这么想过。
哪位少女不怀春,哪位少男不钟情。
那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浪漫是什么呢?在雨果的长篇著作《巴黎圣母院》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师:有谁看过这部小说,来讲述一下。
(学生讲述或者老师讲述故事)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腊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
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腊达。
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
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
几年之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紧紧拥抱着吉普赛姑娘!
师:大家看这也是个非常浪漫的故事,不过这是个悲剧的故事。
现实中也没有如此丑的人,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象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
雨果为什么要描写这么丑陋的人,还爱着这么美丽的姑娘。
雨果又为什么要描写这悲剧的浪漫小说?他又想从这悲剧中说明什么问题?
其实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雨果把笔锋直指宫廷与教会,揭示他们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这种浪漫是超越我们情感的浪漫,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品味到的浪漫主义。
问:现在大家明白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浪漫主义是什么了吗?
生:是揭露现实的黑暗,号召人民向着理想而斗争的浪漫。
师:对,它是起源于中世纪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强调理想,追求自由,因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的反映。
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封建秩序瓦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更具有催生作用。
,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仍在曲折中进行着。
而且还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
在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充满了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充满了反复与曲折。
因此,整个社会动荡不堪,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感到迷惑、感到彷徨,启蒙思想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本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动力,而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但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更多令人不满的社会现实。
战争不断、贫富不均。
于是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他们热爱自然,借对自然的热爱来抒发自己的内心强烈的感情和对现实社会的美好追求。
就如我们的标题是心灵的激荡,“透过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的”,是浪漫主义是流行于19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形式。
但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不完全一致,首先,在英国、德国,后来在法国得到了发展。
大家看书,书中给我们列举了一些作家。
你们对这些作家了解吗?(放课件)
学生1,我知道海涅,他是犹太人,他写了很多诗歌,他50岁时瘫痪了,他忍受了许多痛苦,还写了许多诗歌。
学生2:我知道雪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这是雪莱的名句。
学生:我知道雨果,他是法国著名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学生:我知道拜伦,他写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一经问世即轰动文坛。
《唐璜》是拜伦的另一部代表作
学生:我知道普希金。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师: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家。
(一一放课件简单说明)
霍夫曼,德国著名作家。
他主要是通过奇异和荒诞的故事来反映现实,对现实中的黑暗现象进行讽刺,代表作是《小查克斯》
海涅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恩格斯称赞他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
”。
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把你的脸贴住我的脸,
让泪眼留在一起!
把你的心贴住我的心,
让爱火烧在一起!
等我们盈盈的泪珠,
滴入这熊熊的火里,
等我双臂抱紧了你--
我情愿殉情而死!
这就是他写的诗篇,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有诗意。
师:,雪莱的代表作有《西风颂》,以及《云》、《致云雀》等。
师:济慈,1795年10月29日生,1821年2月病逝,只活了25岁。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为英国和世界文学宣言增添了光辉。
他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夜莺歌》,,
普希金是俄国的诗人。
出身贵族,酷爱民主和自由,痛恶沙皇的统治,反对农奴制度。
普希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沙皇,公开号召民众为推翻专制暴政而斗争。
1820年沙皇把普希金流放到高加索。
不久又以他的无神论思想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扰他,把他如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
他的进步思想与统治阶级格格不入,后来在一次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
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
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写的“我的诗歌所激起的善良的感情,
记着我在这冷酷的时代歌颂自由”
雨果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我们对他比较熟悉。
在1861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雨果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
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我们从他的出生年月来看,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用笔来战斗,他也曾被法国政府所流放,但他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
他是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他在1885年5月22日与世长辞时,法国就有200多万人为人他送行,而我们中国人也应记念着这个伟人。
他的代表作我们也不陌生,刚才我们已讲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很多同学都有阅读过吧。
《巴黎圣母院》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作品是刻画社会的,就是其立意是深刻。
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的就是那黑暗时代,几乎全部平头百姓不可逃脱的这样悲惨的命运。
国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却正是雨果拿出来示众的血腥屠杀的元凶大憝。
无辜惨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残的民众就是这部悲剧的真正主角。
,
那我在这儿想对所有的人特别是女生说:千万不要让人的外表所欺骗。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大家对美与丑又有何看法?
学生:所谓的美和丑都不仅仅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
美与丑始终都是并存的。
师;他的另一部作品《悲惨世界》(看时间而定,如果允许就多说,)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作品本是语文课上要了解的东西,为什么历史科要了解?
学生;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当时的文学作品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我们了解了文学作品,也可以了解当时社会。
师:不错,文学家手中的笔记载的东西,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材料。
我们看拜伦。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
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对专制的压迫的反抗,他的浪漫主义同时又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他不仅用笔来战斗。
而且他还积极地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连生命都贡献给了这一事业。
我们了解了他的著作,也就了解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一切。
1823年7月,拜伦去希腊,参加当地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
他变卖了自己的产业,把钱献给了希腊去买军火。
1824年4月19日死于寒热症。
临死时,他还关心希腊的命运。
他说:“不幸的希腊,为了你,我献出自己的时间、财产,现在把生命也献给了你。
希腊、希腊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拜伦死后,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深切悼念他,整个欧洲大陆也为之衰伤。
如果拜伦的生命不是在三十六岁结束的话,或许就不会给我们留下一遗憾。
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讯先生也认为,自己早期对压迫民族“衰其不幸,恕其不争‘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
拜伦死后,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
他根据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在欧洲各国的旅行,写下了著名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在书中主要歌颂了欧洲反暴政、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唐璜》是拜伦的另一部代表作,这是他没有完成的作品,他原本打算写二十年,后来由于参加希腊独立战争染病去世而没有完成。
《唐璜》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作品通过诗歌的主人公唐璜在欧洲各地的旅行经历,恋爱和冒险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的时代黑影、丑恶、虚伪,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欧洲社会现实的广阔图景,同时对现实的不满,也使诗人的诗中充满了讽刺、愤怒和战斗性。
我们看《唐璜》中的某些诗句,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情景。
请一个同学来朗诵,要能朗诵出那种味。
学生朗诵1
战争本来就是砍头和割气管,
除非它的事业有正义来批准。
假如你确曾演过仁德的角色,
世人而非世人的主子将会评定;
我倒很想知道谁能从滑铁卢
得到好处,除了你和你的恩主。
师:大家想想他在这里表达了什么?
生:在这里,他表达了欧洲反动力进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愤恨。
学生朗诵2
伦敦的市民啊,巴黎的市民啊!
想一想,战争是一种怎样的神圣的消遣?。
不论那巨大的蝗虫,“毁灭”如何地
糟蹋你们碧绿的田野,吃尽你们的庄稼。
面目狰狞的灾荒决不会临近帝王----
虽然爱尔兰饿得慌,乔治王却体重二百八十磅。
师:这里也是想表达什么?
生:在这里,他说出了欧洲反动势力进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师:对。
再请学生读
学生:我仿佛听见鸟的歌说待不很久
人民就会强大
唯有革命
才能把地狱的污垢从大地除净。
师:不错,前面是揭露战争的灾难,对人民来说是没有好处。
蝗虫,“毁灭地糟蹋你们碧绿的田野,吃尽你们的庄稼,爱尔兰人饿得慌,而乔治王却体重二百八十磅。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于是,他面对人民所受的痛苦,他号召人民要进行斗争。
拜伦对未来进行瞻望、宣告革命必将到来,号召人民进行革命。
从我们了解的这些作品来看,浪漫主义文学直指当时的欧洲社会种种黑暗、丑恶、虚伪的现象,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文学家为这战歌写出了词,音乐家为这战歌谱写了曲。
浪漫主义音乐主要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从文学中去寻找题材,作曲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
因此,音乐的浪漫主义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晚了数十年。
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我们先来听这首曲子。
(放音乐)
这是谁作的,什么音乐?
对,这就是贝多芬作的<命运>,他原本是为他心中的英雄拿破仑所作。
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进,贝多芬十分失望,并将曲子的题目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他向人们展示了抗争的精神和胜利的喜悦。
谁比较了解贝多芬来说说看。
学生: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音乐的先河。
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
4岁在父亲的逼迫下开始苦练钢琴,小提琴。
17岁时他到维也纳拜见音乐大师莫扎特,莫扎特听了他演奏后说:“这位少年即将震动世界。
”正如莫扎特预言的,他震惊了世界,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了贝多芬很多启发,他追求平等,正义和个性自由,激励着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等。
他被称为“乐圣”,我们在对他辉煌成就敬仰时,也别忘了,他的一生是充满不幸的二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耳聋,到晚年时全聋。
耳聋对一具音乐家来说是多么的可怕。
他也曾为听力的逐渐衰退而感到恐惧,在他32岁时也想到了自杀,后来他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师:不错。
我们看这是贝多芬的助听器。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希望在欣赏时,更要鸣记贝多芬坚强而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听音乐)能唱的同学我们大声唱。
(唱欢乐颂)
当我们欢乐的唱吧,也在这宁静的乐曲中让我们来来了解他的作者。
谁对他比较了解的?
学生:这曲子的作者是舒伯特。
这首曲了是《小夜曲》。
1787年出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音乐的代表。
他是在一个拮据的家庭长大的,1825年就早逝,才活三十一岁,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乐财富,如《春之念》《野玫瑰》,其中仅歌曲就有634首,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最有名的就是《魔王》,这是根据歌德的《魔王》而著。
他善于用音乐这个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理性活动,表达大自然和和谐、生命力的气息,同时他把感觉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我们来欣赏他的曲子。
《小夜曲》
教师:对。
我们看他短暂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篇章。
浪漫主义音乐有许多,正如课本上还提到的舒曼、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一生作品有很多,代表作有钢琴曲《幻想曲》等,他的音乐很有诗意,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美誉。
但他最后却死于精神病院。
当然,不仅仅是欧洲的音乐很著名,同一时期我们国家的京剧,也逐渐形成。
特别是四大微班的进京促使了微剧和汉调结合,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在专题二中已有讨论过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诉诸于阅读,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诉诸于听觉,美术是感观的艺术,诉诸于视觉,浪漫主义之风吹向文学、音乐,也吹向也画坛。
大家看这幅图(放课件)
这幅图咱们在美术课上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这幅图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学生回答。
法国作家籍里柯画的《梅杜萨之筏》
师:大家知道这幅画的来历吗?(假如知道,不再说。
如果不知道,简单介绍)《梅杜莎之筏》是籍里柯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
画中表
现的是1816年7月发生的法国“梅杜莎号”巡洋舰的海难事件。
“梅杜莎号”在舰长的错误指挥下,搁浅在毛里塔尼亚海滩,舰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丢下的150余名乘客,只好搭制简陋木筏飘泊大海13天。
惨剧发生:人们饥饿难耐,互相残杀,啃吃死者的肉,在海上飘了最后,木筏被救,15条生命奄奄一息。
席里柯以金字塔形构图,把焦点集中在筏上的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
"金字塔形"的塔尖上摇动红巾的人,喻示着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
作者籍里柯的这幅画是一幅新闻画。
借用这幅画抨击当时的法国政府对人民的态度。
这幅画的事件是发生在1816年当时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波旁王朝复辟统治。
大家仔细观察图,此图画的是绝望的人们在发现天边的船只时,一刹那间的景象。
师:大家看,这木筏边是什么?
生:是漂浮的尸体。
师;有人回头议论什么?
生:议论看见了船,议论着有生的希望。
师:这人在干嘛?他手上拿着什么?
生:振臂高喊,他手中拿着红手巾。
师:为什么要拿红手巾?
生:那是希望,希望远方的船只能看见他们。
那是他们的希望,希望有人来把他们从这困境中拯救出去。
师:这种困境是谁造成的?
生:是统治阶级。
师:对,这木筏中的人就是处于水深火热的法国人民。
这就是当年他们在革命斗争中遭遇的情况的写照。
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的象征。
画家籍里柯借用这件事对现实的影射,这种浪漫主义,正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凶的叙事长诗《唐
璜》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是先进思想的艺术反射。
师:大家再看这幅图。
这幅图在美术课上应该也有出现过。
这幅图名称是《自由引导人民》,可他还有一个名字,谁会知道?
生:他还有一个名字叫《1830年7有28日》。
师:这是画家德拉克洛瓦所作的。
从他的作品的另一个名称和这幅图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我们很显然就知道,画家这幅画就是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
这幅画中最会吸引我们的是谁?
学生回答:画中心的女人。
师:这个女人是谁?
学生:这是自由女神,
师:她头戴着法国大革命的红色帽子,左手握着枪,右手高举着三色旗,她转身干什么?
学生:转身号召民众向前冲。
师:冲向谁?
生;向法国君主专制王朝冲动。
师:对,这就是作家浪漫主义的想像。
也是他思想中的体现。
德拉克洛瓦向往着自由、平等。
歌颂着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都在这幅中体现出来。
你们看女神的左侧,是谁?
生:是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
师:右侧呢?
生:右侧是那个身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
师:你们看他紧握着步枪,眼中闪烁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
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画家本人。
你们在看他身后是谁?
生;在他身后两个高举着战刀怒形于色的工人。
师:地上呢?
生:地上是倒毙在瓦砾堆上的禁卫军尸首,还有一个受伤的青年匍匐着想站起来。
仰望着女神手中的三色旗。
教师:不错,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理解《自由引导人民》内涵。
谁来说说看?这些人各自象征着什么?
女神象征着什么?她呼唤和引导起义者向前锋。
生:象征着自由
她周边的少年、大学生、工人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革命的力量
这幅画歌颂了什么?
生:歌颂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勇气。
整幅画场面气势磅礴,用生动的人物造型,丰富炽烈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斗志
昂扬的气氛。
德拉克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而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
义狮子”
看到这幅图,我忽然想起我们国家的建立,不也是在无数英雄倒下后再建立起来。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总结:经过我们对文学、美术、音乐的了解,我们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浪漫情怀已有所了解,那我问大家,我要把这内容概括起来,用什么方法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