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句孙子兵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天一句孙子兵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
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
【注解综述】
文献所注涉及到“百战”的含义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原因、“不战”的含义及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途径、“善之善者”的含义、“不战而屈人之兵”与“五全五破”的关系,各家注解互补,没有出现本质性差别,但是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百战”的含义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原因。

“百”是约数,不是实数一百。

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其原因在于杀伤过多、有伤道德。

如付朝注:“百,约数。

‘百战’是说即使经过无数次的战斗取得过数不清的胜利,只要进入了伐兵阶段,就都会给双方造成损失,就不是最好的结果。

”张预注:“战而后能胜,必多杀伤,故云非善。

”梅尧臣注:“恶乎杀伤残害也。

”施子美注:“以力服人,不若以德服人,以力服人,人犹有敌己者,其为功未大。

以德服人者,不期服而人自服,其为效岂不大哉。

百战百胜,未免于有战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夫谁与敌哉。

”顾福堂注:“战而胜善矣,然战而胜必多杀伤,故非善之善者。


“不战”的含义及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途径。

“不战”即不经过战斗。

不战而屈人之兵,主要通过谋略、展示实力、政治策略、
正义等来实现。

如付朝注:“不战,不经过战斗。

”李筌注:“以计胜敌也。

”张预注:“明赏罚,信号令,完器械,练士卒,暴其所长,使敌从风而靡,则为大善。

”赵本学注:“如沉迷者,陈利害以晓之;怀惧者,推恩信以安之;诖误者,明大义以正之;观望者,扬威声以夺之。

或用辩年以下之,或用奇计以沭之,或坚壁清野以待其衰,或夺隘守险以绝其救,或以夷狄而攻夷狄,或以盗贼而擒盗贼。

此不战而屈人之兵类也。

”《吴子》曰:“义以礼服,强以谦服,刚以辞服,暴以诈服,逆以权服,不战而屈人之兵谓也。

”顾福堂注:“我既不战何以能令人屈服,盖必能伐其谋,伐其交,令彼降服而不敢与我战,故曰善之善者。

”刘邦骥注:“此以上,言谋攻之本源也,军政修则自然无外患也。


“善之善者”的含义。

善之善者,是好中之好、善中之善的意思,即为最善最好之义。

如施子美注:“夫善者,美之至也,而善之善者,又善之至也。

法有所谓善者,有所谓莫善者;有所谓大善者,善而至于大善,则为至矣。

善之善者,正善之正也。

”赵本学注:“善之善,犹言善而又善也。

”王瞰注:“善之善,所以为上也。

非善之善,所以为次也。

”陆懋德注:“百战百胜,斗力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斗智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与“五全五破”的关系。

普遍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具体体现。

如邓罗廷注:“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全国全军。

”王瞰注:“百战百胜,破国破军也。

不战屈人,全国全军。


【要义分析1】
是谁不战而能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今已成为名言。

然而,这句话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关键在于谁不战。

是主将不战?部队不战?还是都不战?到目前为止,各注解者普遍认为敌我双方的部队都不战。

“不经
过战斗而能使对方军队屈服”,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但这些事未必属于战争的范畴。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个师、整个军地策反国民党军队。

但是,这样的事情是战争吗?这样的事情不能算作战争,只能算作政治,即通过政治策略而使敌人降服。

因为战争与生俱来的就具有暴力性,没有暴力,就没有战争。

既然战争与生俱来就具有暴力性,因而不能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解为“不使用武力即可达成战争目的”。

同理,也不能把“不战”理解为“部队不战”。

根据上下文和战争特点规律的分析,可以把“不战”理解为仅仅是主将不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主将最主要的职责是战略谋划,而不是直接领兵杀敌。

为此,毛泽东曾经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显然,主将最重要的职责是战略谋划,孙在在此也是在告诫国君和将领,其最主要的职责是确定战略方针和战略筹划,而不是领兵直接参加战斗。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或者说这篇加上主语或孙子所说的对象,把这里的“战”理解为“战斗”,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

这样,可以把“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理解为:一位将领虽然具有百战百胜的本领,但是这还不是最优秀的将军。

最优秀的将军,是智谋出众、能够高敌一筹谋划好战略进攻且不直接参加战斗的。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未直接杀敌,但却被认为最优秀的将领。

而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几乎百战百胜,但最后失败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战略的重要性高于战斗,将领最重要的职能在于战略而非战斗。

正如毛泽东所说:“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各个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好或关照得不好。


按照这样来理解,也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和本文的主旨。

孙子在开篇讲了谋划战略进攻的视野是“全”而非“破”的问题,接下来按照其逻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全”比“破”更重要。

关照全局需要的是指挥员的智慧和谋略,而不是直接参与战斗的能力。

“百战百胜”中的“战”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中的“战”都属于“破”的范畴,而“善之善者”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指的是“全”。

从下文的角度看,接下来讲的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实际上就是讲战略方针和战略筹划的问题,对“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释。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不能兼顾的。

也就是说,既能完成高明的战略筹划和战略指挥,又能领兵杀敌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几乎没有。

这是因为,人的智慧、时间、精力等都是有限的,长于此必短于彼,所谓“术业有专攻”。

况且,战略战术技术随便哪一项都不是可以随随便便一学就能会就能精通的,况且战争双方都在努力,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无论是对体力还是智力的要求,都要求达到极致,因而按照极致的标准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做到极致。

【要义分析2】
主将必须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所在
孙子在此说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是在提醒君主和主将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

历史上往往有很多的君主和将领,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在于全局谋划和设计,而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战术突破,这样是本末倒置的。

因为战术突破是副将和下级指挥员考虑和完成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主将需要清醒地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